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譜寫歷史長河 十米卷軸映時空

譜寫歷史長河 十米卷軸映時空

E-mail 列印
這是慈濟歷史性的一刻。「今天靜思弟子及志業體的同仁,將以歷史卷軸開展,來見證、傳承這一條菩薩道路。」慈濟基金會編纂處洪靜原主任以「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綱要」卷軸,呈現在慈濟四大志業同仁面前。

約有十米的 「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綱要」卷軸中,記載著超過半世紀的慈濟大事記,以及證嚴上人因應大時代變動所開示的法髓和期許,讓慈濟人棒棒相傳,法緣不漏接。這是在花蓮靜思堂舉行2018年「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10月14日圓緣後的最後一堂課「行願・願行」。

◎慈善國際化的腳步

「行願・願行」這震撼人心 、感人肺腑的時刻,由洪靜原主任主持,並與陸續上臺的四大志業主管以「法」互動卷軸所記載的內容,司儀黃添明做串場。首先洪靜原說慈濟是由慈善起步,邀請慈濟功德會第一位職工劉文瑛和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一起走到卷軸的開端,來分享見證「慈善國際化」的腳步。

劉文瑛在慈濟工作將邁入第四十四年,自1975年進靜思精舍服務至今不變的一念初心讓洪靜原問:「是以怎樣的心,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堅持這麼久?」劉文瑛答說:「因為是家」。洪靜原回應,因為靜思精舍是慈濟人永遠的家,所以海內外的慈濟人可以幸福「回家」。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自1966年成立,至1991年走上慈善國際化的腳步。接著黃思賢來見證,從慈濟第一個海外分會說起:「1989年美國分會成立之後,1991年因為孟加拉水患及兩伊戰爭的孤兒,上人呼籲每人一天省一個麵包,滙了十五萬美金配合美國所捐助的匯聚,讓美國慈濟志工走出國際賑災的第一步。」

從「長情之路,古往今來」看慈濟歷史。1991年慈濟除了跨出國際賑災第一步,也跨出了兩岸交流的一大步;那時中國的華東、華中大水災......洪靜原又問黃思賢,那時慈濟建立了全球賑災哪五大項原則?「直接、重點、尊重、及時、務實。」黃思賢更說出當年證嚴上人開示的一句法髓:「一粒米中藏日月,半升鍋裏煮山河。」道出慈濟慈善國際化的精神和理念。

◎人文志業的緣起

黃添明說:「有了歷史當然需要見證。在人文深度化邀請了靜淇師姊、陳竹琪師姊。」說到人文志業的緣起,資深志工李靜淇分享在困苦中辦月刊的緣由:「成立克難功德會的第二年,就有《慈濟》月刊,最主要的目的是在徵信,讓奉獻愛心的人,可以知道他捐的善款用在哪裡?慈濟幫助了多少人?」因此《慈濟》月刊也奠定了慈濟「誠正信實」的慈善人文,也是人文志業的開端。

李靜淇直言慈濟廣播史, 於1986 年元旦在民本電臺正式有一個小時的《慈濟世界》節目播出,同年4月8日負責中部的中廣電臺也正式開播。現在的廣播有十四家電臺、十九個頻道,每天十點,有三小時播出《慈濟世界》,特別介紹2005年9月1日成立大愛網路電臺的口號,「只要手指輕輕一點,全球聽見大愛。」

上人在1966、1967年講了很多法髓,思緒清楚的李靜琪再分享上人所講的主題「竹筒歲月的合心精神」、「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一手動時千手動,一眼觀時千眼觀」、「濟貧教富,教富濟貧」李靜淇並分享早年慈濟人為募心募款,朗朗上口的上人開示法髓。

◎大愛臺報真導正

歷史卷軸上出現一位年輕的慈濟人,她就是大愛電視新聞部經理陳竹琪。因1995年12月1日,《慈濟世界》電視節目在力霸友聯U2頻道開播,每天播出一小時,當年二十三歲的她就在此時認識慈濟、加入慈濟。「請問,當時人很少如何去做電視節目?」陳竹琪告訴大家:「當時人少事情多,是做《慈濟世界》節目的最大特色。」

每天採訪不同的慈濟人,也開拓了視野,陳竹琪以「多做多得,少做多失」這一句靜思語鼓勵自己,要承擔得多、做得多,也可以學得多。陳竹琪感受,「做節目雖然身體是疲憊的,但是心靈風光是無限好。」

1995年同時發生板橋瓦斯氣爆、威爾康大火,慈濟人及時起動,報導了慈濟人在災難時,如何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膚慰關懷。陳竹琪還說明這二場災難,有了完整的報導,有新聞又做節目。洪靜原點出:「為時代作見證,就從1995年《慈濟世界》開始。」因傷亡人數很多,人心不安;在法髓方面,上人教導要「生者心安,亡者靈安」。

大愛電視臺於1998年1月1日正式開播,上人給大愛臺的使命是:「為時代做見證,為人類寫歷史,為慈濟留藏經。」人文志業副執行長也是大愛電視總監的葉樹姍表示,上人指示要「報真導正」也要「文史留芳」。

「報真導正」和「文史留芳」這兩句話,讓大愛臺成為媒體的一股清流;也因為「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環保志工護持,「大愛」讓世界亮起來,見證了人文的緣起和深度化。

◎仁愛街的義診所

貧與病如同雙胞胎,醫療的緣起與普遍化,花蓮資深志工鄧淑卿和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走到記載「醫療緣起」卷軸旁娓娓道來,1972年在花蓮市仁愛街成立義診所至2007年醫療普遍化的醫療史。

「當年要成立義診所很困難,幸好有花蓮省立醫院幾位大醫王和白衣大士的用心護持,利用每週二、六的中午二個半小時為貧病的人施醫做義診,直到1986年慈濟醫院啓業才功成身退。」鄧淑卿看著慈濟醫療是從克難中起步,到現在成為醫學中心,這過程中有血有淚!

