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e世代 慈青也來聞法

e世代 慈青也來聞法

E-mail 列印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開始對臺灣全面性空襲,這天,錦雲放學回家途中,突然一陣銅鑼聲響起,催促人們逃命。錦雲顧不得回家找媽媽,隨著大人逃進防空洞……」配合證嚴上人生平講述,志工林巧惠以說故事的方式,重 述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臺灣人民生活因戰爭躱空襲的景象。

慈青同學林家華感動地說:「慈青社團當中以志工活動為主,比較沒有機會聽到上人的法,藉由『法脈共修』可以彌補其中的不足。」

不管是資深或是新進志工,對於慈濟五十多年歷史,大家都可能還來不及參與,但是透過「法脈宗門共修」,得以認知上人在苦難中長養慈悲濟世的由來。

東一和氣文化互愛志工自2016年起,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晚上,本著「舊法用心知」在社區舉辦「文化互愛‧法脈宗門共修」活動。2018年九月份適逢「0823熱帶性低壓水患」來襲,為配合臺南區啟動「安心家訪」,故將共修時間順延一週。

◎ 打開歷史 看見慈悲的智慧

「了解上人的故事,不是只有安別人的心,也是安自己的心。」兩年前,「法脈共修」剛啟動時,志工黃福全負責「回眸來時路」講述;當時談到他因參與國際賑災而經常往返「靜思精舍」,期間不論是在電視上或是報章媒體上,偶爾也會聽到上人談起自己的故事,他每次聽到、每次感動,因此激勵自己日日精進、時時聞法。

翻開慈濟歷史,黃福全說:「『以工代賑』不是從慈濟開始的,但是上人卻把以工代賑發揮到淋漓盡致。」2009年,凱莎娜颱風過後,慈濟志工在馬利僅那市啟動「以工代賑」,讓鄉親靠著自己的力量清掃家園。

從早期的「教富濟貧」上人同時做到了「濟貧教富」。黃福全說,1966年,臺灣經濟正要起飛,當時臺灣本土慈善組織尚未茁壯,面臨青黃不接時刻,多數人正處於貧窮等待救援;那年上人才二十九歲,即在臺灣後山的花蓮,很克難的將慈善組織起來。數十年過去了,一路走來,慈濟行善一直沒有間斷,這期間,人性的良善卻不斷被啟發。

「上人幫助人的時候,不是只有一味的幫助,是要讓被幫助的人從一個手心向上變成一個手心向下助人的人。」黃福全如數家珍,一一道出慈濟動人的點點滴滴,除了希望讓大家明白上人的用心外,對於聆聽故事後的感動,也期待每一個人都能把握未來人生的方向。

◎ 故事講述 人人都是傳法人

「早期,要聽上人的故事只能透過大愛電視,或者由資深的師兄、師姊介紹,才能依稀了解慈濟的點點滴滴。」林巧惠回憶「法脈共修」剛開始時,是聽福全師兄說上人的故事,直到增闢「故事分享」時段後,她才由聽故事聞法的角色轉為說故事的傳法者。從2016年開始,歷經兩年聽故事聞法,文化互愛志工團隊希望大家也能傳法,因此自2018年起,邀約聽故事的人一起來「故事分享」。

對於上人不平凡的故事講述,林巧惠準備過程戰戰兢兢,除了傳達上人不同年代的想法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能誇張、也不能馬虎,為帶動「故事分享」的感動,她透過電腦一次又一次的閱讀,希望藉由聆聽上人故事的感動,能說出可以感動人的故事。

◎ 人文交流 增廣國際的視野

「2018人文交流」時,黃福全陪伴慈青同學到馬來西亞,希望把握共修機會接引慈青同學一起來聆聽上人的故事,同時也能讓資深的師兄、師姊們了解慈青的所做所為。

e世代來臨,多數孩子拿著手機,或是終日沉浸在電腦網際網路,上人期許慈青們要利用課餘時間做有益人群的事。

「馬來西亞難民多數是來自緬甸羅興亞人,由於緬甸政府會對羅興亞人展開暴力和攻擊,所以這些難民只能逃到馬來西亞、印尼、印度等國家。」林家華說,當他抵達馬來西亞後,一路上看到難民因為沒有身份,生活變得很苦,連孩子也沒辦法讀書;參加「2018人文交流」不但開啟他國際的視野,同時讓他「見苦知福」。

就讀嘉南藥理大學的林家華,國中畢業後因參加慈青社團所舉辦的營隊,即對志工的行善工作產生興趣;立志上大學之後成為慈青。他很感動地說,「第一年我學到如何與人互動,第二年因承擔幹部而學到如何帶活動,除此之外,我也學會活動企劃、以及如何接活動的『變化球』。」

「在梯隊與難民學校的孩子對話,其實是需要用英文來溝通的。」自認語言能力不佳的林家華起初遲遲不敢報名,直到社團學姊的鼓勵,他才鼓起勇氣嘗試。然而帶動孩子做教案時,幸有海外的夥伴協助,才不致讓他陷入驚慌,因此激勵自己回來後一定要加強語言能力,未來才有機會與國際接軌。

上人慈示,人人要有共知、共識、才能共行,期待透過「文化互愛‧法脈宗門共修」,能培養出暢所欲言的演講者,講出慈濟人所做的慈濟事,繼而為「法脈宗門」立志成為傳法者。

圖左 :不管是資深或是新進志工,對於慈濟五十多年歷史大家可能都來不及參與,但是透過「法脈宗門共修」可以開啟上人在苦難中慈悲濟世的認知。[攝影者:劉智遠]
圖右 :自2016年「法脈共修」啟動時,志工黃福全本著慈濟人講慈濟事承擔「回眸來時路」講述。[攝影者:劉智遠]

圖左 :配合證嚴法師生平講述,志工林巧惠以說故事方式,娓娓道出臺灣人民因戰爭生活陷入艱難。[攝影者:林根本]
圖右 :國中畢業參加慈青社舉辦營隊,林家華即對志工產生興趣;直到上大學後立志成為慈青。在活動中分享因參加「2018人文交流」開啟自己國際的視野。[攝影者:林根本]

圖左 :歷經兩年聽故事聞法,活動流程自2018年起增闢「故事分享」時段,邀約聽故事的人也來講故事;志工李素鳳說到上人的悲心願力時,觸動內心感動也讓聆聽者不捨。[攝影者:黃美華]
圖右 :「法共修」除了聞法志工徐碧珍也把握共修時刻,將志玄文教基金會課程「靜思茶道」是透過行茶禮法將佛法容於茶道禮儀的養心之道。[攝影者:黃美華]
圖左 :結合「法脈共修」訪視幹事劉沛玹也以「訪視功能運作如何協助案主」主題,舉例說明陪伴感恩戶過程,秉持慈濟宗門從慈善門入,見苦才能修慧的精神。[攝影者:劉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