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歡迎加入慈善訪視的行列

歡迎加入慈善訪視的行列

E-mail 列印
「慈善」志業是慈濟的根本,桃園靜思堂4月15日的見習志工課程,就要帶領125位社區志工,一同來了解慈濟慈善的起源。

桃園訪視志工窗口陳玉美師姊分享,「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於1966年創立,早期由上人 呼籲下,三十位家庭主婦,每日省下五毛買菜錢,投入竹筒裡 即為「竹筒歲月」,也講述慈善濟助的第一個個案林曾老奶奶的狀況,是如何開啟慈善濟貧的工作。

目前慈善服務項目有長期濟助、急難救助、災害救助居家關懷、獨居長者關懷、節慶關懷、居家環境改善、助學補助、新芽課輔與新芽獎學金。照顧到身、心、靈、經濟、醫療、教育,做到全人、全家、全程的關懷。

每個月會做慈善個案的研討,當個案被提報出來,接案後開案,社區訪視志工先做關懷,團隊討論,確認評估需求,再給予適當的協助。若困難點已解決,就會結案。個案如無需經濟方面的協助,除陪伴與關懷,也會接引他們去做環保或邀約來做志工,成為手心向下能助人的人。

對於這些接受關懷家庭裡的孩子,設立新芽課後輔導的協助,已經進入第18年。也設立新芽奬學金,針對他們學業或行為品德、特殊才藝方面給予鼓勵,許多孩子的表現,真得很優秀。

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透過影片分享,今年二月農曆年前,桃園慈濟志工,帶了拿手好菜、冬令發放物資及紅包,探視一位73歲獨居老人家,並與她溫馨圍爐。這位阿嬤六年多前因為中風,不良於行,她客氣又節儉,每個月領政府輔助五千多元,就已覺得足夠,不僅婉拒慈濟幫助,還成為慈濟的會員,並告訴志工們說,「不要送那麼多物資,我用不完。」但對慈濟志工們,常來關懷互動都相當歡喜,是個知足常樂、貧中之富的人。

另外也分享了一戶桃園長期關懷的案家,因意外讓阿嬤的大兒子長年臥病在床,大媳婦離家出走,阿嬤很辛苦的將孫子們拉拔長大,姑姑、及叔叔們也一起付出心力照顧這個家,慈濟志工14年來長期陪伴與關懷,現在孩子大了,非常懂事。他們對慈濟很感恩,多年來常將自家栽種的水果送給志工,都被志工們認購,他們不肯收志工的錢,但志工還是用善巧的方付付款給他們。今年初冬令圍爐發放,也邀約他們一家人來分享,他們與志工們的互動,是相當溫馨感人。

玉美師姊鼓勵志工們,多參與慈善訪視,親眼所見,更能見苦知福。

接下來是將學員成為三組,進行分站活動。第一組是學佛行儀,慈濟是一個佛教的修行團體,必先學習學佛行儀與佛堂儀軌,透過影片志工範讓學員學會放掌、合掌、三問訊這些佛教儀軌。
如向佛菩薩「問訊」,是雙手合十,虔誠敬禮,手隨著身體彎腰九十度,在心中默念「阿彌陀佛」後慢慢起身,再問訊,三問訊彎腰的同時,雙手打出「毘盧印」,起身將毘盧印放在額頭。行住坐臥無不是禪,學習禮儀要多注意與多用心。

第二站是竹筒歲月,目前在靜思堂拿到的竹筒,都是由桃園江春霞師姊提供的,她家中開立紡織廠,有紗軸可回收,再切割製作而成的,今天就讓大家親自加工,製作一個自己特製的竹筒。只見志工們各個認真黏貼,同樣的材料,每個人做出來的卻都不一樣,但相同的是,大家都做得很開心,帶回去可以日積小善成大善、點滴匯入功德海。

再來的第三站是組隊知心相契的時間,讓同一社區的志工們,彼此分享心得、聯絡情感。

「竹筒有空間,克難做樸滿,為籌慈濟金,儲蓄買菜錢…」分站結束後的課程,陳鳳英師姊帶著大家唱頌「竹筒歲月」,從歌詞中除能了解箇中因緣,也能體會,粒米成籮、滴水成河、日行一善、功德無量。她表示現在要找五角,很難也找不到了,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投五元硬幣,就是有緣,可以廣結善緣。

課程的尾聲,社區志工們上臺做分享,首先是桃鶯和氣的劉秋美師姊,對於今天慈善課程,覺得就是說你所做、做你所說,目前在社區尚未接觸到這區塊。她進入慈濟後,做過醫療志工、大愛媽媽、香積與助念﹔感受最深的是第一次去助念,晚上害怕得睡不著覺,但體悟到這是自然法則,自己有一天也會遇到,打開心門後,現在是隨傳隨到的志工,很多事都是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

再來是青溪的蔡惠如師姊,一直參與教育方面志工,所以對於慈善,她覺得要幫助脫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在慈濟裡,可以培養自己的慈悲心,雖然近來在募款時,遇到許多障礙,但她堅信「對的事情做就對了」。

同安的楊長霖師兄,因為外婆跟媽媽都是慈濟志工,所以一路從、慈中、慈青,到培訓志工,希望幫上人挑米籮,跟大家一起在菩薩道上勇猛精進。

而八德的袁新智師兄,在開南大學就讀時是慈青,現在慈青學長。承擔過五年的新芽課輔志工,對今天課程有很大的共鳴,長期關懷這些需要陪伴的學生,那他覺得要了解個性,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相處方式去關心他們,他也會將心得分享學弟、學妹,讓大家一起來幫助別人。

課程結束前,司儀鄭安喬師姊,也不忘再次邀約志工們,以實際行動加入慈善訪視的行列。近午,一個早晨豐富精彩的課程,就此圓滿結束。

圖左 :課程結束前,司儀鄭安喬師姊,也不忘再次邀約志工們,以實際行動加入慈善訪視的行列。[攝影者:魏岩宗]
圖右 :桃園訪視志工窗口陳玉美師姊分享,「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於1966年創立,早期由上人呼籲下,三十位家庭主婦,每日省下五毛買菜錢,投入竹筒裡 即為「竹筒歲月」,也講述慈善濟助的第一個個案林曾老奶奶的狀況,是如何開啟慈善濟貧的工作。[攝影者:魏岩宗]

圖左 :組隊知心相契的時間,讓同一社區的志工們,彼此分享心得、聯絡情感。[攝影者:魏岩宗]
圖右 :今天就讓大家親自加工,製作一個自己特製的竹筒。志工們各個認真黏貼,同樣的材料,每個人做出來的卻都不一樣,但相同的是,大家都做得很開心,帶回去可以日積小善成大善、點滴匯入功德海。[攝影者:魏岩宗]

圖左 :學佛行儀,慈濟是一個佛教的修行團體,必先學習學佛行儀與佛堂儀軌,學員們一同學習如何放掌、合掌、三問訊等。[攝影者:魏岩宗]
圖右 :「竹筒歲月」緣起,以戲劇方式做呈現。[攝影者:魏岩宗]

圖左 :蔡惠如師姊是教育志工,她覺得慈善方面要幫助脫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在慈濟裡,可以培養自己的慈悲心,雖然近來在募款時,遇到許多障礙,但她堅信「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攝影者:魏岩宗]
圖右 :志工袁新智在開南大學就讀時是慈青,現在慈青學長。承擔過五年的新芽課輔志工,對今天課程有很大的共鳴,長期關懷這些需要陪伴的學生,那他覺得要了解個性,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相處方式去關心他們,他也會將心得分享學弟、學妹,讓大家一起來幫助別人。[攝影者:魏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