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華人醫學榮耀 緊守天衣使命

華人醫學榮耀 緊守天衣使命

E-mail 列印
身為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的林欣榮,儘管醫院管理工作十分忙碌,還要投入研究領域,但他仍堅守第一線的看診。「醫師的白袍,有如《法華經》中所說的『天衣』,穿上白袍的使命,就是要解決病苦。」

2018年3月 11日的週日午後,林欣榮蒞臨關渡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以「救腦、救命、救心的心醫療」為題,帶領八十三位聽眾一同領略專業中的「心」醫療。

◎ 使命在心 對困難不放棄

林欣榮進一步說明,看病是醫師的天職,行醫數十年來,始終將白袍使命牢記在心。因為對醫療的熱情,他永遠以最大的耐心,面對每個生命的艱難時刻。他帶著團隊發揮研究精神,想辦法找出治療的方法或藥物。

「再難的問題都會有方法處理,病患一定要堅持,不放棄自己。」生命很美好,林欣榮無畏困難,希望能解決病患健康問題,恢復身體自主,找回自尊。

主持人吳智怡想起到臺北慈濟醫院,看到志工手上拎著腳踏墊,只要有乘客下車,就立刻驅前鋪上踏墊,讓來者能安全下車;見到行動不便者,就主動推輪椅協助,讓人感受尊重與溫馨。吳志怡問:「慈濟體系的醫院照護,為何能做到以病患需求為中心?」

「醫療專業每家醫院都有,透過醫療團隊照護,及志工的陪伴,視病如親。最特別是有證嚴上人以佛法領導醫院,就是與其他醫院不同之處。」林欣榮提到,並非手術做完就沒事,醫院也鼓勵同仁參與居家訪視,關懷病患返家後的情形。實際投入後,自然能生慈悲心,才會真正做到醫人醫病又醫心。

◎ 醫者父母 找回病患尊嚴

如何能讓昏迷的病患醒過來,躺著不能動的病患站起來,不能走的病患能跑起來?是林欣榮行醫路上最大的目標,也是最溫暖的醫者父母心。

四十七歲獲聘擔任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林欣榮曾是臺灣最年輕的醫學中心院長。擅長腦神經外科艱難手術的他,是臺灣將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帕金森氏症病患的第一人。基於對幹細胞研究的努力與貢獻,2010年獲得美國神經治療及再生學會「最傑出獎」,是首度獲得此獎的華人。

林欣榮表示,進行幹細胞移植已經二十多年,1996年第一位接受移植的病患,目前狀況非常好,還可以騎著機車到處走看。幹細胞移植已進展到,使用萬能幹細胞,利用三公克的自體脂肪細胞,經過三周培養,就可增生至一億個細胞,再植入病灶周圍。

「努力被放棄的部分,達到醫療最好的品質。」即使研究過程必須承受風險,林欣榮期待這個方式,能對現今許多被放棄的腦中風、帕金森氏症,甚至是越來越多的失智症患者,都能找回病患尊嚴與身體自主權。

◎ 醫病醫心 佛法融入醫療

「高血壓一定要吃藥嗎?有朋友靠著游泳及晨跑,自行停藥已二年,也都沒事。」講座尾聲,現場聽眾提問。

「不要輕忽高血壓,調整藥物用量,一定要諮詢醫師意見。」林欣榮說,有部分的高血壓是因缺乏運動或飲食引起,調整生活習慣後,血壓就恢復正常;也有部分血壓偏高,一至二年看不出病,若不處理,五至十年就會出現疾病。他提醒聽眾要謹慎看待高血壓,才能降低罹患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林欣榮的分享,獲得聽眾熱烈迴響。講座結束,有聽眾把握難得機會,向他諮詢健康問題。

住在廣東東莞的江文文,利用回臺期間,專程帶媽媽前來參加講座。「將佛法及人文融入醫療專業,真的可以安住病患及家屬的心。」江文文語帶哽咽地說,媽媽近年出現嘴巴不自主顫抖現象,身體形象受損,連帶影響心情,整個人鬱鬱寡歡;江文文表示,林欣榮的講座,鼓勵了她和媽媽,只要不放棄,就有治療的希望。

家住永和的張老師,也特地邀約女兒前來,帶著厚厚一疊影印病歷,諮詢林欣榮的專家意見。張老師說,二十年前,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兒,還能穿著漂亮洋裝,踩著高跟鞋,和朋友出門逛街,無奈女兒罹患肌肉萎縮症,現在只能靠輪椅代步。聽到林欣榮分享幹細胞移植的經驗,讓他們重燃一線希望。「孩子是我們的老師。」二十年來陪伴女兒面對疾病,張老師始終保持正向,感恩這一切帶給她的學習。

《緇門警訓》一書提到:「諸苦之中,病苦為深,作福之中,看病為最。」林欣榮說,因為有佛法,讓醫院同仁看見病患更多超越醫療的需求,拔苦予樂,真誠以待,才會讓醫病關係更有溫度。

圖左 :「將佛法及人文融入醫療專業,真的可以安住病患及家屬的心。」江文文(右二)表示,林欣榮的講座,鼓勵了她和媽媽,只要不放棄,就有治療的希望。[攝影者:簡聰田]
圖右 :如何能讓昏迷的病患醒過來,躺著不能動的病患站起來,不能走的病患能跑起來?是林欣榮行醫路上最大的目標,也是最溫暖的醫者父母心。[攝影者:簡聰田]

圖左 :八十三位聽眾,一同領略專業中的「心」醫療。[攝影者:簡聰田]
圖右 :講座結束,許多聽眾把握難得機會,向林欣榮院長諮詢健康問題。[攝影者:簡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