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娑婆拔苦 應機啟善

E-mail 列印
慈濟慈善腳步遍及世界近百國家,各國風土民情各不相同,不過行善走菩薩道的目標,放諸四海皆相同。為了讓各地的志工可以經驗分享,匯聚成更大的力量,6月24日第四天課程,安排慈善訪視研討與交流課程,分組討論社 區慈善及急難救助。聆聽海外志工慈善經驗分享,互相交流學習。讓來自各國的志工,集思廣益,找出更到位的服務方式。並透過實際模擬演練,養成共知、共識,及共行之默契。

◎悲智願行 覺有情

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首先談及慈濟立宗宗旨,因為要傳承法脈、永續發展。要傳承,首要需培育傳承人才,傳承經驗、帶動後進。而上人理想中的人才,是謙虛自抑而非不可一世,潔身自愛以涵養德香,無私愛的執著而能平等待人,心量開闊且能克制脾氣,做事認真但與人無爭,言談舉止有威儀風度,有學有德又有清淨心,且要把握大原則而小事不計較。

還要弘揚宗門,做到國際認證,讓國際看到慈濟,就想到慈濟慈善與人文。慈濟國際賑災模式,是民間團體賑災的典範,慈濟的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於最近三年才擬定出來,而慈濟都做到了,上人很有遠見,在五十多年前慈濟就開始這樣做。

自1979年起,北極冰層逐漸減少,北極熊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逐漸減少。人類必須思考地球、海洋,及太空是否可以永續,面臨時代巨輪的變與不變,變的是科技與創新,物質文明的進步,生活方式的改變,要善用科技,不要被科技改變;不變的是精神,趨勢永遠在變,但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永遠不變。所以慈濟慈善的願景,就是上人的普天三願「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及清淨在源頭。

◎難行能行 傳法度眾

2018年2月,莫三比克一場大雨,住區有一座十九公頃的垃圾山崩塌,掩埋許多受災戶,居民大多依賴垃圾山維生。事發後政府封鎖消息,現場混亂,災民情緒激動悲痛。慈濟透過多方溝通努力,始得以進入賑災。

災區雖蚊蟲滋生易生瘧疾,但莫三比克志工蔡岱霖,謹記上人指示,以謙卑心首先供應熱食,至三月多不停歇;還有不停愛灑,在一個月內記熟災民名字,無人不度,無處不是道場,與他們共度難關,政府單位最後也願與慈濟一起確認發放名單。

在這段期間,慈濟給予的是愛,要讓他們從善門入佛門,啟發心靈的光輝。災民還寫信感恩上人,二個多月來對他們不離不棄,雖然他們還是沒有家,但現在也開始當志工了。蔡岱霖感恩上人點亮非洲心燈,即使前方有重重困難,也會堅持腳步走下去。

南非團隊袁亞琪,提及南非黑珍珠菩薩慈妮、慈蕾,及明思阿嬤的精進身行,在當地擔起淨化人心的使命。代表竹筒歲月典範的阿嬤,不管去看病人、鄰里,逢人就說慈濟,募心募愛,她出去都會帶著一個罐子,她說:「上人的願好大,我們在南非的腳步越來越遠,我要拿來替車子加油,可以走得更遠。」其實阿嬤每次拿來的還不到新臺幣二十元。臺下許多學員聽到這裡,實在忍不住紅了眼眶,流下眼淚。

「六年來,十八萬多公里跨國的足跡,有這麼多人用生命成就菩薩道,讓我們可以踏在這片土地上。南非本土志工自力更生的精神與毅力,讓我慚愧與敬佩。」亞琪哽咽說,每次關懷的交通費都是本土志工自己湊錢,自力更生種菜、賣菜、募菜,手邊有兩個名單,是徵信名單和社區志工名單,就這樣照顧了三千五百個孤兒、感恩戶。

許多資深志工年華老去,多了一隻腳叫「拐杖」,但也有更多本土慈青團隊湧現,發願持續行道在這片土地上,難行能行,為了傳法,為了膚慰眾生。

◎禮拜法華 念念虔誠

講經堂內佛號聲繞耳,學員於講經堂內學習禮拜的意義與儀軌,德倍師父慈示,要收攝心念,把經文意涵收攝到心念裡,上人晨語開示《法華經》,弟子更要日日薰法香,在薰法中,要克服種種的困難,同時要把內心最虔誠的那一念心提起來。因為唯有進入上人的法,才能把法傳遍全球……學員繞佛繞法後靜坐,聆聽與板橋靜思堂連線上人開示。

上人高興已有四位弟子超過百歲,但弟子都願存上兩個五十歲到壽量寶藏,還正年輕的年齡,都精進在慈濟的菩薩道上;百歲以下更多弟子,都在環保站為著愛護大地。人人要把握時間,將最年輕的心,在人群中付出,發揮生命良能,這是上人對弟子的期許。上人期許弟子,無論如何一定要克服所有的困難,「晨鐘起,薰法香」,轉智為識,轉迷為悟,以法入心,將生命發揮到淋漓盡致。

