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大愛之心 慈濟建築的美

大愛之心 慈濟建築的美

E-mail 列印
「人命呼吸間 無常分秒現……去除我慢心,去除貪嗔癡……」5月17日,在新北市新莊區慈濟新泰聯絡處,《經典雜誌》讀書分享會。一開始,由志工手語團隊,溫柔婉約的手語呈現〈修行〉這首歌,柔和了大家的心。

活動中,邀請慈濟志工林文成分享其著作《慈濟建築及其宗教精神》、陳元煇分享「建築台灣──公共建築初體驗」,民眾和志工,共有一百二十人參與。

◎為自己圓夢 幫慈濟留史

「眾所期待的《慈濟建築及其宗教精神》是一部經典之作,今天特地邀請作者來到現場。」司儀容玉珍介紹來自苗栗的的講師林文成。他攻讀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專研慈濟建築,分享上人的理念,感動了當地人;經教授推薦,以碩士畢業論文編撰成書,是第一本有關慈濟建築物總論性的專書。

「我是沒有頭髮的文成公主。」他笑著將自己的名字,跟唐朝和蕃的歷史人物相連結,以詼諧的口氣為今天的讀書分享會溫暖開場。「我寫這個碩士論文的題目,除了圓自己的夢之外,也想幫慈濟留一些東西。」林文成說。

因為他發現,目前並沒有一個總論性的的專書,介紹慈濟建築物跟佛教、佛法精神的相關性。值慈濟五十周年慶時,林文成為了要讓大家知道,慈濟的建築是有理念在,不是隨隨便便蓋出來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心念,他要當上人的好弟子、想要為慈濟建築傳法髓而撰寫此書。

◎第一座道場 小木屋

林文成以「設計心思維」介紹慈濟建築物,包含:慈善賑災、醫療志業體、教育志業體、人文志業體、社區道場志工這五大類。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蓋的第一棟房子,即屬於慈善賑災類,1967年啟用,為獨居、眼盲的李阿拋老先生所興建,有五坪大;面積比上人修行的小木屋還大,建材比小木屋還好。」建築費用是當時,上人與弟子們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及三十位家庭主婦們用竹筒日存五毛買菜錢,縮衣節食而來,這讓林文成非常讚歎!

「原來上人修行的小木屋這麼克難喔!」民眾陳月嬌驚嘆不已!志工余秀容說:「透過林文成的眼睛,看見自己的道場,小木屋就是我們第一座道場。」

由此肇始,慈濟陸續在全球援建慈善賑災類大愛屋、永久屋、組合屋、簡易屋,因不同時節、因緣、興建時的規模大小而異,也稱慈濟屋、慈濟村、大愛村、大愛園區。

◎簡易屋 有家的感覺

賑災用的簡易屋其實一點也不簡易!上人希望要有家的感覺,就像自己要住的家一樣;不但兼顧家的感覺與方便拆遷,還得考量當地的氣候、民情等各種因素。每個人都想盡一己之力,只為了解決苦難人們的需求,這份以人為本的初發心,成就了慈濟慈、悲、喜、捨的大志業。

「災難發生的時候,有兩個建築物不能倒的,一個是醫院,另一個是學校。」「人們常因病而窮、因窮而苦!」上人為了搶救生命、消除病苦,發願蓋醫院。花蓮慈濟醫院於1986年啟用,目前於臺灣本島興建有六所醫院、一所診所,於中華民國境外亦設有一座醫院。

上人說:「對的事要堅持。」民眾李淑敏就在花蓮慈濟醫院建院時,捐了六張病床,她很慶幸今天有來參加讀書會,讓她知道,她做了對的事。

教育是百年大計,不能中斷,學校在災難發生時,又可當作社區民眾的避難中心。目前在臺灣,教育志業體類共興建五所學校,從慈濟大學到幼稚園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九二一大地震時,快速的援建五十一所學校,讓教育工作不間斷。

