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青年做公益 創造影響力

青年做公益 創造影響力

E-mail 列印
「害怕進入的洞穴,就藏有需要的寶藏。」搖滾爺奶創辦人林宗憲,外號「巧克力」一身勁裝黑衣侃侃而講:「如何共創老年價值」。7月5日在花蓮靜思堂與參加「2018慈濟大專青年心靈成長營」的學員們分享創業的思維 與過程。

他問學員:「未來是高齡的社會,你我都不是局外人,老了一定會失智嗎?社會需要什麼聲音,未來掌握在你我手上,如何發揮教育影響力。」他分享創立「搖滾爺奶社會企業」的想法,如何帶動他們再展歲月風華。

◎未來學堂

大學讀戲劇的林宗憲,博士班研修教育。他大三創業成立「故事島 兒童故事屋」經營十年後,2016年成立「搖滾爺奶社會企業」。

爺爺奶奶來上課,透過一次一次不斷的練習,將課堂所學遊戲帶領技巧,透過打工機會繼續與社會連結,分享歡樂給孩子們,同時也分享快樂給自己。

他問學員:「爺爺奶奶講故事,會給合理的報酬,可是為什麼要給他們錢?」

「需要金錢,支撐生活。」學員回答。

「不,這群爺爺奶奶生活無慮,他們講故事是賺快樂,不是所有的高齡社會都需要長照,需要營養粉、鼻胃管等。」林宗憲鼓勵學員創造思想與社會連結,「不會,學!學了,會用。」

來自江蘇的學員高倚天好奇的問:「爺爺、奶奶哪裡來?」

林宗憲回答說:「爺爺、奶奶不會聽爸爸、媽媽的話來,他們是聽朋友的話,朋友圈一句『好好玩喔!』就吸引他們來。」林宗憲擺脫舊有的印象,開啟了對老年的美好想像,鼓勵爺爺、奶奶積極投入社會參與。他說:「慈青在學校也可以經營,創造學生社團影響力。」

◎把愛擴大 孩子不孤單

成功大學慈青社的陳冠廷接著分享,在地大學生與訪視志工合作成立「社區免費課輔班」。

「慈濟照顧戶的孩子,每週一次由師姑、師伯,接送到成大校園,接受一對一的輔導。有專屬的哥哥姊姊關心,彼此情感密切,孩子有陪伴不孤單。五年了,共輔導過五十位小朋友,參與志工同學有二千八百人次。」慈青社超越一般單一學生社團的功能,成為社區社福支援系統的一部分,陳冠廷解釋緣起,分享成果。

課輔對照顧戶孩子成績有多大的幫助,倒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透過慈青來影響孩子,讓他們有好的模範去學習,生起對人生的努力希望。參與課輔的台南大學力有德以一段話:「沒有什麼事情不可能,只有想做、不想做;做,不一定會成功,不做,不會成功。」與學員們共勉。

◎環保學堂

青年行動實踐公益「未來學堂」分享結束,學員換站來到「環保學堂」

「Ubag二手袋循環計畫,你清楚嗎?」慈青學長江宛儒問,學員有人點頭,有人搖頭。

「Ubag」團隊靳慧慈表示:「『Ubag』 名字的由來,取自『YouBike』能夠A地租、B地還的概念。」希望民眾手中的環保袋,也能夠從不需要的甲方,過渡到有需要的乙方。

現在Ubag擔任的角色是個資訊平台。除了持續推廣二手袋循環的理念作法,提供民眾對塑膠袋應有的環保概念等相關知識,並藉由異業合作、活動舉辦等方式,號召不同領域的企業團體,響應減塑行動,同時幫助合作店家串聯行銷。
靳慧慈表示:「『Ubag』的願景,就是讓『Ubag』消滅。到時人人已經能夠自己隨身攜帶環保袋,不再需要別人提供。」