今年二十八個國家要受證的志工將近三千人。上人希望將來海外國度,也有浩蕩長隊伍的志工培訓、受證志工,可以就近、就地,將法脈宗門落實在當地,並擴展到鄰近國家。研習課程很紮實,將見聞帶回國,要如是見、如是聞、如是做。

◎深耕慈善 扎根社區

午後,針對急難救助分組研討,美國、日本、歐非、中南美洲等學員,由簡慈露分享馬來西亞「黑區變亮區」的實例。於沙巴斗湖狄丁岸,有一大片建築在海上的水上木屋,是充斥走私、販毒、槍擊的黑區,居民多為外來的菲律賓籍,沒有合法身份,無法受教育、就醫。

有一群老菩薩善女人,聽到上人賜大福田,馬來西亞發願要募「百萬好菩薩」,於是他們無所畏懼,以真誠的心走進村內分享竹筒歲月,「假如我們有正氣,以熱誠的心,相信一定會感動他們。」羅珍愛以舍利弗向貧婆勸募的佛典故事來鼓勵村民,沒想到三週內從一毛、二毛、幾塊錢,累積募得二千八百多元。

看到孩子流著淚渴望想上學,志工開始想辦法向聯合國難民組織申請合作,希望成立學習中心,後來大馬實業家也受到感動,紛紛發願護持,有人提供土地,有人捐材料,即將成立一所無國籍的學校,還有校長願意培訓師資,菩薩從地湧出,簡慈露說:「善的種子撒播下去,一定會發芽。正如《無量義經》所說,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平時養成 運作機制

美國總會執行長黃漢魁(濟穆)及團隊,以2017年發生在美國德州的哈維風災為例,讓馬來西亞學員了解,發生大災難時,慈濟美國團隊如何以有限的資源,跟政府機構,或非政府組織如紅十字會、FEMA等合作,取得名單、確認。無身分證明者也可委由第三者,如村里長及教會長老等驗證身分。最後是發放志工人力安排、分組動線的規劃。快速動員勘災、確認名單、組織發放,讓慈濟大愛廣披寰宇。

范婷分享如何利用網路協助賑災,如臉書等社群媒體可快速動員志工,像之前跟路州合作經驗,某些ZIP碼可逕行認定為災民,並直接開放網路登記。在網路上招募志工幫忙打掃家園,甚至引發四十萬人造訪、討論。

2018年發生在花蓮的地震,雖然造成多棟大樓倒塌,災民也都在第一時間受到安置與膚慰,幸有精舍師父默默在慈濟人背後承擔,外地慈濟人與運輸交通系統的動員,這都是平常就已經建立的運作機制。

同仁王運敬以照片、影片,分享了證嚴法師、精舍師父,徹夜未眠動員,街頭的服務中心迅速開設,福慧床、饅頭、薑湯等,物資第一時間送達,臺北的物資也在一早即動員人力送上火車。花蓮慈濟醫院也在當夜啟動大量傷患機制,對送達的病患做第一時間救治。

◎經驗分享 模擬演練

慈濟多年來,深耕慈善扎根社區,資深志工羅美珠、黎逢時、陳成立、張益城、詹龍禎五人,和馬來西亞志工,一起研討如何急難救助關懷。以2015年發生在臺灣的大事,解說當災難來臨時,慈濟如何接變化球、勘災、人力、物資調配等,都須要大家彼此合和互協,同心努力。

臺灣史無前例的飛機墜落基隆河事件,當地志工緊急動員,提供熱食與物資,成為救難人員後盾;同時志工也分組前往現場、醫院、殯儀館關懷,讓受難者家屬,有肩膀可依靠,在傷痛中得到關懷與幫助。岸上還有一群焦急的家屬,不停向河中呼喊尚未尋獲的親人,等待的心情令人無助,一群群的志工,靜靜陪伴在身旁,和他們一起哭一起祈禱,等待奇蹟出現。

接著,蘇迪勒颱風重創烏來,而災難來時,聽從上人指示,慈濟人動員幫災區清掃、發放物資、關懷。慈濟多年來,深耕慈善、扎根社區,當災難來臨時,志工秉持為佛教、為眾生的理念,合和互協,同心努力,為天下蒼生祈福,祈求天下無災無難。

◎急難訪視 研討與交流

慈濟慈善腳步遍及世界近百國家,各國風土民情各不相同,不過行善走菩薩道的目標,放諸四海皆相同。雖然志工來自不同國家,但大家只有一個目標,如何改善貧困案家。

為了讓各地的志工可以經驗分享,匯聚成更大的力量,安排慈善訪視研討與交流,讓來自各國的志工,集思廣益找出更到位的服務方式。關懷訪視組曾美惠,透過家系圖讓大家了解輔導的個案狀況。說明如何利用既有資源,與志工力量做慈善,包括聯絡鄰里長、社會局,提供社會資源,以及其他補助。

