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善意溝通的覺醒 悔不當初

善意溝通的覺醒 悔不當初

E-mail 列印
「我真的很懺悔,不知傷了媽媽幾回!」臺南志工蔡淑娟上了中國醫藥大學精神科鄭若瑟醫師的一堂課「善意溝通—語言表達的智慧」,如醍醐灌頂般,整個人清醒了過來,後悔莫及。

◎喜愛玩相機 旅遊攝影短暫快樂

親和力夠、活力十足的蔡淑娟,是慈濟多年的會員。因為喜愛玩相機,十年前曾經接受慈濟志工的引薦,參加過臺南人文真善美的出班記錄,但那時也僅只於嘗試的心態。

原本蔡淑娟常和朋友參加旅遊攝影活動,卻發覺旅遊只能獲得短暫的快樂,似乎找不到自己人生的價值。近幾年,生性善良的蔡淑娟開始利用假日,在華山基金會為獨居老人送餐,在與老人的互動當中,反而從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這時候,蔡淑娟聯想到在慈濟的那一段日子,「應該再回去繼續未完成的志業,拍攝慈濟人行善的足跡。」軍人出身的她行動力很強,在大愛臺看到有關環境生態及資源回收等相關報導後,即一步一步從自己做起,並力勸家人也一起動手來做環保,進而推廣到自己的工作單位上。

◎抓緊好機會 上人文真善美課程

一年多來,蔡淑娟把握社區活動能出班記錄的機會,總是謙恭地請教資深志工活動的重點,與夥伴切磋拍攝的技巧。參與活動後再細心整理照片,並積極參與簡報檔案的製作。

因逢2018年是人文真善美十五周年,慈濟舉辦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程,蔡淑娟抓緊機會報名參加4月21日及22日,在臺南連續兩天的課程;對於仍是新手的她,期間可說是走了一趟震撼的知性與感性之旅,心靈頻頻地被觸動到。

就在第二天早上,蔡淑娟上了鄭若瑟醫師的「善意溝通—語言表達的智慧」一堂課,顛覆了她慣有的生活態度,以及和媽媽相處的既有模式。

◎不懂媽媽心 態度變得很不耐煩

蔡淑娟心平氣和地談起媽媽的狀況:「媽媽近年來飽受憂鬱症之苦,嚴重的時候,甚至告訴我說,她不想洗澡也不知道怎麼煮飯,常在我上班時打電話給我。」

停一會,蔡淑娟又說到,媽媽經過精神科醫生治療一段時間後,已經好轉很多。但她仍常常會問許多負面的問題,「我不想做事怎麼辦?」「我不知道怎麼買東西拜拜?」「我現在就這樣,老的時候什麼都不會做,拖累了你怎麼辦?」等等,一連串的問句不曾停歇,弄得蔡淑娟有點心煩。

「剛開始,我還能平心靜氣應對,但每天不斷循環,我的回答逐漸變的不耐煩。」蔡淑娟安慰媽媽說,這就是憂鬱的症狀,會好的,沒有你想得那麼嚴重。然後,不自覺地,她說話的語氣一次又一次地愈來愈加重,「妳真的太閒了,去做志工服務別人,不要想那麼多!」

◎溝通四要素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真的,就如同鄭若瑟醫師所說的,蔡淑娟自覺一直落在錯誤的四大溝通元素之中,用「診斷、否認、命令和應得」的說話態度,她的內心為之一震,警覺到「原來我跟媽媽所說的話都是不正確的。」此時,蔡淑娟想到,媽媽常說自己也不想這樣,「我真的很懺悔,不知傷了媽媽幾回。」

「很感恩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程,安排『善意溝通-語言表達智慧』這一堂這麼棒的課程。」蔡淑娟不僅認知到自己錯誤的溝通方式,更能從鄭醫生的分享中,知道善意溝通要具備的四大元素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我們經常想說好話,沒人會刻意想說壞話,尤其在對待最親近的人,經常將內心關心對方的話沒有好好說,反而讓對方受傷……」鄭若瑟醫師的話語,猶在耳邊不斷地提醒著。蔡淑娟希望逐步改變自己的思考及溝通方式,陪伴媽媽度過這段憂鬱期,也幫助自己學習成長。

圖左 :鄭若瑟醫師分享「善意溝通—語言表達的智慧」,善意溝通要具備的四大元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攝影者:蔡明典]
圖右 :學員專注聆聽精彩的分享,同時給予熱情的掌聲。[攝影者:鐘耀賢]
圖左 :蔡淑娟(左2)希望在學習後,能逐步改變自己的思考及溝通方式。[攝影者:蔡明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