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犧牲暑假演繹孝經 年輕人知孝達理

犧牲暑假演繹孝經 年輕人知孝達理

E-mail 列印
繼慈濟高雄靜思堂於2018年8月3—5日舉辦「七月吉祥孝親祈福會」,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手語劇後,大中區場次將於8月17—19日三天,在臺中靜思堂講經堂與福慧廳同步演出八場。

種子團隊從今年3月確 定辦理祈福會後,即緊鑼密鼓招募人員,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從經文的法益研讀,到整場活動流程的規劃,環環相扣,步步緊密,不僅利用每個週休假日,就連晚上下班後,也聚在一起討論,經常讓家中的父母親擔心得打電話關切。

種子團隊之一的黃榆真,父母親都是慈濟志工,她提到,常常到半夜,爸爸媽媽打電話來,「還沒好啊!」她說:「其實,父母親不是擔心我們做壞事,都是怕我們太累了。」

◎ 殫心竭慮 突破困境

黃榆真是「靜思鼓隊」的一員,去年(2017年)6月,受邀參加「心蓮音樂會」鐘鼓演繹後,就一直留在鼓隊。未婚,已經受證慈濟委員的她,從慈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後,曾在大愛電視臺擔任節目企畫,參與過「大愛劇場」的見面會,以及募款音樂會的運作,對於規劃活動的流程與細項,有實作經驗,因此,這次祈福會的活動,她自然而然承擔起企畫的重任。

臺中場次是兩個主場地是講經堂和一樓的福慧廳同步演繹,因此,參與的鼓兒人數就要一百六十位左右。要從去年參加音樂會演繹的四、五十位鼓兒人數翻倍成長,就大大考驗黃榆真和工作團隊的智慧。

鼓兒的年紀從十幾歲到四十多歲都有,其中大部分是在學學生,還有在工作中的年輕人;成員當中,大多是慈濟志工第二代,他們有的已受證,有的從未接觸過慈濟,其他是受到前二者邀約來參加,對慈濟事全然陌生。

黃榆真就從去年參與演繹的鼓兒中,找到幾位志同道合的夥伴,有擅長文書處理的,有專長美工的……組成工作團隊,一起籌備。他們利用各社區的會議時間,到場說明;拍宣傳影片宣傳,說明演繹的目的是為了集合更多年輕人,把握因緣,為父母行孝;透過LINE群組和FB連結、轉貼,終於讓鼓兒人數持續增加。

《父母恩重難報經》手語劇共有十幕,場次又多,必須有大量的演繹人員,因此,鼓兒除了演繹鐘鼓之外,在手語劇中也必須支援演出,對工作團隊而言,又是另一項考驗。

這些年輕人必須清楚《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法益內容,才能演繹到位,因此,從今年三月份開始,黃榆真他們就開始籌辦讀書會。每個月二次,利用假日在臺中、豐原兩地靜思堂輪流舉辦,運用體驗、分享和互動等活潑、有趣味的方式,或是穿插抄經和茶道課程等,吸引年輕人參加的意願。

「有時遇到學校要考試,參加的人不多,我們就互相打氣,只要有心就可以一直延續。」黃榆真心中有一股使命感:「這是很難得的機會,可以邀約年輕人來參加;也希望慈濟不要斷層,因為這是上人擔心的,我們就要努力來做。」

◎ 盡心盡力 呈現完美演繹

每一幕的演出都有負責的窗口,這些窗口還要再支援別幕的演繹;參與演繹的鼓兒,有的可以演出八場,有的僅能來兩場或五場,人員的調配就像是一道繁複的「排列組合」數學難題。

每晚睡覺時,黃榆真躺在床上總是想著:「還有哪些事情是我可以做,但是還沒做的?怎麼做,可以讓這件事情更圓滿?我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好,要改善的?我還可以做什麼?」這些問題,反覆纏繞在腦海中,常常讓她睡不著,也影響白天的工作。

父親黃逸樵和媽媽陳美君雖然十分支持黃榆真的投入,但是看在眼裡也不免擔心。但是,榆真卻有自己的想法:「明年可能就要步入結婚禮堂,婚後能否繼續這樣做慈濟,是個未知數;不管是投入共修或是演繹,都是在回報父母恩。」基於此,她盡力扮演自己的角色。

「這是給自己的考驗,也是上人給的功課,在此時間點可以接引年輕人…如果我沒有去做,或許,某個環節就會消失。」很想要把事情做好,讓年輕人可以留在慈濟,應該就是黃榆真最大的盼望。

