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外科人醫串聯 願種子萌芽

外科人醫串聯 願種子萌芽

E-mail 列印
「我是外科醫師,在義診的現場外科的發發揮間比較大,如果義診時有其他科別,我會盡量克服。上人的心願是希望我們如何結合當地的醫院及師兄師姊,如此我們的資源會更充足。」葉添浩醫師在座談時回應著。

午后,當 祈禱聲漸漸尾奏收音的時刻,學員步出講經堂,來到各個分科專題研討場地。於花蓮靜思堂慈悲內迴廊,約有十九個國家人數約六十人與會,由大林慈濟醫院陳金城副院長分享及高雄區人醫會葉添浩醫師分享國際義診經驗分享,現場學員滿心感動,並期待未來於當地能以慈濟人醫典範力行。

「2018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簡稱TIMA)在花蓮靜思堂舉行,從9月22日至 25日,共有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地區,六百七十三位學員參與。課程第一天(9/22)下午,課務組用心安排「專題研討暨分科座談」,共分為內科、外科、牙科、中醫科、護理及藥劑藥技後勤等六大類,學員可依自己的專業屬性參與座談。

◎以個案方享 生命的曙光

陳金城副院長以個案的方式,探討各種的器材對於不同症狀的病人都有顯著檢查方式。其中螢光顯影輔助,能夠精準的切除惡性腦瘤,並說起其實腦瘤不容易看出來。個案中有一位六十歲的患者,慢慢的記憶力衰退,與人對話常常答非所問,經用螢光顯影輔助時,清楚的有粉紅色螢光的部分,這即是腦瘤所在,並為之切除,且腫瘤清除的乾不乾淨對於患者的存活率大大的影響。

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學員李萬順麻醉師,自2014年已第三次參加人醫會年會,他覺得聽了陳副院長分享體會到,有很多的病患在求醫之路,當訴求無門時,找到了陳副院長像是點燃了生命的曙光,因為能夠就患者的實地的病痛做正確的治療,他希望往後能朝著這樣的方法,細心的照顧病人。他說:「每天忙忙碌碌病患一個接一個,日子一天一天過,而來到這裡,每一堂課都有不一樣的收穫,感到非常的充實。」

◎需人醫關懷 為典範方向

當行醫之路從病房走進苦難的暗角,生命更起振奮,到多國賑災義診的葉添浩醫師分享著:有一回到國外義診,地點如籃球場大的廣場上,人數相當多,儘管場地大,看診的人充塞其中,然而到中午時,想說看診的人應該比較少了,卻沒有。此刻讓他感受到,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更加需要人醫的關懷。

葉醫師提到這幾年,讓他最深刻是到巴基斯坦義診。義診團隊到現場一樣要搭帳蓬,要自己煮東西,洗澡時只能快速地洗五分鐘,一定要在太陽下山之前,不然晚上就變得非常冷。現場也看到政府要給災民的衣服是從直升機丟下來,讓他感觸非常深,他深深體會上人的叮嚀:「對於災民就是愛與尊重。」

聽到葉醫師分享國際賑災經驗時,來自泰國的Dr.SURASAK LEELAUDOMLIPI,MD.是泰國RAMATHIBODI HOSPITAL,FACULTY OF.MEDICINE醫院的院長,他回想著2008年緬甸熱帶氣旋納吉斯風災,他應泰國衛生局推派到災區義診,當時現場災況相當嚴峻,所以他們就將醫療的標準降低,並減低幫助。而今真正感受到,什麼才是以實際的志工精神援助災民。「感動兩位醫師做的不是做短期是做長期,又有悲天憫人的胸懷去投入跟深入,是很好的榜樣,讓他們更有力量去服務病人。」

RAMATHIBODI HOSPITAL,FACULTY OF.MEDICINE.MAHIDOL UNIVERSITY.BANGKOK TMAILAND(醫學院教學中心)為泰國第三大醫院擁有一千兩百床位,SURASAK 院長為內臟移植的專科醫師,在當地慈濟與該院已合作四年,今年邁向第五年。當地慈濟志工邀約他們,希望醫護人員院能夠一起來參與每年一度的國際人醫會年會。「這次有二位醫師、二位護理人員來此學習,我希望我們能成立救災小組,以慈濟為典範、為方向來學習。」SURASAK院長說。

◎努力和盡力 回去助祖國

當雙向溝通時,來自新加坡的學員江立偉問:「我每一天看診,我覺得我常常把壓力帶回家,與家人常常處於不和諧的狀態?」

陳副院長說:「我不會把情緒帶回家,不要把情緒發在家人的身上,回到醫療面,如果我們努力了、盡力了,儘管結果不符合期待,我會反省,這就是下次最好的經驗。」

江立偉再提問:「我在新加坡也常義診,但沒有像葉醫師這麼多,但我很盡力在做一個上人的弟子,我想請問,我是外科,如果遇到婦科、內科的患者該怎麼辦?」葉醫師回答著:儘管外科於災難區發揮空間較大,但是遇到科別就是盡力的學習。葉醫師說:「上人的心願就是結合當地的醫院,及當地的志工,如此即能讓可用資源更加的豐富充足。」

馬來西亞簡振翔分享:「一般在外科手術,無法避免的是後遺症,最重要是要與病患及家屬溝通。在行醫的過程都會有壓力,但如果可以跟家人分享,壓力就會減少。

來自海地的學員Jery Esp’erance說:「我來這裡,不是為了我自己。」一語道盡心中滿滿期待的Jery Esp’erance是海地本地的居民,因臺灣與海地有邦交,臺灣提供獎學金的機會,讓他能夠申請到臺灣讀書,目前就讀高雄醫學大學研究所碩士班,透過慈濟志工的邀約,他想要來了解什麼是TIMA。「來到這裡,到目前雖然只進行半天的課程,可是我覺得很有希望,很有信心,我希望我能夠成為一顆種子,我要回去幫助我的國家。」

課程尾聲,葉醫師與大家共勉:把握放下,學習放下。儘管點點滴滴過程會有心理上或生活上的衝突,但堅持將所學發揮人生極致,即是生命最好的養分。

圖左 :外科專題研討暨座談會,由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陳金城副院長主講,就神經外科專業領域,舉實際案例讓內容更豐富。[攝影者:施純純]
圖右 :學員專心聆聽。由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陳金城副院長主講,就神經外科專業領域,舉實際案例讓內容更豐富。[攝影者:施純純]

圖左 :馬來西亞已有二十年經驗的麻醉師李萬順,看到陳副院長很細心的照顧病人,往後對於病患的症狀,更要細心的照顧他們。[攝影者:施純純]
圖右 :海地Jery Esp'erauce(左),計畫兩年畢業之後繼續做醫學研究,希望能夠成為一個種子,帶回海地播種。[攝影者:施純純]

圖左 :整形外科葉天浩醫師海外賑災、義診、發放經驗豐富,藉由影片、相片的呈現,讓人猶如身歷其境,並與學員經驗分享。[攝影者:施純純]
圖右 :新加坡江立偉提問:我沒有像葉添浩醫師有這麼豐富的義診經驗,我是外科,在義診中我會碰到婦科或是其他科的病人,這時該怎麼辦?[攝影者:施純純]
圖左 :馬來西亞簡振翔分享:「一般在外科手術,無法避免的是後遺症,最重要是要與病患及家屬溝通。」[攝影者:施純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