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收穫滿行囊 啟動善循環

收穫滿行囊 啟動善循環

E-mail 列印
2018年3月25日,在靜思堂結束課程後,五百四十八位靜思生活營學員,到靜思精舍巡禮。

◎聽大地說法

學員分成十五小隊,各由精舍師父引領,沿著綠蔭小道參訪。一行人浸潤在陽光迤灑和風中,聆聽常住師父 細數精舍的建築、菜園、陶藝、農作,昔日與現在,這裡的一草、一木,無處不在說法。

德守師父引領著學員,從人文走廊、小木屋,再到菜園。視線左前側,是全長約兩百七十公尺的落羽松步道,兩側種植一百多株落羽松。師父建議,等一下可以靜下心慢慢體會,步道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走在上面有喀、喀的細微聲音:「怕地會痛…輕輕地走,把心靜下來,聽聽大地的聲音。」

蓮花池畔,德根師父描述著蓮花清淨無染的美,鼓勵學員來到慈濟世界,就該彼此淨化,相互激盪美善的漣漪:「不要像石頭一丟,咚…就沒有聲音了。」

另一端,德念師父在五葉松樹前叮嚀學員,學佛要學立如松,因為松樹不東依、不西靠。學佛也要三不靠,不靠金錢、名利、權勢,要靠自己。

林璀邡來自馬來西亞,認為大自然花花草草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她笑咪咪地說:「人心要跟蓮花一樣清淨單純,出污泥而不染。」她認為多用善法,就能教正別人;如果自己走偏,就會帶別人走錯方向。

來自福建的杜堅紅,第一次回精舍,從一草一木,常住師父勞作的身形,感受到真實佛法。「看到師父這麼精進,覺得自己好懈怠。」杜堅紅有所體會:「精舍就像大樹的根,我們來到這裡就覺得很踏實。」她對自己更有信心,發願走入群眾付出。

◎師徒之間 三十年有約

早上到精舍參訪之前,在花蓮靜思堂,郭漢崇以「回首來時路」為題,與學員分享三十年來,在花蓮慈濟醫院的行醫點滴。

1986年花蓮慈濟醫院剛成立,當時任職臺大醫院的郭漢崇,不忍一位孱弱的比丘尼誠摯邀約,每周三從臺北到花蓮來看診。

「發心如初 成佛有餘」是三十年前,上人送給郭漢崇醫師的話。當年,他三十五歲,正值年輕氣盛,對這八個字並沒有特別的感受,但還是把這句話寫在書桌後的白板上。

1988年某天,同事代替郭漢崇到花蓮看診,他得閒就和朋友去飲酒,不料,酒駕發生翻車事故。身體雖然沒有受傷,酒醒後才驚覺事態的嚴重;為此,舉家搬遷到花蓮,他向上人提出簽三十年的長約,並以新花蓮人自許。

2018年,合約到期了,上人對他說:「六十五歲不能退休,還要做到八十五歲!」

「發心如初 成佛有餘」這八字,他一直留到現在。郭漢崇認為成佛是一種境界,未必能達成,但在起心動念時,想想自己,當初選擇花蓮慈院,實現行醫理想的初衷,心就能定下來。

不當名醫成良醫,郭漢崇從病人身上學習、研發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已發表超過五百三十篇的醫學論文。持續二十幾年,舉辦脊髓損傷全國義診;推動、開啟慈濟醫學院大體模擬手術國際觀,將慈濟醫學院特有的大捨之愛、醫學人文,傳播出去,他真正做到濟世的良醫。

這期營隊最後一堂課,是洪靜原主講「師徒之間」,她回想早期與證嚴上人之間的因緣。因為代替他人採訪證嚴上人,不經意的承諾:「會常回來精舍!」、「將來這個團體如有需要,我一定會來幫忙。」二十八歲那年,就是這樣的機緣,她找到這位善於觀機逗教的明師,洪靜原也履行承諾,任職教育志業體系,奉獻一己之力。

◎大愛共伴 開啟善循環

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對路,不怕路遙遠。幾天研習下來,不分海內外,學員個個汲取滿滿法髓,圓緣時刻,紛紛發表感言。

陳培玲、陳旭勝夫妻,是馬來西亞 Paragon城市開發公司總裁,陳培玲覺得自己是很有福報的人。透過影片,看到餓昏的公熊,追著要吃小熊時,熊媽媽很無助想要保護孩子,但無能為力。身為二個孩子的媽媽,看到影片非常不忍,她體悟到熊媽媽的痛苦,發願要開始茹素。

