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打開視野 人為導向

打開視野 人為導向

E-mail 列印
慈濟教育功能團隊(親子班、慈少、慈籃、大愛媽媽)為增進各班工作團隊聯誼、相互交流、智慧共享,今年7月28至29日兩天,第一次舉辦「教育團隊幹部課程研討工作坊」,透過一系列多元研習,實作體驗以及互動模式 課程;共同開拓創意設計,打開視野,換位思考「以人為導向」,進行新學年度各屬性課程規劃的發想與收納。

本次課程除了文教推展組的同仁用心引導之外,也邀約畢業於慈濟大學的潘信安來和大家分享;到底孩子們所需求的是甚麼,以孩子的角度思考為主軸,利用工具引導大家的思維,討論歸納後進一步理出癥結點,調整後就孩子的需要規劃課程。參與工作坊課程的學員各個茅塞頓開,了解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才能知道他們所要的是甚麼;學員們踴躍發言表露收穫與日後該要怎麼做。

◎創新 跳脫 翻轉

課堂上,兩位大愛媽媽熱烈對話中,永和區陳美燕努力思考要如何依嚴湘香的需求,做出一副她所需要的「眼鏡」。經由潘信安以題目一題題逐步討論,終於她學習如何詢問,知道對方需要的是能有各種功能的眼鏡,於是運用巧思開始著手,過了一段時間,潘信安問:「有沒有人完成了?」兩人都高興地舉起手來回應。

陳美燕稍後分享,平日做事不會思考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今日這堂課她發覺創意是無限的,只要了解了對方的需要,想幫助她解決困擾,就會認真想辦法去突破再而達到目的。她也覺得,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不要預設立場才可以有更多的創意;今日講師透過引導,幫助學員們激發思維,換位思考,找出更多讓孩子有興趣的議題。畢竟興趣之後,才聽得進去大愛媽媽們要給他的內容,才能有所吸收。

正在觀摩大家貼在牆上的教案,永和區親子成長班的林淑嫣也說,課程對參加工作坊的人很有幫助,以自己為例說明每次在社區設計教案,因為人的能力都有局限,有些盲點無法突破,經過這次課程所學,激發她有新的想法,在教案設計課程方面可以更為多元。

再表示講師潘信安告訴大家,當框架跳不出來的時候,就會被局限在既定的範疇,造成惡性循環更無法去突破。這課程激發了林淑嫣的信心,可以把原來進行過的教案再做修正,她說:「我要將它設計得更接近孩子的心,讓他們更深入的攝受。」

大家分組瀏覽其他組別規劃的教案時,傳來永和區大愛媽媽戴海萍清脆的聲音。「我想到了,我們的媽媽還沒有體驗過醫院音樂志工勤務,而媽媽說學逗唱都很棒,大愛媽媽去很適合喲。」透過腦力激盪,她提出這看法讓夥伴們都很贊同,表示下一學年課程規劃應該會做嘗試到臺北慈院去做音樂志工,擴展自己的觸角。

課程讓她學習很多,尤其是潘信安有提到第一次針對這年齡層的人做指導是很大挑戰,大家都看到了他的用心,所以要以更精進的心來回饋,年輕人的帶動增加學員們的活力;就潘信安說的打破一些既定的框架,就要跳脫、要翻轉。生性開朗活潑的戴海萍提高聲調說:「很簡單,做就對了,做到創新、跳脫、翻轉。」孩子們一定會很喜歡來上課的。

◎踏出嘗試的第一步

工作坊講師潘信安在上了課之後,發現大家想要的跟期待的不太一樣,團隊馬上做調整;思考大家都是在教育功能相關,就加入相關的方案和舉例;包含講話的語速,所舉的例子以及很多的步驟等等都做了大幅度調整。其實工作坊教大家要去分析孩子的需求,再去改善方案,相同的講師團隊也要做一樣動作。潘信安期勉,不是只有學這一次,而是要不斷的練習,就如講師團隊也上了好多的課程,才能來和大家分享。

「師姑、師伯都很認真學習,他們努力地在用孩子的角度思考。」是潘信安對志工的肯定。因為年齡層不同,志工要跟上年輕人的節奏是有困難,所以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但是就課程實作討論來說,只要用對的角度往對的方向思考,想方法連結接受者的需求,就有辦法想到新方案,這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志工的潛力,潘信安說:「最後在圓緣中,看到師姑、師伯的創意開始出現。其實就只缺一個安全的空間。」表示安全的空間非常的重要;因為很多人都會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會不會不好啊、會不會批評這想法很笨等等想法,所以當要創新的時候,就要享受失敗,嘗試失敗。

他認為,其實大部份志工的年齡都可安享天年,就是要學習也該去學自己想要的東西,不需要為付出的事情而做改變,但師姑師伯們願意改變的勇氣與耐力,令人敬佩。最後潘信安鼓勵所有的教育志工要去嘗試和挑戰要如何改變;聽了課程,大家有了創新的概念,潘信安期待大家運用所學的去思考以前沒有想過的方法。重要的是要去嘗試不同的事物,「嘗試」這兩個字最適合,如果不嘗試就沒有機會改變得更好,所以要翻轉創新,就要先踏出嘗試這一步。

圖左 :課堂上,兩位大愛媽媽熱烈對話,陳美燕(右)努力思考要如何依嚴湘香(中)的需求,做出一副她所需要的「眼鏡」。(左:朱玉蘭)[攝影者:蕭宏洋]
圖右 :運用巧思開始著手,過了一段時間,講師潘信安問:「有沒有人完成了?」陳美燕(右)與嚴湘香(左)兩人都高興地舉起手來。[攝影者:蕭宏洋]

圖左 :潘信安(右一)介紹講師團隊,並說明不是只有學這一次,是要不斷的練習;就如講師團隊也上了好多的課程,才能來和大家分享。[攝影者:蕭宏洋]
圖右 :工作坊講師團隊在上了課之後,發現大家想要的跟期待的不太一樣,團隊馬上做調整;思考大家都是在教育功能相關,就加入相關的方案和舉例。[攝影者:蕭宏洋]

圖左 :文教推展組同仁用心在一旁關心學員回應的情況。[攝影者:蕭宏洋]
圖右 :永和大愛媽媽戴海萍說:「我想到了,我們的媽媽還沒有體驗過醫院音樂志工勤務,而媽媽說學逗唱都很棒,大愛媽媽去很適合喲。」[攝影者:蕭宏洋]

圖左 :大家分組瀏覽其他組別規劃的教案時,傳來永和區大愛媽媽戴海萍清脆的聲音。[攝影者:蕭宏洋]
圖右 :永和區親子成長班的林淑嫣說,講師潘信安告訴大家,當框架跳不出來的時候,就會被局限在既定的範疇,造成惡性的循環更而無法去突破。[攝影者:蕭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