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溫馨傳遞 鏡頭下的生命故事

溫馨傳遞 鏡頭下的生命故事

E-mail 列印
「說到環保,要從我媽媽講起……」黃筱哲清爽的小平頭下是一張誠懇帶著笑意的臉孔,「她很節省,一張衛生紙要對切成兩半才使用,我從小看她節水、節電,非常的珍惜資源,她也是我們家最早接觸慈濟的人。」分享一開始 ,黃筱哲讓大家知道,是母親的身教引領他進入慈濟,之後進入慈濟志業體,以自身的攝影專長述說環保志工的故事。

《慈濟》月刊發行已跨半世紀,慈濟臺南分會自2018年5月1日推出《慈濟》月刊五十周年特展,回顧發行五十年的月刊並展出攝影記者黃筱哲精選的五十幅照片。已經與《慈濟》月刊合作近十年的黃筱哲,1982年出生於臺南市,他為《慈濟》月刊製作了〈大地保母〉專欄,記錄了慈濟由南到北的許多環保志工,一個個感人的生命故事,在經由他近身接觸,用心聆聽感受後以鏡頭呈現,並用質樸真摯的文字娓娓訴說,讓閱讀者隨之走進故事,深受感動。2018年7月14日他回到故鄉臺南,與大家分享〈大地保母〉的故事,這是他的第一場分享。

◎無聲又懾心的說法

因為回到臺南故鄉,黃筱哲特地先為大家介紹幾位臺南區的環保志工,布幕上首先呈現的照片是一位身材嬌小的女性,她站在船板上掌著槳,頭髮被海風吹得偏向一邊,臉上是堅毅的神情。精準的取鏡加上黑白影像特有的色調,非常能抓住所有人的目光,「這是安南區的志工翁春子,她在四草捕魚時也在海上做環保回收。」黃筱哲說因為每做一位人物,都是不只一次的採訪,在訪翁春子時,他親眼看到她因為一個撈不出來的回收物,還跟它「溝通」,勸服回收物配合一點,一起為地球盡心力,「在她的溝通下,終於撈了出來,彷彿那些回收物是有生命一般。」筱哲在這趟採訪見識到了環保志工超乎常人的耐心。

另一位他則分享了臺南市東區的郭黃招,偌大的臉幾乎佔滿整張照片,那雙向上凝望的眼神使人聚焦,「這位阿嬤雖然因為兒子往生十分傷痛,常常以淚洗面,視力變得相當差,但她還是沒有忘了要做環保。」黃筱哲接著播出下一張照片,是郭黃招對著家中供奉的神明跪拜,「阿嬤是在對神明祈求,讓她的眼睛好一點,可以順利撿回收。」聽到這裡,現場許多人都不禁動容了。

提起與《慈濟》月刊的因緣,黃筱哲笑說自己有讀書卻不認真,所以寫文章有困難,「一開始我都是拍攝照片,再將採訪內容逐字逐句寫出,然後給一位合作的文字夥伴修成文稿。」黃筱哲口中的這位夥伴是曾在臺南慈濟中學任職的蔡瑜璇,她今天也特地來參加講座。瑜璇表示當時她配合筱哲採訪臺南區的環保志工,在每一位多次的採訪拍攝過程,她至少也會實地參與一次,「很真實的感受到這些環保菩薩心念是如此單純而堅定,身影相當動人。」

之後,筱哲也慢慢磨鍊自己,嘗試寫下每一個動人的真實故事,一點一滴的耕耘。就在這樣慢工磨劍的過程裡,因深受感動,在他鏡頭的凝視下,為這些無條件守護大地的環保志工,留下珍貴的身影,更有著無聲卻又懾心的說法。

◎慈悲科技溫暖人心

《慈悲科技MIT》作者葉子豪任職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期刊部已十二年,從小就對車輛、機器、飛機感興趣的他今天也前來分享,他提到當兵時曾為軍艦進行除鏽油漆工作,「對於軍艦上和造船廠的師傅級黑手,我真的是印象深刻。」他話鋒一轉說:「寫《慈悲科技MIT》這本書也是為了要幫幕後英雄留史,慈濟不只師兄師姊、醫師護士,更有許多師兄師伯為賑災貢獻技術。」葉子豪點出了寫書的用意之一。

