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慈善之愛 醫療永相伴

慈善之愛 醫療永相伴

E-mail 列印
「王先生你好,我是大林醫院最煙斗仔醫生。」大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曾國枝醫師,與照顧戶首次見面,幽默風趣的招呼語,立刻引來大家的笑聲,化解初次見面的陌生。

7月15日大林慈院十八周年慶人醫會擴大往診 ,十九條動線,合計關懷的案家七十四位,其中雲林第十二條---虎尾、土庫動線,由曾國枝醫師、蘇秋玲護理師及九位志工一同前往。

曾國枝醫師幽默風趣的對談問診、蘇秋玲護理師細心的換藥與側血糖、志工給予照顧戶的鼓勵與肯定,讓四個個案在往診的過程中,有笑聲、有關愛、有提醒、有愛的叮嚀,讓照顧戶,心靈得以慰藉,勇於面對自己的人生。

◎放下怨懟 轉苦為樂

早上八點半在醫師授袍儀式後,由大林慈院出發,前往第一個個案,五十六歲的王恩,住土庫,以前是牛奶公司的主管,因血管炎導致雙手手指及小腿截肢,初期無法接受自己的病情,常和太太吵架,內心的煎熬與身體的折磨,令夫妻倆非常痛苦,孩子年幼,又無經濟收入來源,2008年成為慈濟的照顧戶。

十年,對於一個人的人生,不算漫長,但對臥病在床的王先生,卻是度日如年,幸有志工不斷的開導鼓勵與陪伴,長期以佛法滋潤枯竭的心靈,夫妻逐漸放下怨懟,勇於面對逆境,熬過艱辛的磨合期,彼此調整心態,漸漸明白夫妻相互依存的重要,現在王先生終於能體會太太的辛苦,也會幽默地稱呼太太是他專屬的「護理長。」

「王先生你好,我是大林醫院最煙斗仔醫生。」抵達土庫,大林慈院曾國枝醫師,幽默風趣的招呼語,立刻引來眾人的笑聲,化解與照顧戶初次見面的陌生,王恩及王太太也跟著笑開來。

長年臥病在床的王恩,每天躺在不到五坪的房間,身體沒有褥瘡,「王先生你的氣色真好,要感恩你家的護理長,把你照顧得那麼好。」聽到曾醫師提到「護理長」三個字, 王太太又開懷的笑了。

眾人的笑聲感染了王恩,也稱讚起王太太,「太太為我作這兩款抓癢器,解決我背部搔癢的問題。」並示範抓癢給大家看,夫妻倆互動有笑容,有別於多年前太太的抱怨、生氣與哭訴,心境上終於有了轉變。

曾醫師鼓勵王恩,平時可以坐輪椅到戶外透透氣,「我坐起來,不到二十分鐘,膝蓋會血液循環不良,發黑。」曾醫師叮嚀,不要久坐,也不要長時間躺著,最好偶爾離開房間,到外面散心,轉換視野,雙腳盡量避免碰撞受傷感染。護理師及志工也利用時間關懷在旁的王媽媽,請她不要操心擔心,兒子與媳婦的關係互動很好,支持他們就是最大的祝福。

◎微笑與關愛是信任的開始

另一位住在虎尾的獨居婦女林愛,十六歲時因家中一場火災,導致驚嚇過度無法言語至今,先生往生後,目前獨居,腸胃不好、有糖尿病,住在隔壁的大嫂,平時會前來關照,現有長照居服員,在家中裝通報器,不定時關懷。

星期一至星期五,長照提供午餐,有剩餘的飯菜會讓她打包回家當晚餐,沒吃完的飯菜常捨不得丟棄,曾國枝醫師叮嚀林愛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並幫她看診,囑咐她「有糖尿病、有血糖的問題,三餐要正常吃,吃藥才有效。」

七十三歲的林愛雖然無法言語,感受到曾醫師的關心,開心的拉著曾醫師要一起合照留念,並帶醫師到她的房間,看她尿桶內尿液起泡的問題,曾醫師看完請她放心,身體沒問題。

林愛緊接著又帶醫師到廚房,打開電鍋,指著地上的雞蛋,讓大家知道她會用電鍋煮飯,會買蛋補充營養,曾國枝醫師笑著說,「林愛的頭腦很清楚,只是對飲食有她自己的認知,外人很難改變她的生活模式,其實是可以放心的。」

隨後護理師蘇秋玲準備好器材,為林愛測出飯後血糖210,「飯後血糖200以下是正常,妳要按時吃藥,定時定量,才能將血糖控制好。」曾醫師提醒林愛要三餐正常飲食,吃藥才有效。離開時,她離情依依的走到門口,再走到籬笆旁,隔著籬笆和每個人擊掌,大家紛紛送上愛的祝福才離去。

