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教育無所不在 重在啟發良能

教育無所不在 重在啟發良能

E-mail 列印
2018年8月19日的雲嘉南區委員慈誠培訓課程,近二百位培訓學員,早上六點多齊聚臺南靜思堂精進學習,二百八十位工作人員協助各項幕前幕後工作,8月份的課程主軸是「教育」。

◎教育志業多元化 大人小孩同 受益

第一堂課程中,講師向大家介紹慈濟教育志業。教育是百年大計,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或倫理教育,都是塑造人格特質與訓練學識技能的關鍵所在。慈濟四大志業中的教育,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不僅重視專業教育,更重視啟發人的良能。

改變一個人未來的重要關鍵因素是教育,慈濟的教育志業由「教師聯誼會」、「社區親子成長班」、「慈濟青少年成長班」、「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大愛媽媽」及「志玄文教基金會」等六大會務共同組成,涵蓋幼兒、青少年、成年階段,致力於全人教育。

社區親子成長班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橋樑之一,藉由活動開發潛能,透過動態、靜態的課程寓教於樂,帶給孩子不同於學校的人文教育。培訓志工彭維慶和其同修陳繐亞收養了一位孩子,為了給這孩子更完整的教育,從小學開始,他們夫妻便帶著女兒參加親子成長班。

親子成長班的人文教育,逐漸在彭維慶收養的女兒身上產生影響,孩子生活舉止中多了股人文氣息,女兒也邀約同學加入成長班。「參與親子成長班,不僅小孩進步、懂事,大人也成長了,將所學運用在家庭生活裡,家庭氛圍變得更融洽。」彭維慶有感而發地說。

「如果你要吃麻糬呀!就要輕輕地捏,如果你要吃麻糬呀!就要輕輕地拍」大愛媽媽一上臺,即以團康帶動大家捏麻糬,互相按摩肩頸,讓一早就來到臺南靜思堂上課的志工們精神、筋骨活絡了起來。

課程中,大愛媽媽跟大家分享,他們平日如何帶著活潑、有趣的靜思語教案,進到校園說故事,藉此啟發孩子們良善的本能、相互合作、孝順父母及長輩、尊重師長。

因為家裡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培訓志工林曉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發生衝突,直到孩子小學三年級轉到慈濟小學就讀後,她接觸了大愛媽媽,才逐漸學會轉變教育方式。

剛接觸大愛媽媽領域時,林曉婷遲遲不敢走入校園,她覺得,「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怎能去教別人的孩子呢?」

在志工鼓勵下,林曉婷勇敢地走入校園擔任大愛媽媽,以媽媽的心愛別人的小孩,以菩薩的心愛自己的小孩,走入大愛媽媽領域八年多,家庭的親子關係隨之改善了,不再劍拔弩張。

◎募心募款信願行 竹筒歲月增福緣

「竹筒歲月」課程中,慈濟志工溫素蕊跟大家分享,她多年來一直維持二千多戶會員的武功秘笈,「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招募會員即是增福緣的好機會,與人互動勸募時,首要啟發人的善念,讓人量力而為不強求。收善款時要用心,了解會員作息時間,多鼓勵勿強求,眼明嘴甜,更要隨順因緣、把握因緣⋯⋯」

「竹筒歲月」是溫素蕊勸募時百講不倦的故事,她的機車裡隨時都放著愛心撲滿,她分享自己的經驗,「用柔軟的身段告訴對方,愛在你的口袋,若沒拿出來,愛心永遠都在自己口袋內⋯⋯」她曾經花很長的時間跑一趟路,只為了收一筆五十元的善款,因為她知道,別人的善根不能斷,只要是有心人,再遠都要去收。

蔡麗琦畢業後就在大林慈濟醫院工作,因為認同慈濟理念而加入培訓行列,她也遇過不知如何開口說慈濟窘境,直到慈濟風暴過後,她主動寫出一封封信,向周遭友人解釋,分享慈濟所做的事,這使得她的會員在短短兩天內,由十一戶增加至三十七戶,這是蔡麗琦真心誠意、募款募心的最佳回饋。

培訓志工方美雪是一位退休老師,很擔憂臺灣倫理教育的式微,也擔心未來孩子的品格如何與人競爭?聽到志工溫素蕊以竹筒歲月的故事,向民眾募款募心,她覺得很受用。「藉由募款,逢人說慈濟,將良善的力量深植在現今的社會中。而募心,不就是一種社會教育、倫理教育嗎?」

◎用漫畫分享佛法 以法水自度度人

另一堂課程中,被大家暱稱「阿板」的靜思精舍清修士凌宛琪,運用漫畫與對話,將她對佛法的理解,透過繪畫分享給更多人,希望大家藉此親近佛法。例如:心情沮喪時,阿板會以「竹本精神,竹子的謙卑,捉住根本」,也是就是「笨」這個字,來勉勵自己。

阿板說:「沒有目標的路最遠,最近的路是正向的念頭,因為轉個念就到。修行不難,把心照顧好就好,有精進的念,就沒有過不去的苦,擁抱苦而不被刺到的方法,就是縮小自我。當我們能把心放寬,把法入心,那麼證嚴上人就不孤單了。」

慈濟的教育無所不在,自幼兒到社會人士,從學校到家庭生活。教育並非單向溝通,而是雙向溝通,說的人要讓人聽懂,聽的人要懂得回饋,如此一直循環下去,才能啟發人人良能。

圖左 :臺南慈濟高中校長張經昆分享,「慈濟秉持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培育具人性關懷,體現以人為本,尊重生命、肯定人性,視病猶親的慈濟人文精神⋯⋯」[攝影者:李啟華]
圖右 :林曉婷(右二)以大愛媽媽角色踏穩腳步、勇敢地走入校園,並用媽媽的心愛別人的小孩,以菩薩的心愛自己的小孩,親子關係也隨之改善。[攝影者:郭明娟]

圖左 :培訓學員聆聽慈濟志工溫素蕊的分享,低頭勤作筆記,用心學習在社區募心募款的方法。[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曾是慈濟大專青年的林國祥和林曉瑩,於課程中分享慈青的使命及責任,並介紹慈青在校園裡的活動。[攝影者:郭明娟]

圖左 :大愛媽媽一上臺即以團康帶動大家捏麻糬,「如果你要吃麻糬呀!就要輕輕地捏,如果你要吃麻糬呀!就要輕輕地拍。」讓一早來到臺南靜思堂上課的志工們精神、筋骨活絡了起來。[攝影者:郭明娟]
圖右 :被大家暱稱「阿板」的清修士凌宛琪,善用漫畫與對話,將她對佛法的理解,透過繪畫分享給更多人,希望大家能藉此親近佛法。[攝影者:李啟華]
圖左 :心情沮喪時,阿板會以「竹本精神,竹子的謙卑,捉住根本」,也是就是「笨」這個字,來勉勵自己。[攝影者:李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