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慈善起家 回歸訪視悲智行

慈善起家 回歸訪視悲智行

E-mail 列印
慈濟四大志業以「慈善」為起點,運用慈悲與智慧結合團隊深入悲智行,去瞭解人生的疾苦。4月15日在臺南靜思堂舉辦臺南區慈誠、委員培訓研習四月份研習課,內容結合「訪視初階課程」,培訓學員及訪視志工共237位 一同精進學習,了解慈濟人間路。

◎慈濟緣起 慈善貴為首要

訪視志工賴秀鸞以:把握因緣慈悲濟世、竹筒歲月、打開心胸愛天下人、冬令發放、清淨大愛無私無畏為網,分享「慈善志業的緣起與精神理念」。首先告訴學員要懂慈濟事,必先了解過去的慈濟事,再與現在的慈濟事相結合。慈濟人行善的事蹟,身為慈濟志工有必要傳承並深入瞭解。

憶起多年前921南投大地震,賴秀鷥是被這場驚世的災難所震醒,而開始投入做志工。當時慈濟認養援建五十餘所受災學校;即使不知道重建經費從何而來,但認為應該要做的,做就對了。

一攤血的震撼,啟發證嚴上人的一念悲心,促使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以佛教精神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清淨大愛為基礎,將「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證嚴上人自出家以來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並要求弟子也同樣奉持。初期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裡,開始慈善濟貧的工作。

慈善起步時,過程中有挫折、有遺憾、也有啟發,因為第二個個案,得此關懷經驗,日後對於貧戶個案,慈濟每三個月又複查一次,是個案複查的開始;如今,則是「每月至少關懷一次。」而給予案家精神膚慰、支援,達到「安身、安生、安心」。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就是人間菩薩的宗旨。上人慈悲的身影走入訪視,彎身的姿勢,以照顧戶的高度來關懷,「濟貧工作一定要繼續,讓苦難人有米煮、有菜吃。」並且「行善、助人莫遲疑。」

52年以來,慈濟由慈善到醫療、教育和人文,足跡跨越五大洲、已有五十六個國家地區有慈濟志工,迄今援助過九十五個國家地區;慈悲科技的毛毯、福慧床、火箭桶、行動廚房,提高了賑災的效能,可以即時掌握時效,即時配合照顧受災鄉親與救災人員。

慈濟人心要「靜寂清澄」,且以「無我」之心向外行善。慈善是慈濟志業的根基,慈濟工作要達到「直接、重點、務實」就必須借助訪視。以「感恩、尊重、愛」給予照顧戶的需要,「教富濟貧,濟貧教富」人人做善事才能即時解苦難。

◎暗角苦難 同理膚慰傾聽

訪視志工蘇美蓉指出,社會群體中皆有基本的需求,但失去平衡就會面臨許多的危機。如:老人沒有人奉養、中年失業、天災人禍……等,而社會救助就是社會安全體系中最後的一道防線,社會救助讓有需要的民眾得到適切的救助,維持基本的生活水準,並進一步積極協助工作能力,讓民眾有意願脫離生活困境。

身為訪視志工接收到需要被協助的個案時,需懷有一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深入了解有哪些「社會資源」可以運用。而「社會資源」涵蓋政府與民間團體的資源,有了這些資源提供,訪視志工要細心觀察與瞭解案情,並關懷案主及運用資源,讓案家能夠順暢走向人生路。期待人人發揮愛的能量,成為苦難人生命中的貴人。

志工陳喜久懇切地呼籲,訪視志工應具備同理心,有句話「站在別人的立場,穿著對方的鞋子」(臺語),其意思是指「體會案主的歡喜與煩惱,了解對方的痛苦,不說教,用傾聽的方式來了解案主的感受。」當案主接收到真誠的關心與被尊重時,彼此就能建立起信任的關係,也可順利引導出真相而解決問題。

在訪視的過程中以「感恩、尊重、愛」的精神來關懷,尊重案家隱私權、私人空間、不勉強案家吐露的意願與接受幫忙的程度,尊重案家的宗教信仰。志工應重視團隊合作與分工,訪視人員彼此應經過溝通協調,取得共識,藉由合作分工讓訪視工作更臻完善。並尊重團隊的評估,不私自給予協助;更秉持「誠正信實」的精神,不在案家面前任意討論與隨意承諾協助的方式、不涉及專業建議或提供醫療偏方、醫院介紹,讓案家找鄰近醫院方便就診,更不可任意拍照。

訪視志工高錦蓮也說明,訪視不是調查,不是道德的評估,也不是法官判案,更不要用隱形的尺來衡量對方。上人曾指示:「訪視救人就像醫生救人,不可因為他是壞人就不救他。」志工愛人與案家被愛都是幸福的,但是這份愛必須是「清淨無雜染」的愛,付出者無所求,接受者也不貪婪,施與受者都無煩惱。

