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愛與醫療並肩 林欣榮談預防醫學

愛與醫療並肩 林欣榮談預防醫學

E-mail 列印
「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出書《愛是人間最好的藥》,你也要出一本喔。」2018年9月29日下午,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在臺中靜思堂心靈講座中,以「盤山過嶺─醫者的使命與創新之路」為題,向三百多位慕名而來的 會眾,談起證嚴上人鼓勵他出書的緣起。接著以他慣有的輕鬆詼諧語氣說:「談『愛』喔,五分鐘我就講完了。」引來臺下會眾一陣笑聲。

◎「修理」難症 他樂在其中

《盤山過嶺:林欣榮教授創新之路》是林院長的創新之作,由於多年身處臨床醫療,他深知在罕見疾病以及難症的病人生命裡,絕對沒有「等待」二字。加上恩師施純仁教授曾耳提面命,「身為一位醫生,絕對不能只專注在臨床,還要懂得深入研究。」

因此,執醫以來他深刻體認,除了動手術、門診,為疑難雜症病人尋求解藥,更是身為醫者的重要使命。因此,他帶領團隊積極鑽研醫學的未知,埋首創新研發醫療技術與方法。難能可貴的是,他更愛培育人才,絕不藏私樂於傳承。更期許自己拚盡全力,專門「修理」難症,並且樂在其中。

◎ 醫學生篤定跟隨學習

就讀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的蔡仁維,現在高雄長庚醫院見習。他的媽媽是大林慈院書軒的職工,極力推薦他看這本書。他也曾向證嚴上人發願,要回花蓮慈院服務,但是到醫院見習後卻猶豫了,因為住院醫師需要學習,有點擔心花東的教育資源。

「林院長在醫學的研究花了很多工夫,從書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蔡仁維說:「看完院長的書後,篤定要回花蓮慈院跟隨院長學習的志向,今年十二月,就要申請到到醫院學習了。」

林院長在分享時也提到,現今醫學仍有許多未知,尤其是神經外科的領域,還有待開發研究。在書中他告訴大家,許多無法治癒的病症,透過團隊的診療研究,已研發很多新藥和創新的療法。

院長提到自己小時候,爸爸堅持小孩子要多讀書,而不用急著學技術賺錢。這觀點讓還在念高中的林佳妤很認同,她表示:「只要找到興趣,讀書是成功之路的墊腳石。」此外,院長能在忙碌的工作之餘還多次參加海外賑災,讓她十分佩服。在學校參加國樂社的林佳妤,也曾多次到老人院關懷,能幫助別人讓她很喜歡,以後也要當志工。

會眾趙敏如是第一次參加心靈講座,她覺得院長平易近人又很幽默。「院長提醒大家,跟長輩說話,他沒回應,或是長者吃飯時不咀嚼,只是含著。這不是老人九怪(閩南語),而是腦部可能積水,或者出問題的情況造成,只要看醫生就能解決。」這番話讓年輕人不致誤解長輩,對家人間的和諧相處很有助益。

◎高科技找回患者尊嚴

「這本書不只是醫學生必看,一般人也可以從中得知最新的醫學常識。」林院長說,老化的現象是一種無法避免的自然過程,腦部會從四十歲開始慢慢老化,大約到了五十歲,開始會有腦部小血管老化,而出現記憶減退、走路不穩,或者神經電傳導變慢。

他以八十三歲的父親為例,原本無法站立走路,只能坐在輪椅,診斷罹患水腦症、小血管疾病和帕金森氏病,為他裝置新型腰椎腹腔引流管,搭配日常自我復健和藥物治療,現在已復原到可以走路、寫信和開車。

「守護長者的健康,要注意三個好:頭腦要好、心臟要勇、骨頭要硬。」林院長更以預防醫學促進的觀念,希望大家多利用高科技儀器檢查來守護健康,找回長輩的尊嚴。「腦要好,迴路不能生鏽、要順暢;高科技健康檢查,守護心臟;骨頭要硬,要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3、多運動。」

臺下的會眾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醫療新知,相信更容易吸收。腦神經醫療的進步,與林院長的研究創新療法,更是令人讚歎!「醫者肩負使命,仁心仁術造福人類」,也是眾生之福。

圖左 :心靈講座結束後舉辦簽書會,眾人踴躍排隊,依序請林欣榮院長簽名。[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醫學生蔡仁維(左一),看完林欣榮院長的書後,很篤定要回花蓮慈院跟隨院長學習,今年十二月,就會申請到花蓮。[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慈濟志工熱情手持林欣榮院長新書邀約合影,臺中慈濟醫院王人澍副院長(前排右五)也現身捧場。[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林欣榮院長提到,現今醫學仍有許多未知,尤其是神經外科的領域,還有待開發研究。在書中他告訴大家,許多無法治癒的病症,透過團隊的診療研究,已研發很多新藥和創新的療法。[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三百多位會眾專注聆聽林欣榮院長的分享。[攝影者:施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