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探訪小農 方知「食」在安心

探訪小農 方知「食」在安心

E-mail 列印
「媽媽,這裡是窗廉站?」、「不是喔,是一雙筷子的雙,雙連站。」「媽媽,我們到圓山,等一下是要去爬山嗎?」、「不是喔,圓山是一個地名。」

就讀小一的曾靖倫,4月15日一早,就與妹妹跟著媽媽搭捷運,要到 圓山捷運站附近的花博農民市集,參與永和區親子成長班的戶外活動。一路上,孩子好奇地問個不停,媽媽李雅惠趁此做機會教育。

周末的早晨,雖然偶有陣雨,但對於能帶著孩子走出戶外擁抱大自然,反而是所有家長都感到喜悅的事,因此一點也不影響探索求知的歡喜心。一百多位師親生依約各自搭乘捷運來到圓山站集合,在志工及隊輔的引導下,即將與「花博農民市集」的小農們,展開一場農耕知識的交流,透過提問來學習、記錄與行動,藉此表達關心與支持人與土地之間的那份覺有情。

◎友善耕作 愛人愛土地

活動一開始,慈濟志工何莉萍向大家說明,香積飯的研發,是為了國際賑災或急難救助使用。即便在困難的情況下,只要有一瓶水,就能隨時讓救難人員與受災者得以飽食。因此,今天的親子班學員們都是「香積師」,要親自為自己料理節能減碳的愛心「午餐」,感受這來之不易的一餐飯。

何莉萍老師進一步導入今日的學習主題「正業」。她說:「因為我們愛這片土地,所以要善待這個環境。而省水、省電、實行有機耕種,就是為了愛護環境所做的正確事情。」早期施作化肥,灑農藥的種植方式,反而容易影響我們的健康,既然知道不好,就應該要選擇改變,才能真正友善地對待生養萬物的土地。誠如靜思語教我們的:「人生不怕錯,就怕不改過。」是一樣的道理。

「為什麼叫做小農呢?所謂小農指的並不是大面積耕作的農夫。」黃盡櫻老師詳細地解說探訪小農的意義。她強調人與環境相生相成,互惠共好,故也應當盡可能採用在地生產、當令時節的食物,除了維護自身健康,也能支持糧食自主的理念。

透過面對面的互動,一起來認識有關食物的知識和價值;期待學員也能從中了解如何選擇更健康、環保、可靠的在地食物。來自全省各地的特色農產品,在經過政府的檢驗把關下,未經過大盤商,直接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接觸,除了推廣「友善耕作 身土不二」的農作精神外,琳瑯滿目的各式蔬果,更值得讓大家共同以行動來護持,一起愛家人,愛我們這方美麗的淨土。

◎用心學習 眉角在這裡

「您好!我們是永和親子成長班的學員,請問爺爺,可以向您做個簡單的訪問嗎?」學員們拿著學習單,禮貌地徵詢店家受訪的意願。而小農們望著一張張稚嫩又充滿好奇的臉龐,也以和善的態度回應,娓娓道出他們與土地間的故事。

就讀小三的張永定,口裡吃著最喜歡的炒花生,更是好奇地問了老闆一籮框的問題,他專注、用心的聆聽來自雲林縣花生小農的說明,絲毫不受現場喧嚷的人群聲及劃過天際震耳的飛機聲所打擾。老闆夫婦向孩子們表示,這是靠天吃飯的行業。種花生,一年只有二次的耕種期,往往會因氣候而影響收成,更有病蟲害的問題,因此也曾失敗過,但為了讓大家吃的安心,因此堅持不施農藥…。

一年級的王新茹與媽媽蘇旭芬,也從來自於台東初鹿的七十多歲夫妻口中得知,為了友善耕作,曾歷經了五年的「驅蟲大戰」,最後是利用海洋深層水、辣椒水,才戰勝了蟲害,終於在第六年種植成功。

家長李雅惠在聆聽小農的分享後,才恍然大悟地知道原來有機蔬菜能種得很漂亮,是因為小農們發揮智慧,用心地透過種植香菜及製作含天然油成份的噴劑,來作為驅蟲及噴灑保護農作物。因此,我們才能安心地吃到好看又美味的蔬菜。

農產巡禮中,親子合作完成了今日的「學習單」,雖說絕大部分是家長執筆,但都各有所獲!於事後更是分外踴躍地表達探索後的愉悅心情與常識!

