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布農天籟 打開慈少學子生命視窗

布農天籟 打開慈少學子生命視窗

E-mail 列印
7月15日是慈濟臺中北屯區國高中親子成長班的圓緣日,課務團隊安排了戶外教學,在兩個月之前就開始籌畫布農族部落巡禮。今天學員、家屬及志工共八十三人,分乘兩部遊覽車,來到南投信義鄉地利村達瑪巒部落,藉由探 訪、觀賞表演與DIY,開拓視野,了解不同種族的文化,藉以環扣本月「正精進」的課程主軸。

◎ 科學遊戲 啟發心智

「大家動動腦,怎麼讓各位手上這支改良後的針筒,吹出不同的音符呢?」游雲雪老師笑著說:「這需要一些技巧的,你們先嘗試著吹看看。」於是,大家鼓著雙腮、脹紅了臉,努力地讓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

「要推動針筒的桿子,改變空氣的體積,空氣柱短,會讓聲音尖銳,當空氣柱變長,聲音就會逐漸低沉……。」就讀彰師大科研所博士班的游雪雲,在遊覽車上藉由遊戲,讓學員們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原理。她長期關懷原住民學生,會利用假期到部落學校推動科學教育,對於布農族山地部落文化,有深入的研究。

「do re me fa so……」學員陳尚哲成功地吹出音符來,雖然音階不準,卻是全車唯一的,大家報以熱烈掌聲,同時也獲得一份小小贈品。

讀特殊教育學校的陳尚哲,父母用心地栽培,自己也很認真學習,在四個縣市都有考到街頭藝人證照,展現音樂才華。

◎走訪部落 采風巡禮

「uninang(你好),miqumisang(祝福你)。」早上九點半,來到南投信義鄉地利村,在學習布農族問候語後,開始進行「部落巡禮」與「石頭彩繪」的分站學習。

導覽員幸世陽熱情風趣地的為大家解說達瑪巒部落的風情文化,第一站來到地利國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父母攜子遙望山林」塑像,地利國小是921重建的學校,校舍徜徉於大自然懷抱,抬頭仰望高聳挺拔的松樹,彷彿隱身於山林之中。

地利村是全省山地模範村,循著部落主要道路緩坡而上,兩旁日據時期規劃的房舍,整齊劃一,房舍門口全部面向濁水溪,遙望對面山腰的雙龍部落。此地不見圍牆少有鐵窗,治安良好。幸世陽笑著說:「吃飯時間,端一碗白飯,隔壁幾家鄰居家走走就吃飽了,我們族人的感情都很好,出遠門不用大門深鎖。」反觀生活在都市的我們,左右鄰居可能都不認識,而部落族人情感濃厚,團結樂觀,令人稱羨。

再往上走,可見以布農傳說打造的浮雕意象牆,豐富的動植物為背景圖案,充滿故事性,讓居民和遊客了解布農族的傳統文化,以及神鳥「紅嘴黑鵯」的由來。

◎石頭彩繪 畫工精巧

全宣羽是工作坊的老師,她輕柔地的說:「請大家細看手上的金沙石會閃爍著金光,每顆純度都不一樣;它們從濁水溪撿拾回來,先經過加工磨得光滑,再打洞做成鑰匙圈。」看著長桌上擺放好的金沙石、畫筆、顏料、水,學員早已好奇地拿起石頭把玩著。

「 彩繪的顏料是壓克力原料,壓克力的特性是快乾 」 全宣羽叮嚀著說:「 在畫的時候注意一個口訣:「少水、少顏料;輕點一下水,再輕點一下顏料。」 詳細說明後,就算是初學者都可以輕易上手,只要有靜定的心就能畫出滿意的作品。

每一個人聚精會神的開始彩繪,在一顆小小的石頭上,發揮自己的美學創意,一筆一劃間,勾勒出自己心中的想像,每一件作品都是獨特的風格。「 你也太厲害了,就像畢卡索一樣。」「 哇!幾筆簡單的線條,就可以畫得這麼美。」互相的讚美,親子之間的互動,流瀉於整個會場,呈現出一幅美麗又歡樂的畫面。

