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人瑞醫生入偏鄉 笑談養生獻大愛

人瑞醫生入偏鄉 笑談養生獻大愛

E-mail 列印
曾在日本琉球執業,現年一百零一歲的醫生陳奎村醫師,應邀參加慈濟舉辦的「實業家生活營」深受感動,並發願參加義診。首次義診初體驗,罹癌後重生的他,用流利的臺語和鄉親分享養生秘訣,期許用自己健康的身體,散發 如陽光般的正能量,幫人找回信心。

端午節還未至,天氣炎熱萬里無雲,義診車隊奔馳在濱海公路,準備前往參與慈濟人醫會兩個月一次例行的貢寮義診。5月20日來自大臺北地區的大醫王、護理師及藥劑師等六十九人及志工七十二人齊聚新北市貢寮區澳底國小。

澳底國小定點義診設有內科、中醫科、眼科 、牙科、婦科、腹部超音波,共為五十六位鄉親看診,貢寮活動中心駐點也服務了三十二位鄉親。另外安排三條往診路線及四條居家關懷路線,將醫療的愛與關懷深入偏鄉,共計關懷九十位鄉親。

◎人瑞談養生 快樂最大富

今天在貢寮活動中心,出現一個新面孔,他是高齡一百零一歲的陳奎村醫師,雖然是西醫師,平日對於中醫的穴道治療及針灸也有特別鑽研,坐在林素真中醫師的旁邊,默默地觀摩學習,並期許未來能持續參加義診。

從他的外表,很難看出原來他是百歲人瑞,陳醫師用流利的臺語,跟大家分享長壽養生的秘訣,就是不要吃太飽 心情要保持愉快。因為十一年前因罹患肝癌後重生,他發願要好好地再活十年為人服務,對自己生命的期待,就是讓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

貢寮的女兒林素真醫師,參加義診的緣起是在羅東仁愛之家,剛開始八年,每個月義診兩次,搬到臺北後改成一個月一次,持續至今,她甘之若飴。之後因為時間允許,在慈濟志工的邀約下,也開始參與貢寮的義診至今。

今天因為里內舉辦旅遊活動,來貢寮活動中心看診的長者只有三十二位,有些長者看完眼科,都還會特別來給林醫師把脈。因為在貢寮長大的林醫師,對貢寮有一份濃厚的感情,長期的參與義診,她將鄉親視同家人,鄉親也視醫猶親,義診時順便來把脈,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情感的聯繫及心靈的慰藉。

林阿公因長期做勞力工作,造成肩頸不適問題,林醫師蹲身觀察病灶並詳細問診後,決定用針炙方式為阿公做治療,紓解其病痛。就是這份以愛呵護病人,拔除病苦的真心,建立無距離且充分信任的醫病關係。一位患者個性固執,因小腿上長有一顆小豆豆,雖然感覺沒什麼痛,但一直重複流血而且會癢,家人勸說看醫生都無效,結果一經林醫師建議,他馬上就答應隔天就要去看診。

◎行動醫療站 應需膚病苦

中醫師陳俊嘉醫師帶領藥師、護理師及當區訪視志工一行十二人,前往雙玉里往診,往診前車隊臨時接獲通知,先行繞到慈濟澳底聯絡處,因為意外造成膝關節疼痛的陳先生(化名),在聯絡處一樓已等候多時。

看到關懷的長者,坐在椅子上,陳俊嘉醫師趨前問候,並在路邊為他看診,雖然是行動醫療站,但關懷不減,人醫團隊傾聽他的病苦,隨即由慈濟大學後學士中醫二年級學生幫忙量血壓,接著由陳醫師進行望、聞、問、切,用觸診來了解其病灶,再用針灸來舒緩其疼痛。針灸完的陳先生,原本因為病苦糾結的臉部線條,慢慢地放鬆,並露出了笑容,開心地向陳醫師說:「感恩,陳醫師」。

謝褔德中醫師在褔隆里東興宮的固定義診已經超過十年,對這些偏鄉、行動不變的長者而言,真是一大褔音,尤其若要前往臺北市或新北市就醫看診,就需要花上大半天的時間往返,平時因為東興宮每次義診前,皆會收到通知的病患阿姜阿嬤表示:「我們年紀這麼大了,有醫師在這邊幫我們看診,真的很好!」

另一位患者阿香女士也表示,原本以為只是左手臂疼痛來診治,但親切的謝醫師為其診斷治療,細心的把脈及詢問下,才知道她自己心臟疾病等也需要特別注意,飲食習慣也要改變,讓她覺得醫生人如其名,是位名符其實有「褔德」的良醫。

◎心靈港灣 活出生命價值

東北海岸龍洞灣的石花草,是當地居民傳統討生活的天然資源,每年三至六月是採石花的時節,人稱採石花或海藻的婦女為「海女」,現在村裡的海女,都是上了年紀的老阿嬤。

人醫會例行到龍門村往診,來到八十二歲吳姓阿嬤家,阿嬤年輕時靠海維生,拉拔兒女長大,孩子們也都很優秀又孝順,去年她脊椎手術,兒子還幫她請了外籍看護陪伴。術後休息了一年,還是閒不住,每天都下海賺健康。

看到人醫團隊到來,她正穿著保暖衣準備出門採石花,又折回屋內,笑著說︰「我要趕緊落海,身體真勇健,免看啦!」王明文醫師和護理師,為她做個簡單的檢查後,吳阿嬤即趕著和約好的朋友下海採石花。志工隨著阿嬤到海邊,看她戴上蛙鏡,身手矯捷地下海。

貢寮湛藍的海水是遊客嬉戲的海域,但卻是老一輩長者的心靈港灣,重複著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採石花草不再是為了賺錢,而是讓他們可以健康地活出生命價值的寶藏!

