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靜思法源 萬物淨斯實傳法

靜思法源 萬物淨斯實傳法

E-mail 列印
「慈濟路上我和你,真心真意情相繫,有緣千里一線牽,用心畫個同心圓……」2018年靜思人文精神研習營在6月8日下午開營,地主團隊工作人員,以熱烈的掌聲、歌聲,歡迎來自九個國家的學員回到心靈故鄉 ── 靜 思精舍,展開四天的研習營課程。

精舍生活一向簡樸、克勤、克儉、克難,精舍師父慈悲,最擔心的是天氣熱、蚊子多,擔心學員不適應。雖是如此,德寧師父在開營時,轉換角度激勵學員,要忍受「三克」,即克服小黑蚊、天氣的炎熱、和多人擠在一起睡覺的生活。

德寧師父開示,「身為一個靜思弟子,對於法脈的源頭,我們真的不能不了解。」
這次營隊的主題是「靜思與我 我與靜思」,師父說:「『靜思』是法,是上人的道糧,要好好用心去思維。還有清淨如斯的『淨斯』就是萬法、萬物。」師父希望大家在這幾天的營隊當中,好好體會如何應用淨斯資糧,體會萬法,藉物說法,從中將佛法轉為適合社會的大法,弘揚出去,透過萬物來說法傳法。

師父還說,這次的人文團隊來自九個國家,大家在各地都很用心地推廣,「我們彼此之間,互相交流,這樣可以帶回很多的方法、很多智慧,回到各個社區作人文推廣。」

高達攝氏三十五度的氣溫,沒有冷氣吹,人又多,的確會讓人吃不消。德如師父以自己為例,他記得第一次到精舍的情景,空間更窄小,但是行住坐臥都在其中,有時候需要更大的空間,還得經常搬動物品,變換場地,讓空間盡其所用。然而上人推展志業五十幾年來始終如一,不斷往前邁進,不因環境、空間的受限而停擺。

德如師父再說:「靜思是慈濟法脈,上人一秒鐘當八秒鐘使用,一步八腳印,上人給大家方向,在靜坐中要常思己過,培養靜心定力,勤耕福田。」精舍是步步修行的菩薩道,師父期許學員在精舍安穩、用心地精進與體會。

◎ 覺悟 翻轉為句號人生

「為什麼要回來學法?」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洪靜原(洪素真),為學員開啟「靜思與我」的因緣,她一開就提到,「我們入世修行的過程當中,如果沒有法脈與法滋潤,就會有很多的煩惱和挫折跟隨著。」

1989年4月9日,洪靜原在報社擔任記者,因為替同事代班到精舍採訪上人和慈濟世界,因緣際會,她形容自己有如「百花遇到風、石頭遇到佛」,一顆心就像春天的花遇到春風,百花齊放;又如石頭遇到佛,聽到上人的智慧法語,莫不點頭稱「是」,而花蓮的好山好水,對她來說,不再是具象的大山大水,而是慢慢濃縮到她的內心裡面,凝聚成人文的山水。

離去前,她隨口告訴上人:「將來有需要,我一定來幫慈濟。」上人也隨緣回她一句:「要常回來!」

因緣果然在1989年成熟,當時由九歌出版的第一本《靜思語》,由洪靜原協助收集紀錄整理,因而開啟她與慈濟、上人的師徒之緣。之後,她受邀至慈濟護專服務、慈濟大學擔任主任秘書……至後來培訓受證為慈濟委員,輾轉已近三十年。

四十歲那年,是洪靜原接任慈大主秘的第七年,她的直心在人事上遇到挫折,考驗也接踵而至,再強的心智終究抵不過如火焰般地考驗,因此罹患了恐慌症。在旁人規勸下,洪靜原回到精舍見上人,上人告訴她:「天塌下來,師父給妳頂著,我要妳大器一點。」這句話,讓她的心靈回復平靜,也給了她重新出發的力量,有勇氣面對志業的再承擔。

洪靜原深切體會後的結論是:「一個人無法選擇膚色,一顆種子無法選擇環境,但人有手有腳,可以做好事、走好路。」上人在2006年正式立慈濟宗,洪靜原也在上人祝福之下,組成團隊,負責文史結集和編纂,承擔傳續法脈宗門的使命。

將近三十年來的慈濟路,她以自己的生命歷程鼓勵汲法、傳法的學員,「生命就像蠟燭兩頭燒,好好的燒,穩定的燒,每一分蠟燭燒了就有光、有熱。」

她說:「小我,可以滴水成河,也可以粒米成籮。」洪靜原表示,大家可以把所有的能量聚集起來,翻轉別人苦難的命運,讓自己的人生變得光彩明亮,生命不只是個「句點」,也是個「驚嘆號」。

◎ 巡禮 讓心更貼近法源

難得來到精舍,師父們忙裡抽空帶領十組學員巡禮,解說慈濟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現在笑說往事,回憶當初艱辛與淚水的來時路,德佩師父指著精舍前的小水池說:「這是當初上人與師父們徒手用水泥砌成的,不知道水泥會傷手,大家的手又刺又痛。」聽得大家好不捨。

