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相會清水靜思堂 見證上人悲懷

相會清水靜思堂 見證上人悲懷

E-mail 列印
潭美颱風北揚後,連日陰雨的臺北,迎來了陽光的周日清晨。2018年9月30日是第五聯區見習培訓慈誠委員的戶外動態課程,「八月會議共識到清水參訪,報名期間,本來預訂三部車給見習培訓成員,因清水是上人的出生 地,難得有機會去,慈誠委員也想一起參加,於是陸續增加到六部遊覽車。」文山二慈濟志工宋華媛說明參訪規劃,早上七點半,二百四十五人的浩蕩隊伍從新店靜思堂準時出發,朝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及清水靜思堂前進,來一趟人文感恩的參訪之旅。

◎清水巡禮 追尋上人行願

一路風和日麗,到達臺中清水約十點,由在地的慈濟志工導覽,下車後先到「鰲峰山玉帶橋」遠眺高美濕地及風車林。行進間清風徐徐,樹影晃動,耳邊傳來志工蔡啟章的說明:「清水是文風濃厚的地方,不論是藝術、音樂、讀書方面,文人是比較多。當然 上人是更超越另一層面的偉人;附近還有太子殿及天帝教總部天極行宮,這邊也算是福報的地方,成為不同教派的多元信仰中心。」

到達「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志工依乘車分成六隊參訪「司令臺及其旁邊的日治時代的清水神社遺跡」、「展示館」「俯瞰清水美景的觀景臺」及「南勢坑史前遺跡」等難得一見的古蹟。「牛罵頭」為臺中清水區的舊稱,源自於原住民的牛罵社(Gomach)臺語音譯而來。橫跨三、四千年以上的新石器時代遺跡,到原住民文化、漢民文化,日治期神社,在到光復後軍事營區,遠望四公里外,還有見證美越戰爭歷史的油槽「大楊油庫」。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不論是舊時代的遺跡,或者是新時代的建築物,都是文明進展,人文薈萃的一部分。同一塊土地,見證不同年代、文化、風華的轉變。

體驗上人在清水的童年及歷來的行願,規劃課務的文山一志工沙佩君安排「行願館」、「藺草編織體驗」、「清水靜思堂建築巡禮」這三站的分段來讓學員深入了解。藉由參訪行願館,依循腳步,更深刻了解上人的出家因緣到創造慈濟世界,幫助大家找回自己願力。藺草編織成草帽、草席有著當時年代產業盛況,更有著上人兒時的記憶。藺草編織成「長頸鹿」的教學,讓大家略微感受,自我編織藺草的能力。清水靜思堂建築巡禮由在地志工導覽說明,能讓大家了解與新店靜思堂的同與不同,不只外觀,還有在地化的人文面相。

◎盡己所能 因緣到就培訓

參訪隊伍中,文山二培訓委員江秀華,是多年的環保志工及香積志工。藉由做中學,學中覺,在環保站中學習修「六波羅蜜」(註1)。後來秀華又承擔環保站的香積勤務,一陣子後再承擔新店靜思堂興建時期的文二香積任務。不懈怠的志工勤務,源自於2011年參加慈悲三昧水懺演繹的感動。

江秀華說:「為什麼會持續?做志工,從不了解到了解,會心甘情願,不求什麼的一直做香積,用心將香積做好,因為很多師兄師姊各有不同功能。我只會做這個,其他我不會,而且其他的師兄師姊可以去發揮別的,讓我做香積,他們有午餐可用,看到大家吃飽飯很歡喜,我也覺得很開心。」

秀華還提到,「先前不敢培訓,因為會需要幾天時間,怕必須回花蓮尋根;或接醫院志工梯次勤務,而顧不到家裡。因為有家人腦部退化萎縮,還需要照顧,無法在外太久,所以只能選擇做半天志工。今年因緣成熟,才決定參加培訓。」

幾年來,當志工的歡喜及成就,延續至今。慢條斯理尋思用詞的江秀華,秀氣謹慎的說自己沒讀書不太會寫字,即使不會拿筆,手持鍋鏟煎匙,依然付出助人,用廚藝與人結好緣。難怪文山二慈濟委員林賴麗琴,稱讚她「為人謙虛,很肯做。」江秀華用心、用智慧分別自己該做的事,選擇所要走的正確道路,精進向前。

◎親身體驗 認知方向與目標

培訓參訪隊伍中的黃淑君,積極聰慧,有行動力。曾經跟家人一樣,也誤會說捐慈濟就要捐一百萬。後來,真的認識了解,才發現真相是「只要『有心』,一百元也可以隨分隨力的助人。」

過去看大愛電視臺的戲劇,都會聽到「榮董」,就誤以為「榮董」等於「委員」,需要捐百萬,所以產生誤會。直到爸爸往生的那段時間,碰到前房東的女兒,剛好也是一位慈濟委員,淑君就直接問她說:「大姊,你真的捐一百萬元?」她說「沒有耶!」她又問:「要怎麼樣才能參加慈濟?」 委員回答她:「你只要去做就可以了,不是外面說的那樣子。」