◎ 感恩陪伴 有你真好

中午,用完原住民準備的風味餐,由志工組成的二胡團隊,合奏「 淡水暮色 」「 南都夜曲 」、「 望春風 」、「 綠島小夜曲 」等膾炙人口、動人心弦的民謠歌曲,親子成長班的圓緣,就在悠揚的琴聲中進行著。

「領有八正道卡,每一次上課都有來的學員可以獲頒精進獎。」司儀鄭淑兒說,而今天來參加的所有學員、家屬及志工,都有一份結緣品,那就是自己彩繪的石頭,意義不凡具有紀念價值,也是今天最好的禮物。

司儀請隊輔媽媽,引領著學員們上臺分享,每個學員及陪伴的家屬,都簡單說出心中的話,有道別也有感謝,場面溫馨。

張昕琪從幼稚園大班開始,就參加社區親子成長班,家住新竹竹北區,每個月活動日,都是全家一起來臺中,課後再去探望住在附近的外婆,十一年來不曾間斷。

「 我要升高二了,課業壓力比較重, 以後沒辦法再來參加親子成長班。」語帶感傷的張昕琪說:「這些年來,謝謝師姑、師伯的陪伴,在親子成長班,讓我學習很多,我會永遠記住這些美麗的回憶,謝謝大家。」臺下給予熱烈掌聲,祝福她展翅高飛,迎向另一個嶄新的未來。

長期伴讀的家長王年鑫說:「興嶢念小學的時候,我就帶他來參加親子成長班,每次來上課他都很快樂,但是常在上課的時候表現太活潑,隊輔爸爸、媽媽們都很有耐心,謝謝大家對興嶢的包容。」時間過得很快,過完暑假,這個活潑的孩子就要升高中了。

◎布農天籟 傳統禮讚

置身原住民部落,感染原住民的開朗與熱情,「高山青 澗水藍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 啊……啊……」司儀鄭淑兒清唱帶動,大家跟著拍手、齊聲合唱,默契十足。曲畢,現場歡聲雷動,歡迎期待已久的藝術團出場表演。

「達瑪巒文化藝術團」以自然、傳統、創新的方式,呈現布農族的生命禮俗、生活情景、農耕和祭儀,成員包含老、中、青三代族人,由音樂作為媒介,加上歌謠吟唱舞蹈節奏,串聯出布農族人的一生,以「大自然的呼喚」為開場,旋律悲壯,是最佳寫照。

「過去只能在播種小米時歌唱的『八部合音』,是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 現今時代變遷,為了傳承給下一代,讓更多人看見布農族珍貴的文化資產,也於平常時演出。」團長全淵能介紹著。臺上的布農族人,肩併肩,手拉手圍成圈,聲韻由低而高哼唱,來自靈魂的合音渾然天成,旋律神秘優美動人,現場學員、家屬及志工無不陶醉其中。

布農族原本居住在高山,狩獵是自古傳統,「祭槍祭」的呈現,儀式莊嚴隆重,展現狩獵的文化與禁忌;「報戰功」是在炫耀自己的成就,每報一句,眾人跟著回應一句,節奏分明,表現出英雄的豪邁氣概;隨著分食酒肉之後,以「飲酒歌」助興,達到歡樂之意。

「大地的音樂」則是部落長老善用高山珍貴樹種根、莖、枝幹,用刀一塊一塊削切,製作成粗細長短不一的工具,藉由敲擊合奏譜成這屬於大自然的聲音,大家情不自禁地專注聆聽,享受當下的震撼與感動。

「杵音」是布農族人搗小米時,木杵在石頭上敲擊出的工作樂音。當九支木杵進行合奏時,也傳遞出部落將展開慶典或祭儀等大事,,隨著身體律動,杵音遠揚,氣勢磅礡,撼動現場每個人的心,吸引住所有的目光,驚呼聲,讚嘆聲中,杵音猶在腦海迴盪。