◎ 參加演繹 讓親情更緊密

八月五日這天,種子團隊抓緊週休假日,邀集所有演繹人員進行彩排。人員中除了慈濟志工,還廣邀社區會眾、企業家和人醫會共襄盛舉,更多的是慈濟第二代或是慈青、在學學生和未正式入學的幼童。

三天八場,又是雙主場,每場都有三、四百位人次上下舞臺,讓種子團隊繃緊神經,緊盯每一幕的各項環節,人員的走位、臉部表情、肢體動作等,都必須留意。

種子團隊之一的李美燕,一手持著麥克風,另隻手拿著厚厚一疊紙張,在專注臺上當下,也要翻閱手中的資料,再忙著和其他的種子人員溝通、討論。

李美燕表示,七月學校放暑假後,許多參加演繹的年輕人,雖然不能像以往一樣外出參加活動、旅遊,或者待在家中舒服的吹冷氣、滑手機,可是卻感覺自己的暑假生活變得豐富又有意義,而邀約其他同學一起來參加。

此外,許多共同參加演繹的親子檔,回家後經常一起唱誦經文,互相觀摩演繹動作,不但增加彼此之間的話題,也讓家人之間的感情更加親密,「入經藏讓大家沒有煩惱,八識田中都是經文,都沉浸在經藏的法海裡。」

2013年8月,臺中靜思堂曾演繹過《父母恩重難報經》手語劇,當初的種子團隊自然也成為籌備今年演繹的主力,李美燕也邀約活動團隊協助行政協調與關懷,期待透過團隊與演繹人員之間的溫馨互動,可以讓他們了解慈濟,深入佛法。

此外,種子團隊也希望藉由演繹的經文和肢體的呈現,把「大懺悔」和「齋戒」的理念,傳達給每一場來觀賞的會眾,李美燕說:「只要他們感動了,相信就能為這個社會傳達一分善念。」

在「子過」曲目中扮演第一幕「逆子」角色的何在軒提到,演繹時有幾個與父母親之間衝突的橋段,讓他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也曾經出現過這樣的舉動,而深感愧疚。他說:「第一次彩排回家時,便不由自主更想親近父母親,並且主動找話題跟他們聊天,感覺與家人之間的距離在無形中拉近許多。」

住在南投民間的蔡捷惠,本身是鼓兒,也參加手語劇演繹,從六月底開始每個假日都到臺中靜思堂參加練習。在「親情」曲目中,透過經文的闡釋和親身參與,未婚的她,深切體會到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以及生下孩子後,為孩子無悔付出與盡心呵護的愛,讓她更懂得珍惜家人的感情,也希望透過自己用心的演出,來回報父母親的養育之恩。

蔡捷惠進一步表示,種子團隊的用心指導,是她可以掌握演繹要領,又能很容易可以進入狀況的主要因素,「他們一字一句跟我們解釋,這裡要低頭、那裡要抬頭……」

種子團隊不斷的鼓勵與支持,以及所有演繹人員結合現代時事的賣力演出,相信一定可以將《父母恩重難報經》做最佳的詮釋,建立民眾的正信、正念,用行善、行孝的具體行動,度過民間迷信為鬼月的農曆七月。

圖左 :種子團隊黃榆真除了擔任活動企畫,也參與鼓兒和手語劇演出,她希望藉此回報父母恩,也能夠為慈濟留住年輕人。[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慈濟「七月吉祥孝親祈福會」,大中區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手語劇場次,將於8月17—19日三天,在臺中靜思堂講經堂與福慧廳同步演出八場。[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參加演繹人員包括慈濟志工、還廣邀社區會眾、企業家和人醫會共襄盛舉,更多的是慈濟第二代或是慈青、在學學生和未正式入學的幼童。[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參加演繹的年齡層廣泛,就連未入學的幼童也參加,童真的演出,也博得熱烈的掌聲。[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許多年輕鼓兒在這次活動中,除了演繹鐘鼓,都還要再支援手語劇的演繹。[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種子團隊李美燕(中間)希望藉由演繹的經文和肢體的呈現,把「大懺悔」和「齋戒」的理念,傳達給每一場來觀賞的會眾,她說:「只要他們感動了,相信就能為這個社會傳達一分善念。」[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慈濟人醫會也在此次演繹的隊伍中。[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未婚的蔡捷惠(右一),本身也是鼓兒,在「親情」一幕中,深切體會到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以及生下孩子後,為孩子無悔付出與盡心呵護的愛,也希望透過自己用心的演出,來回報父母親的養育之恩。[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在「子過」曲目中扮演第一幕「逆子」角色的何在軒(左)提到,演繹時有幾個與父母親之間衝突的橋段,讓他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也曾經出現過這樣的舉動,而深感愧疚。[攝影者:施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