「慈悲需要科技。」接著他告訴大家:「但是要自己願意使用,才能交給別人用。」MIT是慈濟製造的縮寫,也是臺灣製造的縮寫,慈濟由慈善起家,迄今足跡遍及全世界九十多個國家,從無數的協助救災中累積經驗,加上證嚴上人殷殷的企盼與鼓勵,由慈濟自主研發的救災物資及設備,一一開發出來,投入救災活動。「其實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臺灣遭受天災的人口比例可能有95.1%,風險堪稱世界第一,所以面對災害不能腦袋空空,手無寸鐵。」

葉子豪隨即為大家介紹了汽化爐、福慧床、太陽能板、全地形救災工作車、淨水艇以及行動廚房。「首先汽化爐,臺南的家人應該記得,在0206臺南大地震,維冠大樓的災難現場,它就派上了用場,除了供取暖,也能烤番薯,是最溫暖的火力支援。」然後也支援了今年(2018)2月的花蓮震災,「取暖特好用!」葉子豪忍不住再次強調。

關於淨水艇是為了在災區提供乾淨的飲用水而研發的設備,「淨水艇使用的是QWater的淨水系統,在正式投入救災前,上人就先吃過用這淨水系統煮的飯,真正做到自己願意用,才能交給別人用。」當時原是要投入泰國水患,結果後來反而先運用到菲律賓海燕風災的救援。而說了淨水艇就不能不提到行動廚房,肩負著災區的熱食供應,設計者慈濟志工蔡堅印是修車出身,並不會電腦設計繪圖,但是他仔細的手繪設計,歷經多次修正,造就了日後溫暖許多災難現場的深夜食堂。

◎守護地球刻不容緩

會眾林千用表示今天的講座他遲到了,「漏掉一些沒聽到,實在很可惜!」他表示自己為黃筱哲所分享的環保志工故事,感到十分感動,「像是那位住在翡翠水庫區的阿嬤,知道自己身體漸漸不行,想請兒子接手又說不出口,好在筱哲師兄一旁給她勇氣,然後兒子也孝順的一口答應,聽筱哲師兄描述阿嬤的那種放心,實在教人感動。」在公司擔任管理職務的他,對於救災設備投入的心血十分感佩,也對成本也有著高度關切,「因為造價高,可能就不容易多製造一些設備,但現在災難實在很多。」林千用忍不住有些擔心。

用心聽講作筆記的志工蔡双鳳說:「聽到這麼多鏡頭下的生命故事,怎能不感動!所以,清淨在源頭實在很重要,刻不容緩啊!我想我們都要做到能用少用,回收再利用,才不會為地球帶來那麼多負擔。」

講座結束,黃筱哲與前來聽參與的父母準備離開前,他告訴志工〈大地保母〉系列依然會持續製作下去,也期望透過每一場講座,由他親自分享這些動人的故事,然後帶動更多人一起來守護地球。

圖左 :臺南是黃筱哲的故鄉,他的父母也前來參與講座,黃筱哲提到從小看著母親節水、節電,非常的珍惜資源,這樣的身影引領他日後進入慈濟志業體,以攝影長才記錄志工身影。[攝影者:蔡楷昕]
圖右 :會眾林千用表示自己為黃筱哲所分享的環保志工故事,感到十分感動;在公司擔任管理職務的他,對於救災設備除了佩服,對成本也有著高度關切。[攝影者:蔡楷昕]

圖左 :《慈悲科技MIT》作者葉子豪從小就對車輛、機器、飛機感興趣的他今天也前來分享,「其實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臺灣遭受天災的人口比例可能有95.1%,風險堪稱世界第一,所以面對災害不能腦袋空空,手無寸鐵。」[攝影者:蔡楷昕]
圖右 :蔡瑜璇表示早期配合筱哲採訪臺南區的環保志工,在每一位多次的採訪拍攝過程,她至少也會實地參與一次,「很真實的感受到這些環保菩薩心念是如此單純而堅定,身影相當動人。」[攝影者:蔡楷昕]
圖左 :中場時間安排志工演繹〈心願〉手語歌。[攝影者:蔡楷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