最後,不分你我,大家手牽手心連心一起上臺,圍成一圈又一圈「與郎共舞與君同樂」,結束今天的表演活動。在原住民舞蹈歌聲中,看見慈少班學員、家長與師兄姊,來自內心自然甜美的笑容,歡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大家把握機會拍照留念,留下此次戶外教學深刻記憶。

◎歌聲鼓舞 突破困境

創立十八年的「達瑪巒文化藝術團」,曾到過澳洲雪梨、加拿大溫哥華和中國大陸,今年應國際知名導演張藝謀邀請,與來自世界七國十八個團隊一起加入《對話·寓言2047》全新觀念演出。

團長全淵能表示:「地利村歷經九二一地震,隔年受桃芝颱風土石流重創,很多族人流離失所,為凝聚族人共識,希望部落重生,在無助中想起老祖宗,在艱困時以唱歌來鼓舞自己也激勵他人,藉此讓族人發奮圖強,自力更生突破困境。」

當初成立藝術團的主要因素,並不是為了表演,目的是傳承布農族文化,傳達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以及美妙動人的旋律。「現今部落開放,部落文化面臨消失的危機,我們在舞台上宣揚傳統,結合現代科技,透過美學藝術設計,展現祭儀原來的意涵。」團長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布農族的文化特性。

「我們將每一場演出當成唯一的機會,感謝慈濟的蒞臨,人氣就是福氣,相信藝術團會永續發展下去。」國際人士以尊重、珍惜的眼光欣賞表演,達瑪巒文化藝術團走向國際,更珍惜布農文化特色。

課務團隊用心安排親子成長班戶外教學活動,規劃行程,暫離城市的喧囂,來到布農族文化部落,感受當地的風情文化,體驗不同的生命洗禮,有著正向的教育意義,每個人都眼界大開,收穫滿滿,是一趟知性、感性的人文部落采風之旅。

圖左 :導覽員帶領大家部落巡禮,以布農傳說打造的浮雕意象牆,充滿故事性,讓居民和遊客了解布農族的傳統文化。[攝影者:邱百豊]
圖右 :從濁水溪撿拾回來金沙石,塗上壓克力原料,一筆一劃間,勾勒出自己心中的想像, 每一件作品都是獨特的風格。[攝影者:邱百豊]

圖左 :臺上的布農族人,肩併肩,手拉手圍成圈,聲韻由低而高哼唱,來自靈魂的「八部合音」渾然天成,旋律神秘優美動人。[攝影者:邱百豊]
圖右 :導覽員帶領大家部落巡禮,以布農傳說打造的浮雕意象牆,述說神鳥「紅嘴黑鵯」的由來,讓學員、家屬及志工了解布農族的傳統文化。[攝影者:林萬教]

圖左 :「杵音」是布農族人搗小米時,木杵在石頭上敲擊出的工作樂音。當九支木杵進行合奏時,也傳遞出部落將展開慶典或祭儀等大事。[攝影者:林萬教]
圖右 :臺中北屯區國高中親子成長班的圓緣日,學員、家屬及志工共八十三人,分乘兩部遊覽車,來到南投信義鄉地利村達瑪巒部落,感受當地的風情文化,體驗不同的生命洗禮。[攝影者:簡明安]

圖左 :家長王年鑫說:「兒子念小學就來上親子成長班的課程,他常常在上課的時候表現太活潑,隊輔爸爸、媽媽們都很有耐心,謝謝大家對興嶢的包容,過完暑假孩子就要升高中了。」[攝影者:簡明安]
圖右 :學員張昕琪(左)參加親子班活動有十一年之久,她語帶感傷的說:「 我要升高二了,課業壓力比較重,以後沒辦法再來參加親子成長班,我會永遠記住這些美麗的回憶。」[攝影者:簡明安]
圖左 :達瑪巒文化藝術團的團長全淵能(前)表示:成立藝術團的主要因素,並不是為了表演,目的是傳承布農族文化,傳達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以及美妙動人的旋律。[攝影者:簡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