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訪視關懷 「身、心、社」出發

訪視關懷 「身、心、社」出發

E-mail 列印
「都要死了,人生有什麼意思?」一場戲劇「腎友關懷深度化」為新加坡訪視培訓課掀開序幕。慈濟志工生動地傳達腎友獲知患上腎衰竭時的無助,甚至猶如被判死刑的恐懼感。志工全人、全家、全程的關懷、鼓勵與陪伴,成功 舒緩腎友與家人的擔憂情緒,並願意接受志工的建議,朝向健康飲食之道。

◎腎友關懷 深度化

慈善是慈濟志業的根基,其精神理念是慈濟志工的必修課。3月30日這一天,新加坡慈濟基金會舉辦2018年度第一次訪視培訓,以「訪視深度化——腎友關懷深度化」為課程主題。

在「腎友關懷三部曲——身、心、社」的環節,慈濟人醫會醫師楊麗茵率先以「身」切入。從人體的五臟六腑說起,進而詳細解說腎臟的構造與功能、腎功能失調的原因以及引發末期腎衰竭的過程。她也講解末期腎衰竭的治療方案,包括洗腎和腎臟移植等。

透過圖像的呈現,學員更清楚動靜脈瘺管、洗腎導管、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及洗腎的過程。洗腎後有可能出現的症狀,如暈眩、抽筋、疲憊和失眠等。這些醫學知識,可以幫助訪視員瞭解病患的身體狀況。

學員邱詩彥積極參與慈善訪視,包括腎友開案評估以及常月家訪。邱詩彥記得曾探訪一名三十四歲的腎友,對方表示洗腎後很辛苦,常有頭暈的症狀。聽了這堂課後,瞭解到這有可能是腎友營養失調所引起的問題,下次可請腎友複診時請教營養師。

◎誠心相伴 同並行

「當您知道腎臟已衰歇,同時需要洗腎,您會有怎樣的反應?」志工邱采靈從心靈層面切入,與學員探討當腎友獲知病情後,會引起的各種負面情緒與反應。那訪視員可以怎麼做呢?邱采靈表示首先要學會同理腎友的感受,而不是急於否定或糾正。

應該聆聽腎友的心聲,試著讓他們釋放情緒,然後分享醫療知識和飲食養生之道。同時,陪伴腎友走過艱難歲月,也不時給予鼓勵。畢竟,一旦腎病纏身,就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生活產生巨大的變化。訪視員誠心的陪伴,以同理心接納他們,做腎友的拐杖與他們一起並行。

腎友關懷三部曲之「社」由慈發室職工吳麗瑩從兩個層面與學員分享。首先是社會層面的影響,一個人被診斷罹患末期腎衰竭,對整個家庭而言,是極大的衝擊。訪視員在初訪時必須瞭解腎友的家庭狀況、經濟支持和家庭支持度。

此外,學員對於社會資源需要有全面的瞭解,例如社會支持的管道,以減輕腎友家庭的經濟負擔。雖然洗腎費用昂貴,不過在新加坡,有需要的腎友還是可以獲得經濟上的補助。訪視員可以引導腎友的家庭從自助到他助,探索社會救助的管道,根據家庭狀況,善用社會資源。

◎模擬家訪 勤學習

下午培訓課以攻站形式,讓學員針對腎友關懷之「身、心、社」做一個實地演練。課務用心安排了一個模擬家訪腎友的情景,讓學員即時發揮這天所學,學習應對在家訪時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包括腎友的情緒。

學員林雯靖,雖沒參與過慈善家訪,在扮演訪視員時,卻能完整地把所學發揮得淋漓盡致。曾是馬來西亞慈青的她,一年前來到新加坡任職護士後,工作忙碌的她就一直沒有回到慈濟。

林雯靖警覺自己懈怠,三個月前,決心投入慈濟,找回初發心。她表示,在步調快速的現今社會,常常為了解決工作或生活上的種種問題,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腎友關懷三部曲之「心」,適時地提醒她聆聽的重要。

聆聽、同理和真誠的關懷,是訪視員給予腎友強而有力的精神支柱。透過培訓,期許學員能有效幫助腎友,在漫長的治療道路上走得更平坦、更順暢。

(作者:李圍、李明慧)

圖左 :志工楊麗茵講解洗腎時有可能面對的症狀,包括暈眩、抽筋和疲憊等。攝/王英傑[攝影者:楊淑元]
圖右 :吳麗瑩從兩個層面與眾分享腎友關懷三部曲之「社」的部分。[攝影者:連雅慧]
圖左 :「很辛苦,很不開心。我好像是一個廢人,又不能工作,我還是不要洗腎好了。」面對腎友的負面情緒,臺上學員不知所措,思考著該如何應用課堂上所學來安撫腎友。攝/王英傑[攝影者:楊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