陳培玲每次出門都要煩惱如何搭配衣服及鞋子,但看到三歲小女孩,只是渴望有一件衣服穿,卻不可得。她很慚愧:「我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慾望,少買一件衣服,就可以幫助更需要的人。」先生陳旭勝聽到太太發願素食,又降低購買慾,覺得賺很大,發心回馬來西亞跟慈濟人一起努力。

來自大陸深圳的崔儉高,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回到臺灣心靈的故鄉,深受志工熱情細膩的接待所感動,是華為公司號稱五星級的接待所不能比擬的,讓他真正領受到,什麼叫作溫、良、恭、儉、讓。

「如果我們可以把慈濟人文,帶入華為公司,就可以解救公司工作氛圍,也可以解救一些主管普遍的焦慮、患得患失。」在內湖環保站,看到志工為地球永續而付出心力,真的很感動。「企業經營觀點,講究的是商業價值,以成本觀點計算,做環保,一點都不值得。但連九十一歲的志工,都這樣單純的做,不感動也難。」

李秀楠與兒子、先生共同上臺分享,她先向先生說聲:「師兄,謝謝你,三十多年了,第一次稱你師兄。」她認為好的事情要傳承,所以這次帶兒子一起來。雖然兒子只能參加部分的活動,至少能在孩子生命中留下足跡,希望孩子將來能自食其力、奉獻社會,做一個內心充實、善良、快樂的人。

因陪同兒子念書的因緣,李秀楠從北京移民到加拿大已兩年。先生在加拿大經營連鎖眼科診所,夫妻還育有一個女兒。「快五十歲了,看遍人生百態與生命無常,發現人性有很大的張力,可以善良到如菩薩下凡,也可以醜惡到如魔鬼。」

她在屆四十歲不惑之齡,對人生覺得越來越疑惑,一直在尋找一個信仰與明師。經由朋友介紹,才接觸到溫哥華的慈濟人,看到創立二十八年的「溫哥華國際中醫學院」的志工,分文不取的奉獻。

李秀楠想知道慈濟是什麼樣的組織,而參加靜思生活營。這一趟,她發現慈濟給的不僅是感動,更多是震撼與驚訝,發願回到加拿大,要走入慈濟,參與志工活動。

來自新加坡的鄭來發,帶著八位實業家一起來臺參加生活營。走遍全球許多國家與靈山大川,自覺也跑過許多古剎寺廟,對慈濟總存著一分質疑─真的有這麼好的團體?來到慈濟,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證實了。

用餐時,大家使用自己的碗筷,用完餐要自己洗碗。當他取皂洗碗時,因為水龍頭一直開著,旁邊的師姊輕輕提醒,讓他頓時感到慚愧。

從一件小細微的事,體現惜福愛物的觀念。鄭來發從三天活動中,感受到慈濟人的愛與關懷無微不至,認為慈濟人具備了五個心─信心、愛心、耐心、細心和熱心。

一趟心靈之旅,學員收穫滿行囊。有人從疑惑的人生中,找到了答案,看到了方向;也有人從見證慈濟行願之路啟發悲智。誠如證嚴上人於圓緣時開示,一粒粒的種子已經萌芽,但願人人把握每一個行善助人的因緣,聚集善念轉動人間的苦難,大愛共伴,啟動善的循環。

圖左 :學員從精舍一草一木,常住師父勞作的身形,感受到真實佛法。[攝影者:蕭嘉明]
圖右 :精舍就像大樹的根,來到這裡覺得很踏實,讓杜堅紅(右二)更有信心走進慈濟,走入群眾付出。[攝影者:楊筑雅]

圖左 :郭漢崇以「回首來時路」為題,與學員分享三十年來,在花蓮慈濟醫院的點滴行醫之路。[攝影者:林群傑]
圖右 :陳培玲、陳旭勝夫妻,是馬來西亞 Paragon城市開發公司總裁 。陳培玲看到「與地球共生息」北極熊影片,讓她發願要開始茹素。[攝影者:謝明晉]

圖左 :來自大陸廣東深圳的崔儉高,希望把慈濟人文帶入公司,可以緩和工作氛圍。[攝影者:林群傑]
圖右 :李秀楠與兒子、先生,上臺分享她在四十不惑之齡,對人生卻越來越疑惑,幸好,終於找到明師。[攝影者:林群傑]

圖左 :來自新加坡的鄭來發,帶著八位實業家一起來臺參加生活營。三天活動中,感受到慈濟人具備了五個心─信心、愛心、耐心、細心、熱心。[攝影者:林群傑]
圖右 :洪靜原「師徒之間」課程,是本期靜思生活營的最後一堂課。她分享早期與證嚴上人之間的因緣。[攝影者:蕭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