環保已是國際「共識」,最重要的還是「共行」。 與「Ubag」合作推動減塑的桃園區慈青代表徐莞璘,接著分享他們推動的足跡。首先,透過簡報分享從去年寒假開始推動的減塑行動。他們在興仁夜市利用九宮格遊戲宣導環保觀念,也到黃昏市場宣導攜帶環保袋的好處,並將募集到的二手環保袋贈送給民眾。最後,她介紹舉辦的「第三屆蔬食料理大賽」,目標是零廚餘、零垃圾。

學員呂萱芷提問:「團隊經營採『雁行理論』的輪流方式。輪到者能力不符,如何克服?另外,甲地借、乙地還,如何克服有些收的多、有些收的少的問題?」
靳慧慈回應表示,「Ubag」有訂定SOP流程文件化可依循。另外身旁的夥伴會陪伴、協助他。而克服A地多、B地少的做法,下半年將建立平臺讓店家上網登記。

◎按讚 青年公益

「慈青學堂」,一個上午介紹青年行動實踐公益。「那慈青到底是甚麼呢?」為了讓慈青社的新鮮人深入認識,團隊播放《台灣慈青》簡介影片。

接著北區、中區、南區、花東地區代表,報告服務內容:有藉由居家關懷見苦知福、從環保站到淨灘宣導環保理念、音樂元素加入環保義賣、街頭募心機構關懷、歌唱比賽推廣蔬食、「塑戰塑決」邀約夜市店家減塑等等活動。學員藉由互相交流學習,觸發年輕人該怎麼樣去推動社務。

慈青海外人文交流部分由賴勻汝分享:「臺灣慈青有好的環境學習,真的很幸福;但更重要的是,與當地志工搭起愛的聯誼,體會當地志工拓展慈濟志業的辛苦。」今年是她參與人文交流的第五年,不論到當地教學或服務,在和大家相處的過程中,都能學習不同人的優點和特質,增加自己的實力。

慈青學長賴郁文鼓勵慈青:「發揮軟實力,攜手改變世界,請學員到『Fun大視野想像未來』的粉絲頁按讚,搶先看,隨時追蹤相關的資訊;青年做公益,創造影響力,邀請所有年輕人一起加入。」

◎記一段緣

四天課程緊湊的「2018慈濟大專青年心靈成長營」,最後(7月5日)半日的課程接近尾聲,學員滿滿的感動分享著。

「溝通與互動的藝術課程,馬上對第一次認識的夥伴讚美。短短的三十秒竟然覺得時間好長,詞都窮了。」臺北市立大學陳品如臺上聲音低低的說:「我爸爸也非常不擅於表達,喜歡皺眉,眉宇間留下深深的印記。其實爸爸常常看著我笑,笑時也有很深的酒窩,只是話說不出口。我們要給父母一些時間,我們不是很會當小孩,他們也是很不會當父母,但孝要及時。」臺下引起如雷的笑聲。

「無語良師」和「髓緣之愛」等課程,讓就讀中興大學的黃薰緣深刻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所以必須盡可能地利用有限的生命去發揮無限的良能,不要讓自己後悔。她回想高一時祖父生病,她堅持每個月回臺南探視祖父,暑假也排除活動回家陪伴,一年多後祖父往生。她感恩:「自小父母一再提醒,生命是無常的,讓我懂得把握和祖父相處的時間,沒有留下遺憾。」

來自雲林科技大學的林妤安分享,因為營隊裡都沒有認識的人,所以剛來的時候很緊張。透過「星空夜語」說出彼此的感受,漸漸地讓她覺得大家都是一家人,也學習把想要說的話,說出來。

來自成大的林欣汝第一次參加營隊。她以「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這一句話與眾共勉。參加慈青就是選擇善良,所以要持續下去。

「愛要及時,生命是無常的,有些事情做了不一定成功,不做一定不成功。」司儀洪毓璟說:「每個人都像一本書,營隊四天夥伴們抱著謙卑的心閱讀,學習到不同的人生感悟及經驗。眾生是平等的,每個人每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如何運用卻有所不同,我們藉由夥伴分享相互學習。」

