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造福民眾是仁醫的目標

造福民眾是仁醫的目標

E-mail 列印
9月15日下午,臺北慈濟醫院三樓和氣會議室,進行的是慈濟醫學年會中,針對神經老化、椎間盤、腦中風等年長者的疾病與預防的議題。多名來自慈濟花蓮、臺中、大林等六家醫院神經內、外科醫師們,熱烈分享經驗。

臺中慈院黃伯仁醫師,致力於中西醫整合治療在急性重度腦傷病人的效果,他談到;長期以來中西醫各自為政,西醫著重開刀,中醫注重把脈調整;如果可以做一個整合,當患者開完刀或是治療到復健階段,讓中醫早期介入,或許可以提供患者早日康復。

慈濟在臺灣地區有許多環保點,社區環保志工人數也不少,而且大都是年長者居多;臺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林信光醫師,從2015~2016年近二十五場社區健檢,發現六十多歲以上占了大部分,但是長者對自己的健康是否注意到了?

從健檢中林醫師也發現三高、膽固醇、動脈硬化的長者也不少;年紀愈大血壓就愈高,加上身體的退化相對剝削他們的生活動力。他說:醫學雖然發達,但是身心部分還是要有方法應對;這一點慈濟環保站就提供了長者身心安頓的好處所。透過志工服務,藉著宗教的信仰,發現比較不會得憂鬱症,所以證嚴上人稱環保站為「輕安居」,不無道理。

◎社區關懷多 家屬回饋感恩

社區關懷據點中,雖然有的是被家屬推著輪椅來的,有的是失智的老人,但是從事社區關懷多年的曹汶龍醫師,也就是大林醫院同仁口中的曹爸,說:「參加社區關懷據點活動,不一定可以治得了病,但是失智老人最終是笑著回家,家屬一再感恩的回饋,見證了關懷據點發揮的效益。」

2012年10月大林慈濟醫院成立失智症中心,在曹汶龍主任帶領下,多年來對社區失智的關懷有成。早期服務是記憶門診,包括失智症病友團體還有社區衛教與篩檢;2014年衛福部邀請加入「長照樂智學堂」服務社區民眾,曹主任說:造福社區民眾,本來就是慈濟醫院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他以環保志工為例:社區長者因為有了環保站,身心得以輕安, 2015年開始配合政府設立社區失智關懷據點(記憶保養班)與失智症共照中心暨據點,正式開始服務社區民眾,讓服務民眾的層面更擴大了。即將邁入老年社會的臺灣,政府與社會還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要找出社區在地的關鍵任務,第一步就要與在地社區合作,共同開會討論合作的方式,盤點社區可動用的資源與能力,目前已成立並輔導了十四處記憶保養班。然後再依照社區的人力、文化的不同,而各自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運作模式。

第二步要培訓當地的社區志工,然後了解失智症的基礎知識,學習AD-8 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將志工作為篩檢的主力,請志工協助發掘社區中潛在的失智者,建立失智友善的社區。

第三步社區篩檢與家訪、 第四步就醫確診、 第五步成立記憶保養班。安排一周一次,有動態的、有靜態的課程。第六就是家屬的支持服務,第七就是志工的座談;解決志工在服務過程遇到的困難,舉辦進階培訓還有帶領的技巧。

議題進行至尾聲,曹汶龍主任笑言:人啊,年歲一過七十,有一些事物變得不想去學;六院主治醫師共同討論貢獻所學的專門知識,彼此互相認識,這點蠻好的。他鼓勵在場年輕醫師們,要把握機會好好學習、貢獻所學造福人群。

圖左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就長者「不能走的要站起來找回尊嚴」做分享。[攝影者:孫保源]
圖右 :臺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林信光醫師談到;慈濟環保站提供了老者一個身心安頓的好處所。透過做志工、藉著宗教的信仰,發現比較不會得憂鬱症,所以證嚴上人稱環保站為「輕安居」不無道理。[攝影者:孫保源]

圖左 :多名來自慈濟花蓮、台中、大林等六家醫院神經內、外科醫師們,針對神經老化、椎間盤、腦中風等年長者的疾病與預防議題進行分享。[攝影者:孫保源]
圖右 :黃伯仁醫師臺中慈院神經外科,西醫整合治療在急性重度腦傷的病人的效果及安全性報告。[攝影者:孫保源]
圖左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多年來對社區失智的關懷有成。[攝影者:孫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