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長照2.0 說給你知

長照2.0 說給你知

E-mail 列印
近年來,臺灣媒體上最熱門、出現最多的報導莫過於「長照2.0」,什麼是「長照2.0」?相信有很多人還是弄不清楚,也不知為何要推動?4月1日在新店靜思堂舉辦的「第六屆臺彎人醫論壇」,午后的第一堂課,衛生福 利部薛瑞元常務次長,藉由「醫療資源與長期照顧2.0無縫接軌的面面觀」課程,針對該計劃的原則、制度、目標與理想,做了很詳細的介紹,讓在座慈濟人醫會成員,更清楚的了解將來如何做到醫護合一,讓醫療資源與長照2.0做無縫的接軌。

◎人口結構變化 長照計劃刻不容緩

目前政府推動長照2.0計劃,出現很多聲音,制度必須往前走,邊走邊改,理想在前面,雖然不一定達得到,但一定要有夢想未來長照會是什麼樣子,每一個階段需就現在、過去做比較,才知道制度是否朝夢想前進,不能拿現在與未來的夢想去做比較,如此整個制度會有所缺失,拖住前進的腳步,永遠也達不到理想,真的只是夢想而已。課程一開始,薛次長語重心長的表述。

「長照1.0與長照2.0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制度的好壞應與過去做比較。長照1.0的照顧對象:六十五歲以上失能老人、五十五歲以上失能原住民、五十歲以上失能身障者,及極重度失能之獨居老人,服務項目包括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營養餐飲、機構服務等八項,但因預算少、限制多,申請繁瑣,需改善的非常多,因而推動2.0。

長照2.0範圍擴大,對象增加五十歲以上失智症患者、五十五歲以上失能平地原民、四十九歲以上失能身心障礙者、六十五歲以上衰弱者;服務項目也由八項增加到十七項,包括:失智照顧、原住民社區整合、小規模多機能、照顧者服務據點、社區預防照顧、預防延緩失能、延伸出院準備、居家醫療等,從向前延伸的預防到向後的安寧服務。

「為什麼需要擴大服務長期照顧的範圍呢?」根據國發會的推估,到了2060年,臺灣人口的結構會不一樣,人口數約剩一千八百萬人,與1971年相仿。減少五百多萬的人口中,十四歲以下佔一百五十萬,十五至六十歲佔七百萬,六十歲以上則增加四百萬,這種趨勢未來五到十年就會開始呈現出來,一路往下走。薛次長續言:「面對人口結構快速變化,被照顧者愈來愈多,照顧者愈來愈少的狀況下,需要被照顧者能自我照顧(被照顧的強度減少)及照顧者是有效率的(服務輸送體系要有效率),這是長照2.0的最重要目標。」

◎醫護合一 發揮醫療體系功能

一個老人家從健康→亞健康→衰弱→失智→失能→臥床→末期→臨終,這個過程要如何維持「健康不依賴別人照顧的時間拉長,失能呈度降低、重病臥床時間縮短」,這就得建制體系。

對失能照顧目前有三種模式:居家照顧式、社區照顧式、機構照顧式。居家與社區式的照顧是同一類,一個是走出家門,一個是走入家裡的照護;居家式的照顧,家人仍然扮演一部份的照顧角色,居家與社區式的照顧是填補家庭照顧的不足,機構與照顧者是分開的,是二十四小時的協助照顧,薛次長說:「未來我們看到照顧模式要有效率,分三種類型照顧是否有其意義,針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效應。」

居家照顧是,協助者進入被照顧者家裡一對一的照顧,無法達到有效率的照顧。機構照顧則是一對多的照顧,但缺點是需要較多的費用與成本,將會阻檔照護的普及。還有,家庭照顧者的支持照護,如喘息機會、心寧支持等等,也都包括在此計劃中。

「要延長健康餘命,醫療體系必須發揮其功能。」過去醫療與機構可以做到醫護合一,但要如何讓醫療與居家、社區也做到合一,目前比較有進展的是居家醫療,醫療開到病人家裡做照顧,但並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雖有貼心,但醫療資源沒辦法發揮最大效率。

居家、社區醫療照顧對於慢性病管理非常重要。外展性服務醫療人員走出去,重點不是醫療進入家裡,而是到案家了解疾病是否控制好,家庭環境是否有危險因子,飲食狀況、生活習慣……去注意與協助管理健康有礙的生活行為,這是未來醫療人員要做的事,醫療要與長照相結合,這一點非常重要。薛次長加以解說,並非一定要走進個案家庭,可以把老人家帶出來,讓他與社會有參與,醫療人員也可以做據點式的服務,並透過先進科技,提高服務的率效與普及,整個照護模式將會因而翻轉,與醫療做到相結合。

◎以社區為基礎 提升優質服務

社區整體照顧模式分ABC三級;A級日間照顧、居家服務,B級日間托老、機構服務,C級村里辦公處、社區關懷據點、老人服務中心及其他合適場域,其任務是健康促進、延緩失能、老人共餐、社區活動參與等。A級必須提供服務,做好個案管理,依個案需求,連結資源做服務,同時與B級服務提供者溝通服務的模式,讓老人家更健康,來延緩失智失能。

一般人以為外籍看護是二十四小時無間斷的服務,但這看似便宜又全程的照顧,也有它缺失的一面,因經驗不足加上家人的認知與思考模式,被照護者愈來愈退化,未能獲得保持原可延用的功能。薛次長懇切地說:我們這一輩,都期望不被如此的對待,這與尊嚴的問題有關。所以,防止功能過早退化,A+B級的照顧方式,C級督導及技術支援社會才會有救。

薛次長呼籲,當有照護需求時,民眾可撥打「1966」透過長照管理中心評估、連結服務,A、B、C社區整體照顧模式串聯各項服務體系,加強照服員的誘因與專業能力,讓需被照顧者不漏失,建立以社區為基楚的長照體系,提升優質平價且普及的服務。

四百一十多位來自全臺人醫會成員,針對薛次長重點式的介紹專心聆聽,用心寫筆記,並適時的拿出相機做記錄,期許自己在為偏鄉、社區服務時,能與政府政策相結合,做到醫療資源與長照計劃無縫接軌。

圖左 :薛瑞元次長提到,面對人口結構快速變化,需要被照顧者能自我照顧,被照顧的強度減少,及照顧者是有效率的,服務輸送體系要有效率,是長照2.0的最重要目標。[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人醫會成員在薛次長的介紹與說明下,專心聆聽並勤做筆記,期望能將醫療與照護做無縫接軌。[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除了專心聽講,也拿起手機拍下薛次長講課的內容。[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午后的第一堂課,由宋華媛師姊與隊輔,帶動「慈濟路上我和你」,不僅舒解倦意,也活動筋骨提振精神。[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四百一十多位來自全臺北中南的人醫會成員,針對次長重點式的介紹專心聆聽,期許自己在為偏鄉、社區服務時,能與政府政策相結合,做到醫療資源與長照計劃無縫接軌。[攝影者:許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