臺灣訪視志工周游素真與團隊,有豐富訪視經驗,把握結好緣的機會,以臺灣實務訪視個案,與日本志工交流,也以圓桌分組討論。潘瑜華,分享訪視個案罔市阿嬤的故事。阿嬤的二兒子,原本腦傷無法言語、行走,在志工膚慰,及慈誠隊無微不至的陪伴下,恢復良好,即將受證為慈濟委員。

來自歐、非、中南美洲的志工,則針對人文、慈善、教育、與醫療等面向,討論如何進行全人全家的關懷。南非志工則表示,慈濟在南非志工,許多是醫學院畢業,可以透過週末社區義診協助案家,甚至可以協助申請教育,助學,制服、課本等補助。一場不一樣的課程,有笑聲、有悲心、有激盪,有苦的人走不過來,有福的人就走過去,大家確確實實受用。

每逢災難,慈濟基金會,都會迅速於臺北分會成立協調中心,平常就要召開,養成共知、共識、共行,否則到了有災難再開會,已經來不及。宗教處同仁急難救助模擬演練,讓學員熟悉新研發的Ragic系統,透過系統,各地可以迅速上線回報實際狀況與需求,系統會劃分權限,依每人職掌設定權限。

行政、總務、機動、香積、協調等組,也劃分災難等級,依照災難之等級,目前臺灣分四級。宗教處同仁柳宗言表示,新系統隨時都可以上線,並且陸續都有在開發Ragic相關系統。學員分組實地演練操作新系統,並模擬災難救助運作流程,人人神情專注,踴躍發問,課堂氣氛著實熱鬧。

◎平等的愛 做就對了

日本回來的學員林淑芬看到〈黑區變亮區〉影片,看到架在幾根木條上,海上的木造小屋子是住家,竟然有人窮到這樣,真的難以想像。她從小生長在富裕的環境,感到自己實在很幸福。

志工進入黑區一個多月,竟還可以在短短時間內,募心募款到一千多位會員,雖是窮人還是有滿滿的愛心。更感動的是,訪視志工勇敢地走進去,把愛心傳進去。淑芬一想到就哭了出來。想到在日本做訪視,該怎麼做,她覺得一直是她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美國奧勒岡波特蘭的學員馮珮意,聽到慈濟幫狄丁岸無國界的孩子辦學,體認到很多事是自己給自己限制,常覺得在美國很多法律限制,總覺得有障礙,找很多藉口,其實用愛去付出的話,很多事情可以化不可能為可能。若只有相信,但力行不夠,沒用心去體會,不深信,感受也不會深,要走得用心,才會走得精準。

也從美國奧勒岡波特蘭回來的梁碧鑾,省思訪視上的煩惱。因為當地政府願意開放讓遊民住在街頭,因此影響附近商家生意,之前慈濟定期發放物資給遊民,所以開始出現一些暫停發放的意見。馮珮意表示,就像羅珍愛、簡慈露師姊進黑區關懷村民的初發心,但願眾生得離苦,正如上人教導弟子,遇見苦難需要幫助的人,不應分種族、國家、身分,只要用真誠的心走進去,以誠以情去關懷,對的事,做就對了。(資料提供:丁碧輝、李秀蘭、廖凰束、曾修宜、徐樹模、陳濟澈、林佩臻、翁淑絹)

圖左 :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談慈濟立宗,因為要傳承法脈、永續發展。[攝影者:陳忠華]
圖右 :南非團隊袁亞琪,提及南非數位黑珍珠菩薩,在當地擔起淨化人心的使命,感動人心的大愛足跡。[攝影者:陳忠華]

圖左 :臺下學員聽到袁亞琪的分享,忍不住紅了眼眶流下眼淚。[攝影者:陳忠華]
圖右 :學員於講經堂內學習禮拜的意義與儀軌……繞佛繞法後靜坐,靜心等待與板橋靜思堂連線,聆聽上人開示。[攝影者:林家如]

圖左 :美國團隊,以2017年發生在美國德州的哈維風災為例,讓馬來西亞學員了解,發生大災難時,慈濟美國團隊如何以有限的資源,與政府機構,或非政府組織合作,順利救災。[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20180206花蓮的地震,王運敬分享了證嚴法師、精舍師父,徹夜未眠,快速動員,是平常就已經建立的運作機制。[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資深志工羅美珠、黎逢時、陳成立、張益城、詹龍禎五人,和馬來西亞志工,一起研討如何急難救助關懷。[攝影者:簡嘉池]
圖右 :臺灣訪視志工周游素真與團隊,有豐富訪視經驗,把握結好緣的機會,以臺灣實務訪視個案,與日本志工交流,也以圓桌分組討論。[攝影者:陳忠華]
圖左 :宗教處同仁急難救助模擬演練,讓學員熟悉新研發的Ragic系統,透過系統,各地可以迅速上線回報實際狀況與需求,系統會劃分權限,依每人職掌設定權限。[攝影者:江昆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