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重拾笑容 找回家庭甜蜜滋味

重拾笑容 找回家庭甜蜜滋味

E-mail 列印
人生如一場盛宴,味道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在這五味的人生,人人每天忙碌奔波,只為追尋生活中的「甜蜜」滋味。當味道走樣了,該如何做才能找回那屬於自己的甜蜜人生呢?

◎絕望 陷入困境之中

「當兒子二歲 被診斷出自閉症時,我不知道該往哪裡走?」陳妍艾的人生陷入絕望中。

滿懷期待相隔十年再次懷孕,而且還是個小男孩,讓已生兩胎女兒的陳妍艾與先生達成了心願。沒想到,迎來的卻是個嚴重自閉症的老三,這突如其來的打擊,打亂了整個家庭的生活步調。

當年有關治療自閉症兒的資訊少之又少,陳妍艾無助又找不到方向,將生活重心全都投注在兒子身上;其他孩子和先生曾抱怨她的偏心和忽略,埋怨她將愛全給了兒子,但身陷其中的陳妍艾卻不自知。整天關在家陪伴兒子,久而久之個性越來越沉靜,無法與人侃侃而談,臉上總是帶著愁容。

◎笑著 表情卻是苦的

兒子鬧情緒間接撥動陳妍艾的心緒,同住的長輩因為不瞭解孩子的狀況,無法諒解她的心情起伏與孩子的行為,壓力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滿腹的心聲無處發洩。她坦言,二十四小時陪伴兒子,不與外人接觸如同封閉自我,臉上逐漸失去了笑容。

接著又懷孕生下么兒,因將很多精力和時間都關注在老三身上,老四很小就被送去托兒中心,也忽略了他的成長狀況,後來才發現老四有學習障礙。對老大和老二施予傳統的權威教育,這套方法對老三和老四並不管用,陳妍艾陷入不知道如何教養之困境。

擁有四位特殊兒的馬六甲慈濟志工王燕萍是陳妍艾的鄰居,感同身受她的無奈,也彷彿看見自己往年的縮影,因而時常邀約陳妍艾參與慈濟大愛媽媽成長班,以及邀約她帶著小兒子共同參與慈濟親子班課程,期望帶給陳妍艾不一樣的人生。

然而,陳妍艾無法跨越自己內心的障礙,足足拒絕了兩年之久。「你在笑,但你臉上的表情卻是苦的。」有一天,王燕萍沉重地對陳妍艾說著。

◎轉念 找到孩子亮點

參與親子班後,陳妍艾修復了和小兒子的關係。

找不到教養方法的陳妍艾,於2016年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帶著老四黃宇澤報名參與親子班。回家後,她再以淺白的言語教導孩子課程的內容,並將所學套入生活中,讓孩子更容易吸收。無形中,親子互動變得頻繁,孩子也將所學聽入心,久而久之拉近彼此的距離。

王燕萍對陳妍艾母子倆用心學習的態度讚歎不已。課程中曾教導孩子,手機藍光對眼睛造成的傷害,自此黃宇澤不再玩手機,並且會勸導家人不要使用,甚至也與王燕萍的兒子分享,少玩手機多看書。

參與親子班二年多來,陳妍艾看著孩子期待上課的神情與開心的模樣,深感欣慰。她終於找到和孩子互動的方法,也改善了彼此關係;今年十歲的黃宇澤在言行中,也會不自覺地流露出親暱之情。

從去年(2017年)開始,黃宇澤學會主動幫忙洗衣、摺衣、曬衣、洗碗、煮飯等家務,以行動表達對父母親的孝順與愛,嘴上也經常掛著「對父母要知恩、感恩、報恩」、「要協助做家務,不要讓媽媽太辛苦」,更會在媽媽難過時表達關心。

原本對孩子諸多要求,也會施加要求成績壓力的陳妍艾,自從感受到孩子的貼心,她轉念了。一改之前嚴厲的模樣,連黃宇澤都好奇地問:「這次考不好,媽媽你怎麼不罵我了?」找回與媽媽的情感,黃宇澤開心地說:「我變棒棒,媽媽也變棒棒!」

◎接納 尋回家庭和諧

投入親子班一年後,陳妍艾再投入大愛媽媽成長班,讓她終於明白「真正的愛心,是照顧好自己的那顆心,要善待自己。」

大愛媽媽課程的薰陶,以及志工團隊給予的支持力量,陳妍艾開始試著改變思維,以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了解到唯有接納一切人事物;先調整自我心念,再影響他人。

今年7月慈濟舉辦讀書會,先生第一次帶孩子一起來抄經。陳妍艾喜滋滋地表示,在親子班學會與孩子相處,而大愛媽媽課程有助心靈的成長,兩者改善了她與孩子、先生和家人的關係。

「她現在是眉開眼笑,發自內心的笑。」王燕萍看見陳妍艾心開意解,人生變得不一樣。「如果時光能倒流,能早一點接觸慈濟,我的日子就不會撐得那麼辛苦,就不會一直往痛裡鑽了。」陳妍艾感恩王燕萍牽引入慈濟,讓她懂得以感恩心迎接特殊孩子來到她的生命中,也能更堅強、勇敢地面對生命考驗。

學習以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發現這世界依然美好,世間處處有溫情。如今,陳妍艾感受到人與人的溫度,漸漸打開心胸,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圖左 :看著黃宇澤(左)每每期待上親子班的神情與開心投入的模樣,陳妍艾(右二)滿心歡喜。[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鄰居王燕萍(右二)邀約陳妍艾帶著么兒,共同參與慈濟親子班課程,親子互動變得頻繁,孩子也將所學聽入心,久而久之拉近彼此的距離。[攝影者:李經志]
圖左 :2017年,陳妍艾(中)投入大愛媽媽成長班,互動中志工團隊給予的支持力量,讓她開始試著改變思維。[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