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孝親祈福會 社區菩薩都湧現

孝親祈福會 社區菩薩都湧現

E-mail 列印
高雄靜思堂今天(8/4)上午場的孝親祈福會,會眾大多是來自鳳山大寮地區,遊覽車陸續從河堤南路進場,會眾也魚貫下車,在大愛廣場帳篷區換下鞋子,走過長長的地毯,頗有幾分通過星光大道的迷幻。

◎關懷據點牽 線 里長也齋戒茹素

鳳山區過埤里里長莫尚忠權充車長,親自高舉著引導牌領著全車四十四人,隨志工腳下無聲的通過一心橋進入高雄靜思堂,就覺得一派莊嚴肅穆。萬佛廳裡人員雜沓,卻不會擁擠雜亂,兩邊志工親切迎接,人流的動線自然清楚,又有志工指引隊伍依序進退,還會問清人數,核對人數,在前引導的他就不必擔心會不會有人沒跟上來。於是代表大眾供上燈燭,莫尚忠心裡十分珍惜與感恩。

一年前,慈濟人來洽商在過埤里建置社區據點,要推動社會教育、服務老人。他很躊躇,辦公費少,沒人沒資源,手上空有場地,水電費用已經是龐大的壓力。儘管資源無一可靠,又不甘心不辦,因為服務里民的初衷,是上任以來最重要的辦事準則。勉強約定好,慈濟人不談宗教信仰,他也答應不涉入政治與經費的糾葛,就此戰戰兢兢的從嘗試中起步,然而就這樣,讓他看到了生命裡的另一面彩景。

慈濟人代為培訓志工,提出精緻的課程設計,每周都有生活化而且貼近老人身心行動的主題,即便還未進入老年,從第一節課他就好奇地隨班附讀,驚訝於居然可以學到許多有用的知識,從此成為不輕易缺席的好學生。原是個軍中退下來的鐵漢,低調而特立獨行每天奔走只求為轄區福祉奉獻的他,可以騎機車冒著滂沱大雨四處巡邏而感冒,不就診、不喊累、不掉淚,卻可以聽從慈濟人的規勸齋戒茹素。

知道高雄靜思堂舉辦祈福會,邀請他和社區的十二位志工同來參加,他很高興地空出八月四日中午以前的行程,要來感受這一座慈濟的清靜道場和文化。演出結束後他只有簡要地說:「讀出師表不落淚不忠,參與今天的祈福會不感動是不孝。感謝大愛臺的大愛,也感謝師兄師姊菩薩心腸的付出。」拿回引導牌回復車長身分,他卻私底下建議把今天的節目做為社區據點的教材,認為這麼好的資訊就應該進入社區走進人群,讓年輕人好好省思,也讓我們的社會更美、更好。

◎發心護持大愛台 分享收穫快樂多

高雄靜思堂舉辦祈福會受空間所限,那怕是連續舉辦七個場次,也無法邀請所有的會眾觀賞,只好以社區作區分。第二場的參與者絕大多數來自鳳山、林園、大寮、大樹各區,在講經堂樓上樓下之外,包括兩側的空間和門屏後方的穿堂,整齊的排滿臨時性的座椅充作觀賞區,全部滿座也僅能擠進兩千多觀眾席。事前規劃,門票是非賣品,沒有座位編號,但凡是願意特別發心護持大愛臺的慈濟家人可以進入「祥和首善區」比較靠近演出的現場,廖春美、林羿蓁、陳發在、王怡文都是這個區域的座上客。

演出結束了,不急著出場,相偕遊走在茶香區、咖啡區、素食區領受志工們精心地呈現慈濟人生活飲食簡單而優雅的一面,在志工協助下恭敬的禮拜過三十三尊宇宙大覺者。志工李桂球則分享手上精緻的供燈,是陶藝大師孫瑞澤的精心傑作。

夏日炎炎,舒爽的三樓平臺清風徐來,既然不急著回家,一夥人就藉此分享所見所聞。「雖然一個人的能力微薄,許多人就可以聚成大力量。」廖春美在社區承擔志工組長的任務,平日就很疼惜志工,只要有勤務就自力提供茶水點心,煮好吃的料理招待大家,她的用心得到大家的歡喜愛戴。她卻以為只是小小的盡些心意,也是與善友們結善緣,凝聚大家的情感,何況家人都很支持。社區裡這些付出都只是本份事,所做的小事情不值得提起。

