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恆持初發心 舊法用心知

恆持初發心 舊法用心知

E-mail 列印
「佛將入滅懷憂心…….」慈濟三重志業園區講經堂內,播放著《地藏經》手語劇中的歌詞。肅穆的講經堂裏,隨著六百五十位培訓學員大聲唱誦,展開2018年4月15日的北區慈誠委員培訓合心課程。

「為什麼要做慈 濟?做慈濟那麼辛苦!」司儀楊碧珠(慈韻)問所有學員,現場一片肅靜後,她緊接著說:「上人說眾生共業,才要做慈濟。慈濟人多,就能做很多事。」

◎回眸來時路 舊法用心知

走過五十二個年頭,為了讓學員們更深入了解慈濟,特邀請紀陳月雲(靜暘)來分享。她從自視甚高並得理不饒人,到接受證嚴上人的教誨,珍惜與慈濟的緣,從中成長了自己。

靜暘憶起1986年花蓮慈濟醫院正式啟業,上人自許為掘井人,愈是困難的事,愈是要去做!她也希望學員們了解慈濟脈動,莫忘慈濟宗門人間路。她曾請示上人:「何謂『法』?」上人回答她:「法是千古而不變,法也不分大小、深淺,受用就是妙法。」

現代人的工作及生活壓力大,面對職場上偶有不如意,年紀輕輕從事金融保險業的張薾桐就有妙法。今年培訓慈誠的他,工作上常遇到不同的考驗,自從學會上人教導的「轉念」功夫,就不容易起煩惱了。

修行就是要入人群,每一考驗都在測試學佛的心是否堅定。張薾桐進一步接觸上人的法後,覺得生活多了自在,也更有熱情去應對。「眾生的道場,惟有改變自己開始,才能敞開心胸去接受一切。」他體悟地說著。

◎宗門已立 法脈必傳 

慈濟宗門已立,五十幾年來,靜思法脈影響許多人。花蓮靜思精舍德勷師父說,好的佛法得在人間留傳,身為靜思弟子,大家要有使命去延長法脈、開闊宗門。

傳承法脈是所有靜思弟子的使命,德勷師父問大家:「有薰法香的人請舉手?」六百多位學員中超過半數人舉手。師父提到證嚴上人每天凌晨三點多,開始準備為全球弟子講法,做為弟子的要認真聞法,慧命才能成長。師父也恭喜所有學員,找到生命中對的方向:「上人說,要讓每一個來做慈濟的人都不後悔。相信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

隨著與上人一起創造慈濟大藏經的志工,年紀漸漸增長,德勷師父提及上人開立「壽量寶藏」。讓志工將五十歲的年齡存起來,而能以成熟的心智及經驗,用心聞法,傳承法脈。

聽到可以存五十歲到壽量寶藏,「我今年才三十一歲喔!」高齡八十一歲的王蔡阿月,開心地說著。上課中神采奕奕的她,雖然識字不多,但認真的聽講。三十幾年前在朋友邀約下成為會員,後來朋友移民國外,阿月主動聯絡松山聯絡處,繼續慈濟的緣份。

近十幾年來,她在環保站做志工,慈濟人像家人般的陪伴,讓她興起參加培訓的念頭。參與薰法香二年,阿月說:「早上自動三點多就醒,每天薰法香、做志工,生活很快樂,身體也很輕鬆。」

◎科技傳法 滋養慧命

擁有電玩設計專長的郭璟德,2016年加入北區科技傳法團隊。慈濟五十周年慶時,藉由他科技背景的專長,得以在內湖園區發揮專長,用科技來呈現布展。

當時他為了收集完備的資料,閱讀了大量的靜思叢書、影音,更加入隨師團隊行腳,快速地深入了解慈濟五十多年的點點滴滴,發現自己愈了解愈愛慈濟。

大愛臺盧佩玉應邀來分享科技傳法,教大家在人手一機的時代裏,如何透過網路及各社群軟體,連上【法音集】,隨時精進聞法,滋養慧命。

十幾年前就已參與社區志工的張玉鳯,平常大小活動都看得到她的身影,喜歡助人,但是說到培訓,是連想都沒想過的。後來因為常聽上人開示,提及非洲志工的付出,讓深埋的種子開始冒出芽來。她說:「他們幫助人都那麼辛苦,舟車勞頓的,我也該把握因緣。」還未退休的玉鳯,從「心」調整方向,人生劇本更有意義。

◎慈善入人群 拔苦又予樂

「慈善」是慈濟的根,也是慈濟第一個志業。從協助個案中,訪視志工累積不同面向的經驗,課務組以輕鬆的短劇分享,讓學員了解訪視時,從提報個案資料的準確性,到家訪時應有的威儀等細節。