德璔師父說:「師父也跟同學一樣第一次參加,回想這幾天,非常感恩課務組及所有的工作團隊,精心策劃的課程。從你們身上,師父也重新找到應該怎樣做,只要勇敢,只要肯去做,沒什麼事情,是沒有辦法做到。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願意去做,沒什麼不可能的,祝福同學。」

德(耒曼)師父:「未來的人間社會是由年輕人主導的,上人勉勵我們多多關心天下事。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造成四大不調,我們年輕人可以做什麼?素食、環保、減少消費,利用課餘時間做公益的事。像剛剛陳冠廷分享的課輔班,我們可以創意、去發想。」

德(耒曼)師父期待學員將這裡所學的帶回去,成為覺有情的人間菩薩,帶著同學同事,身體力行,淨化人心,祥和社會,開創一條人間菩薩大道,讓世界更美好。

上人憂心將來的社會濁氣越來越重,很有可能沒有路可以走;雙腳踩不到地板,像飛翔的天使一樣,懷抱崇高的理想,卻沒有辦法,落實日常生活當中。師父期待大家身體力行,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最後司儀洪毓璟、李幸華說:「明年這個時刻無論我在哪裡,一定會想起,曾經和一群熱情夥伴,在花蓮靜思堂相聚,在一起的能量,發現自己有無限可能;期待明年再相見,要用我們的初心改變世界,別讓世界改變我們的初心。」

圖左 :慈青學長賴郁文鼓勵慈青:「發揮軟實力,攜手改變世界,請學員到『Fun大視野想像未來』的粉絲頁,隨時追蹤相關的資訊;青年做公益,創造影響力,邀請所有年輕人一起加入。」[攝影者:潘常光]
圖右 :「溝通與互動的藝術課程,對第一次認識的夥伴讚美,短短的三十秒竟然覺得時間好長,詞都窮了。」臺北市立大學陳品如從課程中體悟和父母的相處之道。(照片陳安佑提供)[攝影者:徐金生]

圖左 :「2018慈濟大專青年心靈成長營」慈青帶動唱「I AM POWERFUL」,鼓勵學員相信自己,迎接挑戰,在每個學習路上,不放棄不退讓。(照片陳孟瑾提供)[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青年行動實踐公益「環保學堂」分站學習,由慈青學長江宛儒(左)主持,邀請Ubag成員靳慧慈(中)以及桃園區慈青代表徐莞璘(右)分享他們推動環保的足跡。[攝影者:潘常光]

圖左 :學員呂萱芷請問Ubag成員,「團隊經營採『雁行理論』的輪流方式,輪到者能力不符,如何克服?」靳慧慈回應表示,「Ubag」有訂定SOP流程,身旁的夥伴會陪伴、協助他。而克服A地多、B地少的做法,下半年將建立平臺讓店家上網登記。[攝影者:潘常光]
圖右 :洪毓璟(右)、李幸華(左)與學員彼此共勉:「愛要及時,生命是無常的,有些事情做了不一定成功,不做一定不成功。每個人都像一本書,營隊四天夥伴們抱著謙卑的心閱讀,學習到不同的人生感悟及經驗,我們藉由夥伴分享相互學習。」[攝影者:潘常光]

圖左 :德璔師父期勉:「師父也跟同學一樣第一次參加,從你們身上,也重新找到應該怎樣做,只要勇敢,只要肯去做,沒什麼事情,是沒有辦法做到,也就是說只要我們願意去做,沒什麼不可能的。」[攝影者:潘常光]
圖右 :德(耒曼)師父期許:「未來的人間社會是由年輕人主導的,年輕人可以做什麼?素食、環保、減少消費,利用課餘時間做公益的事。像剛剛陳冠廷分享的課輔班,我們可以創意、去發想。」[攝影者:潘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