池中蓮花朵朵開、蛙鳴響亮,師父說當上人在晨間講經時,被師父們取名「大呆」的青蛙也在池中呱呱叫,不停地相和,似乎是聞法法喜。

萬物皆有靈,世間處處無不是法,只要用心體會。精舍師父人人以身、口、意如實修行,即使年逾八十的德慈師父,曾參與農作,手指潰爛;雙膝退化,仍舊守著陶藝坊,燒出陶瓷作品,作為上人致贈賓客的伴手禮。

德慈師父自始至終付出無所求與用心,以及師父們相互疼惜的情感,讓服務於大陸長春靜思書軒的潘廷卓非常感動,她說:「這也在提醒我自己,做志業的同時,也要學習精舍師父用誠與情相互疼惜,關心彼此的成就。」

廈門學員陳韋,第一次到靜思精舍,聽德淯師父說,師父們研製四十種手工品,維持日常生活及護持推展志業。精舍徹底、細膩的資源分類,果皮、菜葉回收,製作成有機肥,回歸農田的循環過程,讓她體認到生活中,減少不必要的物質,可以降低地球物資的浪費。回去後,她更要菩薩大招生,讓世界更美好。

「精舍的建築,都是上人跟常住師父賺的錢蓋成的。」德安師父分享說,曾經有人願意奉獻財物供養上人,上人明白地告訴他,「請轉為救濟窮苦人家。」

北京的高云峰,站在德安師父面前,專注地聆聽。精舍師父不接受供養,凡事親力親為的生活方式,讓他對精舍師父的生活,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今年三十八歲的高云峰,去年回來花蓮參加實業家生活營後,立即投入社區志工見習課程,在北京靜思書院承擔人文志工,只要自己工作不忙,下了班就過去幫忙。他希望在這次營隊,學習靜思人文理念,了解上人靜思法脈的思想體系,回去後向更多人介紹。他說:「無論結緣法品或吃素,讓他們願意接觸慈濟,甚至走入慈濟,這都是身體力行法的方式。」

此外,他也提到,「聽洪靜原那一堂課,我幾乎哭了將近十分鐘。當她罹患恐慌症時,上人對她說的那段話,讓她心有所依,我深深被他們的師徒之間的故事所感動。」在北京,因為工作和家庭的壓力,難免讓他起煩惱,現在他明白,應該把心交給佛菩薩,認真做慈濟,就是最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了。

洪靜原對慈濟的使命感和承擔,讓來自馬來西亞的廖月紅也深有感觸。上人對馬來西亞有深深的期許,她覺得自己不能再等,接下人文推廣幹事半年後,把握這次營隊的機緣,回到精舍取法。

受證三年來,廖月紅曾經回到精舍幾次,她說:「看到精舍師父都很辛苦,我們唯一可以回報師父的,只有『法』;薰法,就是供養師父。」廖月紅表示,「學佛要學得很輕安,要入心。」推廣靜思產品時,她不會設定一定要賣出去多少,而是以靜思語多與會眾互動,用上人的「法」接引他們,一段時間下來,雖然業績不是很理想,但是卻有許多人給她善的回饋,她最後說:「我會盡自己的力量,做對的事情。」

學員風塵僕僕來到精舍,晚間藥石後,由德勷師父帶領學員拜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師父告訴大家,反觀懺悔拜三次,拜下去時,靜心觀想前面有諸佛菩薩及上人,左右是累生累劫的父母,和一切法界眾生。反觀自性多懺悔,放空自己,在接下來的課程,才能如海綿一樣地汲取法源,回到社區落實說法、傳法。

圖左 :靜思精舍德如師父,述說著精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幸福」,步步踏實勤修行的慈濟菩薩道,他更期許學員,這幾天在精舍能安穩地用心精進。[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精舍德寧師父期勉學員:「靜思是慈濟的法,是上人的道糧;清淨如斯的淨斯是萬物、是萬法。」要學員用心思惟,藉物說法、傳法。[攝影者:徐金生]

圖左 :德佩師父指著精舍前的小水池向學員說,回憶當初艱辛與淚水的來時路,上人與師父們徒手用水泥砌磚,不知道水泥會傷手,大家的手又刺又痛,聽得大家好不捨。[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藥石後,由德勷師父帶領學員拜懺,反觀自性多懺悔,放空自己,於接下來的課程,才能如海綿一樣地汲取法源,回到社區落實說法、傳法。[攝影者:徐金生]

圖左 :大陸長春學員潘廷卓,提醒自己,做慈濟志業的同時,也要學習精舍師父的用心與彼此相互疼惜的情感。[攝影者:張美齡]
圖右 :北京的高云峰,站在德安師父面前專注地聆聽。精舍師父不接受供養,凡事親力親為的生活方式,讓他對精舍師父的生活,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攝影者:黃宗保]

圖左 :將近三十年來的慈濟路,洪靜原以自己的生命歷程鼓勵汲法、傳法的學員,「生命就像蠟燭兩頭燒,好好地燒,穩定地燒,蠟燭燒了就有光、有熱。」[攝影者:黃宗保]
圖右 :廈門學員陳韋,參與精舍巡禮時,看到精舍的土地與工作場域,體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舍生活,見證師父的悲心,敬天愛地的精神。[攝影者:黃善繼]
圖左 :受證三年來,廖月紅曾經從馬來西亞回到精舍幾次,她說:「看到精舍師父都很辛苦,我們唯一可以回報師父的,只有『法』;薰法,就是供養師父。」[攝影者:黃善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