◎關懷鄉親 心念法親

李芊巖中醫師多次參與龍門里的駐點義診,對前來看診的長者們就如同家人般熟稔,鄉親們見到熟面孔的李醫師,很安心地讓他進行必要的針炙及刮痧處理。「阿嬤,會疼要講喔!」李醫師為腹痛困擾的吳阿嬤進行觸診檢查,風趣的李醫師向阿嬤解說後,提醒阿嬤下次如果再出現腹痛時,記得用筆在疼痛位置作個記號,讓醫生可以明確找到問題點。

眼尖的護理師王麗芬發現未見平常在現場協助義診的志工吳美,經詢問後得知她因跌倒受傷在家休養,醫護團隊在駐點義診告一段落後,大夥便步行前往探視居住附近的吳美。年近八十歲的吳美見到醫護團隊到來,連忙起身招呼大家,「真拍謝,擱呼大家來看我!」,並表示:「我人在厝裡,心攏掛在義診,毋知影有人鬥跤手嘸!」

李芊巖醫師為吳美檢查跌傷的復原情形時,吳美表示,休養期間感恩有法親們的關心及照顧,讓平時獨居的她生活起居得以維持,大家也都為她獻上祝福。

◎學子同行 體驗人醫風範

來自臺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的許舜易醫師第一次到龍門里義診,就讀高三及高二的兒子如同左右護法,隨侍陪同許醫師一同參與,「阿公,恁好!恁有叨位嘸爽快?」許醫師親切地向就診的長者問候及瞭解病情,並針對吳阿公所提的症狀詳細檢查,當聽見阿公自述會自行停藥時,趕緊提醒阿公高血壓的藥物不可自行停用,會造成病情控制不易。

剛放榜考上臺北醫學大學的謝秉諭是許舜易醫師的大兒子,靜坐一旁仔細觀察許醫師與長者間的互動及問診,立志行醫的他,參與義診活動前後近十次,他表示要當一位好醫生,對患者的耐心及愛心是不可少,他也發現偏鄉長者其實最需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及關懷。

來自中國大陸浙江就讀臺北醫學院口腔衛生學系三年級的杜詩遠,感覺臺灣是個好地方,有機會來偏鄉感受,利用所學專業知識來幫助病患,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不同的是要用通俗的話語讓病患了解,在義診時盡量不要緊張,把所學告訴他們。

杜詩遠表示,李梅冠老師將多年的經驗,轉換成一種被接受的口頭語言表達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就如今天來了一位三歲的田小朋友,進來時感覺非常的緊張,於是先讓他先挑選喜歡的牙刷,讓他開心在遊戲中,幫他塗上牙菌斑顯示器,並教導如何刷牙,體會清潔及維護口腔的重要,過程非常順利又有成效。

義診前後,持續高溫,志工們都聚集在冷飲區消暑,另一群志工們,仍然堅守在熱油鍋旁,煎起九層塔起司蛋餅,熱騰騰地在點心區供應著。上個月頸椎因骨刺才開刀的志工蔡奇典,在健康狀況允許下,發揮當廚師的專長,用心用愛為蛋餅加料。他說:「因為我是帶著歡喜心來做,大家吃得歡喜,就會覺得蛋餅更好吃。」

每次義診都是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從醫護團隊及志工們對偏鄉長者的疼惜與不捨,到鄉親長者對義診團隊的信任及思念,都將維繫彼此間的這分長情大愛,如漣漪般遍佈世間,膚慰苦難有情眾生。

圖左 :貢寮的女兒林素眞中醫師(左)親切地為鄉親做針炙治療。[攝影者:曾蕙慈]
圖右 :5月20日來自大臺北地區的大醫王、護理師及藥劑師等六十九人及志工七十二人齊聚新北市澳底國小,舉辦二個月一次的義診活動。[攝影者:潘哲雄]

圖左 :許舜易醫師(左)向吳阿公(右)解說高血壓的藥不可在血壓高時才吃,許醫師大兒子謝秉諭(中)在一旁仔細觀察許醫師與長者間的互動及問診。[攝影者:吳雲英]
圖右 :醫護團隊探視跌傷休養的志工吳美(左),護理師王麗芬(右)為她量測血壓。[攝影者:吳雲英]

圖左 :中醫師陳俊嘉醫師(左)帶領藥師、護理師及當區訪視志工一行十二人,前往雙玉里往診,往診前車隊臨時接獲通知,先行繞到慈濟澳底聯絡處,為意外造成膝關節疼痛的陳先生(化名)診治。[攝影者:劉瑞春]
圖右 :謝褔德中醫師(左)及太太邱美蕙護理師(中)一同守護在貢寮的褔隆里東興宮,固定義診超過十年。[攝影者:陳慧娟]

圖左 :頸椎因骨刺開刀的志工蔡奇典,在健康狀況允許下,發揮當廚師的專長,用心用愛為蛋餅加料。[攝影者:陳慧娟]
圖右 :八十二歲海女吳阿嬤,看到人醫團隊到來,正穿著保暖衣準備出門採石花。[攝影者:林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