進來才了解志工們除了自己捐款之外,還花時間去做,拿勸募本去募款募愛心。在這二年的見習培訓中,也碰到有人問:「慈濟很有錢的團體,你為什麼不把錢捐給其他的弱勢團體?」淑君看到的慈濟,是真正有在做事的團體,不但相信上人是做正確的事情,更願意將自己要布施的錢,放到慈濟一起去助人。

淑君說到,之前參加慈濟,沒有讓媽媽知道,前陣子,媽媽來到淑君家中,看到家裡有很多上人、慈濟的書,她坦白告訴媽媽正在培訓中。先生也幫忙說明,淑君現在正在做慈濟的什麼事。媽媽就立刻問:「你捐一百萬喔?」淑君回答:「沒有,我只是每個月,家人每個捐一百塊錢布施,還有花時間參加活動。像發放的時候,我們慈濟每個月28號,都會發放給感恩戶,我們是真的有在幫助那些政府照顧不到的苦難人,我們再贊助他們,協助他們度過難關。」

媽媽問她:「你去幫別人打掃,不會回來幫我打掃嗎?」雖然媽媽沒有說錯,「既然我可以幫別人,當然也可幫自己人,愛別人,也就可以愛自己的家人。」她回應媽媽,「做了福田,做了香積,做了訪視之後,自己更懂得見苦知福;可是幫家人做,家人不會感激或珍惜,還視為應該、當然。」所以只要有勤務,時間又可以排出,黃淑君就會盡量去做,因為得到的體會,是自己的。用聽的、用看的,都不像「用做的」那麼深刻的體會何謂「見苦知福」。很多的體會,都來自於做慈濟當中,所感受來的。說明後,媽媽終於比較了解她做慈濟的心情。

以前對家人都比較沒有耐心的淑君做慈濟之後,除了對外人好,也更理解家人的心。她說:「其實家人有時會抱怨,我就會說好,然後趕快做好,將家中顧好。慢慢的慢慢的,不知道我改變了什麼,不過我先生應該有感受到我的改變,所以就會幫忙洗衣服,載小孩啊。不敢說自己改變多少,但是感受到家人的改變。」看到行願館裡面的圖像,感覺就像《舊法用心知》書內圖像真實的呈現。尤其是看到義診的那張照片,對照先前閱讀的書內容,感覺彷彿自己也曾參與過那一段歷史。黃淑君體會到人生原來也可以用另外一種選擇,那就是助人;助人當作另一個目標,人生會更不一樣。

「我要來當志工,為什麼還要上課?」淑君後來想想,就算是去公司裡面上班,也要教育訓練學會Know How,要清楚知道自己公司在做什麼產品、在賣什麼東西。「進來慈濟上課,不只是見習培訓需要,更因為資訊常常一直在更新,所以要知道精神是什麼。有課程要上,知道慈濟再做些什麼分享給會員,也是這是我們慈濟人自己應該知道的事情。」淑君真切認知到,「原來人生不是只有遊山玩水、享受人生,幫助別人,也可以當作人生的目標。」

一趟人文感恩知性參訪之旅,有著合心和氣組隊用心的課程規劃,有著在地志工風趣、資訊豐富的說明,更有著熱切想了解慈濟的志工學員心得分享,也讓解開誤會後的豁然開朗,更清楚方向與目標。

註1: 「六波羅蜜」佛教用語,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六度」。

圖左 :清水在地慈濟志工鄭國棟,演唱俱佳豐富的導覽說明,最後還用歡樂的歌聲送第五聯區的學員回去。[攝影者:許耀明]
圖右 :第五聯區見習培訓動態課程,難得有機會到上人的出生地清水參訪,原本三部車,因為踴躍報名,增加到六部遊覽車。[攝影者:許耀明]

圖左 :第五聯區見習培訓慈誠委員,共二百四十五人隊伍浩蕩長,到清水靜思堂,進行人文感恩知性的參訪之旅。[攝影者:許耀明]
圖右 :清水有好山好水,地靈人傑,志工蔡啟章在「鰲峰山玉帶橋」上導覽說明,並介紹大家可以遠眺高美濕地及風車林等景觀。[攝影者:林世欽]

圖左 :文山區慈濟志工宋華媛說明,八月合和互協會議共識,安排見習培訓志工到清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及清水靜思堂,進行人文感恩之旅的參訪。[攝影者:林世欽]
圖右 :體驗上人在清水的童年及歷來的行願,規劃課務的文山一志工沙佩君安排「行願館」、「藺草編織體驗」、「清水靜思堂建築巡禮」這三站的分段來讓學員深入了解。[攝影者:林世欽]

圖左 :一趟人文感恩知性參訪之旅,有著合心和氣組隊用心的課程規劃,有著在地志工風趣、資訊豐富的說明,更有著熱切想了解慈濟的學員。[攝影者:林世欽]
圖右 :培委江秀華(二排右二灰衣者),用心在香積及環保、用智慧分別自己該做的事,選擇所要走的正確道路,精進向前。[攝影者:林世欽]
圖左 :培委黃淑君(右一灰衣者)表示,有很多的體會,都來自於「做慈濟」當中,所感受來的。[攝影者:林世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