其實在龐大的慈善志業裏,志工的背後,有一群專業社服工作人員。社工施又云分享:「慈濟基金會的慈善事業,與其他基金會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不僅拔若,師兄、師姊更做到予樂。」

今年九十一歲,委員編號十六號的陳秀鳯,從1967年加入到現在從沒起退轉心,訪視時個案紀錄更是不離手。「我一直默默地跟上人做,這條對社會有幫助的路,希望大家都跟上。」坐在輪椅上陳秀鳯緩緩地說。

一旁陪伴秀鳯的人文真善美志工,藉由採訪得知她當年陪伴的個案孩子,現在也懂得感恩及回饋社會,見證大愛的循環永不停歇。

1985年受證的潘廖葉,參與慈善多年,她說:「用心看案主的需要,給予幫忙,慈善其實是讓我們見苦知福。」

因為小時候生活過得清苦,所以她十幾歲時就立下心願,長大有能力就會去捐款幫助人。結婚後,潘廖葉沒忘了這個心願,一心跟著上人做慈善。三十多年來的跟隨,她充滿感恩地說:「多聽上人的法,去除習氣,才不枉費難得的人身。」

◎募心募愛 把握難得人身

溫素蕊特地從桃園來分享如何勸募,她問在場學員,現在每個人都在做一件事,是什麼事?學員你看我、我看你,她大聲說:「就是『慈濟事』!」一講完,大家會心一笑,她鼓勵大家要有信心去做好慈濟事。

1984年,當時的她是位家庭主婦,先生在做生意,當時透過廣播,得知上人要在東部建醫院救人。接觸後知道建院不是少數人可完成,另外透過訪視,她也學會如何去濟貧。因此,每天帶著滿滿的能量去募心募款,眉開眼笑去接觸會眾,秉持著成功不必在我,而是大家有緣發心去完成慈濟事。

而曾罹患淋巴癌的邱秀珀,更能體會這句話:「不知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她回想當時聽到醫生說:「師姊,你要進一步檢查。」心中非常害怕,回花蓮有幸得到上人的祝福,才放寬心去治療。

她更向菩薩發願,只要活著就要善用每一天去募心募款,她自嘲,現在每天都在還願,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要如何進步?「最好的方式,就是逢人就講慈濟,把握當下!」

今年二十七歲的陳詩涵,就讀大學時即參與「慈青社」,去年(2017)骨髓配對成功,捐出自己的骨髓,突然覺得自己也許可以承擔更多慈濟事,懂得把握因緣的她,趕緊參與培訓。雖然也會擔心自己心不定,但陳詩涵告訴自己只要有願力,一定可以克服更多難關。

一念心是一顆種子,一念心是菩薩的心,六百多位新發意菩薩共聚一堂,祈願恆持這一念初發心,菩薩道上攜手共伴行。

圖左 :「為什麼要做慈濟?做慈濟那麼辛苦!」司儀慈韻問所有學員,現場一片肅靜後,她緊接著說:「上人說眾生共業,才要做慈濟。慈濟人多,就能做很多事。」[攝影者:蔡瑞聰]
圖右 :志工紀靜暘分享,如何從自視甚高、得理不饒人,到接受證嚴上人的教誨,珍惜與慈濟的緣及從中的成長。[攝影者:黃秋梅]

圖左 :培訓學員張薾桐(左),從事金融保險業。他在職場偶有不如意時,因學會轉念,不容易起煩惱,覺得生活多了自在。[攝影者:黃文生]
圖右 :德勷師父勉勵學員:「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攝影者:蔡瑞聰]

圖左 :聽到可以存五十歲到「壽量寶藏」,八十一歲的王蔡阿月(中),開心地說:「我今年才三十一歲喔!」。[攝影者:蔡瑞聰]
圖右 :擁有電玩專長的郭璟德,因內湖園區科技布展,開始深入了解慈濟,也愈來愈愛慈濟。[攝影者:蔡瑞聰]

圖左 :因為常收看大愛臺,又聽證嚴上人開示,提及非洲志工的付出,讓深埋的種子開始冒出芽來。[攝影者:蔡瑞聰]
圖右 :今年九十一歲,委員編號十六號的陳秀鳯,從1967年加入到現在,從沒起退轉心,訪視時個案紀錄不離手,用心行菩薩道。[攝影者:蔡瑞聰]
圖左 :今年二十七歲(右二)的陳詩涵,捐髓後覺得自己可以承擔更多慈濟事,及時把握因緣,趕緊參與培訓。[攝影者:蔡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