訪視進行中,志工需做到「等待、耐心、傾聽、觀察」四大原則,以及「居住環境、家庭成員身心狀況、經濟情形、社會資源、互動關係、案主自我覺察與決定」關懷六面向,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訪視」讓志工了解在富足的社會也有暗角苦難的眾生,當親身去關懷貧病苦難時,更能見苦知福,發現自己的幸福。上人慈示,「訪視是入慈悲的第一道門。」期待人人受證後不只是進入功能組,不同的功能負責不同的專業,但是任何功能都要有機會投入「訪視」。

◎見苦知福 彎腰看見苦痛

「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學員劉書妤感觸特別深:「慈濟的慈善工作,有系統、有規劃、有紀律,除了慈悲還兼具智慧,訪視個案之前志工要先做足功課,審慎評估個案的狀況,表單的填寫更要仔細詳實,以『感恩、尊重、愛』去對待需要幫助的人。」

劉書妤分享自己在社區付出的收穫良多,有一回,她到崇善安養院關懷個案,看見案主一個人坐在輪椅上,一付有苦說不出來的模樣,於是就走進去陪他聊天、聽他訴苦,後來案主展開笑顏,書妤心中同感愉悅!

另外,有回她去幫忙照顧戶清掃家裡,剛踏進時就有人提醒她,打掃時若發現有貴重的東西要趕快交給案主,同時要尊重案家的想法,不要隨意亂動物品擺放位置及家中的陳設,同時還要邀請當地的里長過來做見證,這代表慈濟在做慈善工作都是公正、透明的。

培訓學員張子超去年面臨人生重大抉擇時,經由老同學的介紹而認識慈濟,進而參加歲末祝福,讓他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同時,在母親生病住院期間,他善用時間看了盧蘇偉著作的三十幾本書,頓悟出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意涵,這正是他所要追尋的目標,因此積極參加慈濟各項活動。

從見習到培訓,張子超在訪視過程中,看到形形色色照顧戶的處境,自覺自己真的很幸福!訪視工作讓他體會到不只是在幫助別人,其實是在幫助自己,此後他的心態、脾氣有了改變,學會「轉念」而不再抱怨。

張子超加入慈濟沒多久媽媽就往生了。在媽媽往生前一個禮拜,看護因為連續幾天無法睡覺太累了,半夜對著媽媽發脾氣。媽媽跑來跟他告狀,他只輕輕地跟媽媽說:「看護是因為太累了才會發飆,您要原諒他。」事隔一個禮拜,媽媽去逝後,看護來跟他道歉,家人也因他的改變而受到影響。

透過今天的課程,張子超對慈濟的慈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上人並不是有了錢才做善事,而是認為對的事做就對了。從一灘血的故事、三位修女來訪、五毛錢的竹筒歲月、發大願蓋醫院、921援建五十所學校……這一切令他感動與佩服。

慈濟的訪視是如此的嚴謹,張子超體悟到,志工在訪視之前必先學習很多的專業知識。更特別的是,訪視還要幫忙案家打掃居家環境、修繕房屋,更能體會「拔苦予樂」的真諦。

經過一天的精進,賴秀鸞勉勵大家,慈濟宗門一定要從慈善門而入,不知道苦就無法體會寶貴的法理,人人應以訪視為優先,先「見苦知福」才能修慧,每一個志業都是以慈善為主,人人回歸原點來做訪視,以智慧相結合,以愛相扶持,開啟慈濟宗門人間路,讓法脈常轉永不息。

圖左 :經過一天精進的初階訪視課程,培訓學員實做練習題,大家討論熱絡,一起找出正確答案。[攝影者:王蕙禎]
圖右 :見習到培訓,張子超(左二)在訪視過程中,看到形形色色照顧戶的處境,自覺自己真的很幸福。[攝影者:王蕙禎]

圖左 :「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劉書妤(中)感觸特別深,慈濟的慈善工作,有系統、有規劃、有紀律,除了慈悲還兼具智慧,以「感恩、尊重、愛」去對待需要幫助的人。[攝影者:王蕙禎]
圖右 :以活潑的戲劇方式呈現關懷訪視個案的情境,學員不但印象深刻,從中還了解到訪視時易犯的錯誤。[攝影者:許裕哲]

圖左 :訪視志工賴秀鸞告訴培訓學員要懂慈濟事,志工須傳承、瞭解過去的慈濟事,再與現在慈濟事相結合。[攝影者:王章伍]
圖右 :訪視課程以小組方式來進行,學員間彼此互相學習討論,深入訪視領域、強化理念。[攝影者:王章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