「大愛臺的節目都很正面、很有深度,且很有教育性,這麼好的電視臺當然要護持。」春美是大愛臺多年的忠實觀眾,今年五月回花蓮做志工有緣看到上人的背影,依然輕安卻已經藏不住歲月的痕跡,就發願要多為上人做些事。春美生活簡樸,卻早就發心要成就人文榮董,現在既然有護持大愛臺的因緣,就邀約同伴一起耕福田,沒想到一開口就得到十三位善友的支持,也讓一些本來就有心的人圓滿了心願。「有願就有力,敢發願就會有菩薩來幫忙成就。」她認為存著利他的歡喜心,把布施的好因緣傳播出去,就會得到許多承諾,顯然募款募心並不難。

「嘴若開,菩薩一大堆。」廖春美介紹身旁看起來非常年輕的林羿蓁是親如姊妹的好友,也是響應這番護持大愛臺樂捐殊勝善款的大菩薩之一。對於只是在能力範圍內認捐,羿蓁輕輕帶過。她認為演出的《父母恩重難報經》是佛陀時代的經典,卻仍然充分反映出今日社會的重要議題。身為現代人對各種問題也需要作多方面多角度的體察,社會上固然有各種習氣與環境讓人迷失,然而像老人孝養與安養的許多面向,恐怕也要有更深入的探討,大愛臺的清淨與優質是很重要的團隊,一直很重視這方面的探討,當然要努力予以支持。

「行善行孝不能等!」陳發在對這些觀點都很認同,在不同的時空中的確都會有不同的困擾與因應。最近參加《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演繹,對經典領受更深,志業事業兩頭忙,每次去陪伴已經高齡的母親,母親很期待也很高興,嘴裡不斷重複同樣的話,也重複同樣的關懷:「太忙不來沒關係,要照顧好自己。」然而還能陪伴老母親畢竟是難得的幸福。

王怡文2013年回精舍時看到《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演繹就很震撼,就發願要把經文偈頌作為提策家人的生活經典,想到當年父親重病時,對自己感冒咳嗽的關懷就直接頂嘴,並沒覺得是忤逆,實在非常懺悔。怡文如今多麼希望再一次聽到老父親疼惜的關懷,父母的叮嚀真是何其難得的幸福;然而人生有太多不自知的遺憾,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恐怕為數最多。

「有人去找上人求加持,上人認為自修自得,對自己生命與慧命的用心就是為自己造福。」王怡文分享這樣的理念,她與陳發在是五甲社區志工中的主力健將,在每個服務區塊裡,都有他們優雅的倩影努力為自己造福,是令人艷羨的神仙伴侶,是相偕走在慈濟路上的人品典範。怡文很感恩自己有福報生活在還算小康的家庭,也曾經勻出能量為家人圓滿過榮董,自認為很能感受春美及其善友們圓滿心願的法喜充滿。

「在生一粒豆,贏過死後拜豬頭。」廖春美以臺語的俗諺作了結論,平臺上觀眾已經全部散盡,只剩下幾位志工仍在堅守岡位,後面的場次陳發在還要上臺,在座的也都還有家業要照顧,那麼就回家吧!揮揮手離去,大家的腳步都很輕盈,走下法華坡道,一夥人都洋溢著歡喜。

圖左 :來自鳳山大寮地區的遊覽車陸續從河堤南路進場,會眾魚貫下車,在大愛廣場帳篷區換下鞋子,走過長長的地毯,將進入高雄靜思堂參加孝親祈福會。[攝影者:薛貴萍]
圖右 :鳳山區過埤里里長莫尚忠(中 眼鏡者),邀請社區十二位志工同來參加孝親祈福會,他感動不已地說:「讀出師表不落淚不忠,參與今天的祈福會不感動是不孝。感謝大愛臺傳播的大愛,也感謝師兄師姊菩薩心腸的付出。」[攝影者:薛貴萍]

圖左 :《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演繹震撼也感動參與盛會的人,這齣教孝報親恩的戲劇,正是提升時下倫理道德很好的教材。[攝影者:薛貴萍]
圖右 :莫尚忠在佛菩薩前祈求讓社區更好,也希望慈濟人把今天的節目做為社區據點的教材,認為這麼好的資訊就應該進入社區,讓年輕人懂得省思孝親,讓我們的社會更美、更好。[攝影者:鄭家貴]
圖左 :法會結束,會眾廖春美(左二)、林羿蓁(左一)與慈濟人陳發在(右二)、王怡文(右一)交換心得,廖春美說:「大愛臺的節目都很正面、很有深度,且很有教育性,這麼好的電視臺當然要護持。」王怡文表示《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演繹很震撼,發願要把經文偈頌作為提策家人的生活經典。[攝影者:鄭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