慈濟關渡園區人文志業體類,大愛電視台、大愛網路電台、經典雜誌、靜思人文、慈濟月刊……皆集中於此。讓人在家中坐,透過電視、網路,即能將上人請進家中來,恭聆上人開示、敬聞佛法。 靜思人文的雜誌、月刊、書籍、光碟,也讓志工能更堅定不移的精進於慈濟路上。

◎從慈濟建築 談人生修行

全臺社區道場志工類的靜思堂,外觀「人」字屋頂,是「合」字屋頂,意義在於合和、人和,代表以人為本的精神,顯現了無限的智慧與美學。靜思堂內部結構幾乎都是回字型的,回字型的意義代表「內修外行」。室內中間主要靜態空間講經堂,代表是內修、自覺,凡事回向自己內心;週邊動態空間是外行、覺他,如社教教室、會議室等,可做為精進研習,增長慧命的場所和辦公用。

靜思堂有一個共同的內涵,都是用洗石子的外觀,施工縫很像出家師父的灰色僧袍,條布的縫合線一樣。主堂用四根或八根柱子,代表「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 八大法印」──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等,融合了慈、悲、喜、捨的精神。

林文成從慈濟建築談人生的修行,顛覆一般人對靜思堂的理解。除了實用,卻有著更深層的宗教精神意涵,無論外觀還是空間的配置,都具有人文啟發作用,是一種無聲說法。

「我雖然不懂得建築,但看到灰色、人字形的慈濟建築物,就覺得好殊勝莊嚴、好感動喔!」張瓊雪聽了分享後,甚是讚歎靜思堂的美,這些有形的建築物,讓人感受到奧妙的佛法。

◎經典是好書 必讀經典書

「經典的任務,就是記錄台灣的起源。」講師陳元煇從西班牙的紅毛城、荷蘭的安平古堡,聊到今天的宜蘭傳藝中心、蘭陽博物館;從「縱貫線鐵道、台灣南北大動脈,談到台灣南北各地的古道,內容精采有致,可惜限於時間,只能簡要講述。

在「立夏,睡午覺的季節」這個單元,陳元煇呼籲大家早睡早起,注重睡眠品質保持健康,要照顧好身體,才能長長久久做慈濟。

「好的書就是經典,好的東西、文化,就應該留下來,這是優質的書,懂得欣賞的人才會去看。」謝秀梅表示,讓大家都接觸好的東西,才能淨化人心,志工也要在社區扮演安定人心的角色。

圖左 :5月17日,新北市新莊區慈濟新泰聯絡處,舉辦《經典雜誌》讀書分享會,參與的民眾、志工,共有一百二十人參與。[攝影者:戴龍泉]
圖右 :《慈濟建築及其宗教精神》是一部經典之作,作者林文成以碩士畢業論文編撰成書,是第一本有關慈濟建築物總論性的專書。[攝影者:戴龍泉]

圖左 :上人說:「對的事要堅持。」李淑敏在花蓮慈濟醫院建院時,捐了六張病床,她很慶幸她做了對的事。[攝影者:耿美華]
圖右 :志工張瓊雪(右二)表示,雖然不懂得建築,但看到灰色、人字形的慈濟靜思堂,就覺得好殊勝莊嚴、好感動![攝影者:耿美華]

圖左 :志工謝秀梅(左)認為,好的書就是經典,好的東西、文化就應該留下來,這是優質的書,懂得欣賞的人才會去看,讓大家都接觸好的東西,才能淨化人心。[攝影者:耿美華]
圖右 :「經典的任務,就是記錄臺灣的起源。」講師陳元煇從「西班牙的紅毛城、荷蘭的安平古堡,聊到今天的宜蘭傳藝中心、蘭陽博物館;從「縱貫線鐵道、臺灣南北大動脈,談到臺灣南北各地的古道。[攝影者:耿美華]

圖左 :志工余秀容表示:「透過林文成的眼睛,看見自己的道場,小木屋就是我們第一座道場。」[攝影者:耿美華]
圖右 :慈濟新泰區《經典雜誌》讀書分享會中,參與的志工和民眾仔細翻閱《慈濟建築及其宗教精神》一書,讚歎慈濟的建築不但處處是學問,還具有人文之美。[攝影者:戴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