◎醫病之間互動 有愛有溫度 

第三個案是罹患壞死性筋膜炎、糖尿病的五十二歲林有德,育有二子一女,離婚,兩個兒子都是軟骨症,其中一個兒子已往生,去年志工鄭麗昭常聽他說口腔潰爛一直無法痊癒,提醒他一定要去做檢查,檢查結果,果然罹患口腔癌,原本他放棄治療,經志工鄭麗昭及家人的再三鼓勵下才接受,現已電療三十五次,化療五次。

電療後造成頸肩皮膚傷害,平時由林媽媽幫忙換藥,媽媽承擔起家中的重擔,除了照顧林有德外,還要照顧臥病在床的二十九歲軟骨症孫子,經濟來源,僅靠媽媽撿拾回收變賣,但是林媽媽相當樂觀,為兒子、孫子無怨無悔的付出,沒有怨言,她相信佛法所說的因果,所以這一世,她甘願做,歡喜受。

電療的範圍非常大,曾國枝醫師耐心地詢問林先生的健康狀況,並給予照顧的阿嬤精神及心靈的鼓勵,護理師蘇秋玲心疼傷口那麼大,小心翼翼的為林有德換藥,並用手機協助掛號,找尋就近的臺大醫院掛整形外科,因為整型外科醫護人員會協助清理傷口及換藥,讓受損嚴重的皮膚早點恢復,平時家中所需的消耗品,生理食鹽水、藥膏及紗布,志工賴豐榮會撥空送過來。

最後一個個案是六十歲的周大福,中風、高血壓,目前獨居,平時喜聽廣播電台,有時會亂買廣播的健康食品,曾醫師特別檢查他吃藥的情形,志工也發現房間一角落堆了好幾包藥袋,仔細檢查發現都是大林醫院開的藥物。

曾醫師查看藥單,發現藥物是非常昂貴且能疏通血管的藥,比他花兩千多元在廣播電台買的銀杏健康食品還好,「周先生,這三種藥你一定要吃,對疏通血管非常好的藥物。」於是曾醫師非常細心地拿起筆,在他的藥袋上,畫上三個圈圈叉叉的符號,早上要吃的就圈圈,中午及晚上不用吃就叉叉,讓周大福非常清楚藥物的用量及時間,準時吃藥,減少中風的發生。

曾國枝醫師表示,有時希望病人準時吃藥,按時回診,但行動不便或沒有家人的支持,沒有交通工具可接送,是無法到院看診,藉由人醫往診,才明白病人為什麼無法到院的原因,能為病人做最好的治療。

往診過程,體會貧與病如孿生兒,許多家庭「因病而貧」或「因貧而病」,透過慈善與醫療結合,發揮愛的能量,醫病之間有愛、有溫度。

雲嘉林人醫會擴大往診,十八年來醫護同仁、志工利用假日,踏遍雲嘉鄉間小路,走入照顧戶家中,視病人如親,殷殷叮嚀與關切,見證大愛共伴有情天,慈善之愛,醫療永相伴。

圖左 :7月15日大林慈院十八周年慶人醫會擴大往診,十九條動線,合計關懷的案家七十四位,其中雲林第十二條---虎尾、土庫動線,由曾國枝醫師、蘇秋玲護理師及九位志工一同前往。[攝影者:陳宏宜]
圖右 :王太太與大家分享自製的抓癢器,解決王先生背部搔癢的問題。夫妻倆互動有笑容,有別於多年前太太的抱怨、生氣與哭訴,心境上終於有了轉變。[攝影者:陳宏宜]

圖左 :曾國枝醫師叮嚀,林愛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並幫她看診,囑咐她「有糖尿病、有血糖的問題,三餐要正常吃,吃藥才有效。」[攝影者:李玉如]
圖右 :電療的範圍非常大,曾國枝醫師耐心地詢問林先生的健康狀況,並給予照顧的阿嬤精神及心靈的鼓勵,護理師蘇秋玲(右一)小心翼翼的為林有德換藥,志工鄭麗昭並為他加油打氣。[攝影者:陳宏宜]

圖左 :林媽媽承擔起家中的重擔,除了照顧林有德外,還要照顧臥病在床的二十九歲軟骨症孫子,經濟來源,僅靠媽媽撿拾回收變賣,但林媽媽相當樂觀,為兒子孫子無怨無悔的付出,沒有怨言,相信佛法所說的因果,這一世,甘願做,歡喜受。[攝影者:李玉如]
圖右 :曾醫師查看藥單,發現藥物是非常昂貴且能疏通血管的藥物,比周先生花兩千多元在廣播電台買的銀杏健康食品還好,曾醫師非常細心地拿筆在藥袋上,畫圈叉作記號,提醒吃藥時段。[攝影者:陳宏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