◎愛的迴響

五年級的徐浩威,除了知道慈濟人為了救災而研發香積飯,讓受災的人得以吃到熱騰騰的食物之外,也在互動中了解農民們為了愛這片土地,堅持以友善耕作的方式來經營,雖然許多農產在種植的過程中歷經許多挫折,但依舊不改其志的精神與辛勞,都讓他覺得很感動。

家長林盈如認為生長在都市裡的孩子,生活機能方便,從不知食物是怎麼來的。因此對於今天,能在這春暖花開,萬物生長的季節裡探訪小農,讓孩子知道從種子到有甜美的果實可以食用的栽種過程,是經過農民們克服了許多困難而來的,所以更要珍惜這大自然所賜與我們的食物。

首次嚐到香積飯的家長李雅惠,認為其意義大於美味,對於以後有家族出外旅遊時,也會考慮使用這節能又方便的香積飯來代替做餐。而在探訪小農的過程中,雖然有些仍不是很懂,但透過面對面的接觸與互動,就更能用心去了解,而不再只是經過、看過而已。

永和區親子成長班戶外教學,寓教於樂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和家長都有滿滿的收穫,更深刻地體驗了食育的重要!活動後,已是中午時分,有人迫不及待地打開香積飯,配上志工準備的滷豆干等小菜,開心地飽餐一頓;有人則把握機會再次回頭探索,順道採買生活所需的食材,享受親子同遊的美好假日時光。

圖左 :一早,百多位師親生依約各自搭乘捷運來到圓山站集合,在志工及隊輔的引導下,即將與「花博農民市集」的小農們,展開一場農耕知識的交流。[攝影者:陳春惠]
圖右 :在隊輔協助下,親子迫不及待動手體驗泡香積飯,期待見證香積飯的神奇。[攝影者:陳春惠]

圖左 :黃馴翔與阿嬤林桂英第一次參加親子班,認為親子班的課程很多元,常接觸善的團體,可以讓孩子端正行為,且學習自愛愛人,讓阿嬤覺得非常放心。[攝影者:陳春惠]
圖右 :活動組張虹敏老師克服現場空間與音響設備帶動〈快樂的朋友〉團康歌曲,活潑的節奏頓時振奮大家的精神。[攝影者:梁榮為]

圖左 :活動一開始,志工何莉萍首先向大家介紹「香積飯」研發的動機,是來自於對災民的一份體貼。[攝影者:梁榮為]
圖右 :張永定(戴口罩者)與張安定兩兄弟,口裡吃著最喜歡的炒花生,更是好奇地問了老闆一籮框的問題,永定專注、用心的聆聽來自雲林縣花生小農的說明。[攝影者:梁榮為]

圖左 :家長林盈如認為今天能探訪小農,讓孩子知道從種子到有甜美的果實可以食用的栽種過程,更會珍惜這大自然所賜與我們的食物。[攝影者:梁榮為]
圖右 :首次嚐到香積飯的李雅惠,更覺得意義大於美味,期許以後帶孩子出外旅遊時,也會考慮使用這節能又方便的香積飯來代替做餐。[攝影者:李鈴宮]
圖左 :一年級的王新茹與媽媽蘇旭芬,也從來自於台東初鹿的七十多歲夫妻口中得知,為了友善耕作,曾歷經了五年的「驅蟲大戰」。[攝影者:李鈴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