還有在海內外的義診都會看到他付出的身影,且很早就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再到大林、臺中慈濟醫院,現在是臺中慈院院長的簡守信,他告訴大家:「2007年是慈濟第四十一年,也是醫療普遍化、慈濟四大志業全部完成。」

當年要蓋花蓮慈濟醫院,在籌措經費困難時,上人說「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很多人因為這句話而慷慨解囊,讓一包沙、一塊磚、一條鋼筋,創建了慈濟醫院。

◎做掘井人的精神

1986年花蓮慈院啓業,接著1999年玉里慈院、2000年關山慈院、2000年大林慈院、2005年臺北慈院、2007年臺中慈濟醫院等陸續啓業,讓慈濟的醫療走向普遍化。

「而慈濟義診所的精神如何傳承和見證呢?」洪靜原問在慈濟服務二十幾年的醫療執行長林俊龍。

林俊龍說:「當年上人看到醫療缺乏,要讓醫療志業永續經營,就是要發揮『掘井人』的精神,才可以讓活水源源不絶。而醫療除了從事專業,也要傳遞關懷和愛心。」慈濟醫療志業,是以上人理念「有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要走進去」。因此二十幾年來,慈濟的義診和往診遍布全球三十幾個國家,全球服務超過三百萬人次之多。

◎慈濟教育完全化

隨著卷軸慢慢開卷,來到教育完全化,出現已退休的張芙美、曾漢榮、楊月鳳校長,和現任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四位加起來超過三百歲的校長,也在臺上一起見證慈濟的「教育完全化」。

「張校長,您記得慈濟護專創校開學的結緣品是什麼嗎?」「上人為了孩子有人文,除了專業之外,成立一個到現在全球都無法複製的輔導組織是什麼?」

張芙美校長笑著回答了洪靜原的問題,答案就是《靜思語》和「慈誠懿德會」。慈濟護專於1989年創立,張芙美雖然不是創校校長,但從第一年就不斷被徵詢和關懷學校。

而慈濟護專和醫學院是同時申請設立,何以醫學院晚了五年(1994年)才成立?洪靜原說,因為當時醫學系學生,衛生署有管制名額,上人說如果沒醫學系,醫學院就不成立,後來衛生署跟九個醫學院協調,讓出五十個名額給慈濟醫學院。自醫學院成立就來任教的王本榮校長,也道出上人對醫學院的期許是「醫病、醫人又醫心」。

何謂教育完全化?慈濟中學創校校長曾漢榮說:「就是從幼稚園到博士班一貫的完全化,這也是全臺灣第一個教育完全化的地方。」到目前,國內還沒有第二個學校有這樣完全教育體系。

洪靜原替大家好奇問到:「何以最早的慈濟中小學生,會到慈濟大學上學?」慈濟小學首任楊月鳳校長解釋:「教室地基打了以後,發生921地震,慈濟認養五十所學校。上人說先蓋那五十所學校,因為他們等著要上課。」楊校長深刻體會上人建希望工程學校的大愛和悲心。也因此當年才有慈大、慈濟中、小學,三校一起開學上課的故事。

教育執行長蔡炳坤教也以上人對教育園丁的期許上人說教育要注重倫理道德,要「教之以德,育之以禮」、「以菩薩的智慧教自己的孩子,以媽媽的愛心教別人的孩子。」來勉勵大家。

◎跨國醫療人醫愛

慈濟於1966年從慈善扎根開始, 在1991年慈善國際化、1995年人文深度化、2000年教育完全化、2007年醫療普遍化,一路走來,「時間」見證了上人堅定不移的智慧和大愛,也見證慈濟四大志業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的人間菩薩路。

回首2003年,花蓮慈濟醫院首例的菲律賓連體嬰分割手術,是慈濟醫療邁向國際的新紀元。這年,上人要籌辦臺北慈濟醫院時,對醫療也有一個重要開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花蓮、臺北、大林慈濟醫院的三位林欣榮、趙有誠、賴寧生院長,除了一起見證慈濟跨國醫療的幾個個案,也分享上人針對當時醫療的開示法髓。

◎慈濟宗門人間路

慈善是慈濟的根本,當臺上「靜思法脈」的歷史卷軸長長地從慈善一路開展開來時,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分享上人對慈善的期許:「慈濟永遠走在最前面,做到最後。以及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人傷我痛,人苦我悲。」

洪靜原望著長長的法脈卷軸說,這裏的每一小步,就是慈濟的一大步。2016年「慈濟宗」立宗,上人開啓靜思法脈,開啓前就有「慈濟宗」這三個字,這又跟一個人有關係,他就是黃思賢居士。

黃思賢回想1989年從美國回來加入慈濟,回到美國有人問他「慈濟是什麼宗?」所以他就問上人,問了一、二次後,上人說慈濟不是禪宗,也不是淨土宗,而是「慈濟宗」。黃思賢說:「慈濟宗就是要走入人群行菩薩道,內修誠正信實是法脈,外行慈悲喜捨是宗門。」

2006年,上人在四大志業同仁精進研習營時,揭示「靜思法脈,慈濟宗門」開啓,到2016年「慈濟宗」正式立宗。

◎靜思是大家的家

慈濟宗要傳承,當然要有靜思精舍師父來傳承,這時精舍德慈、德勷師父來為大家見證開示。德勷師父說:「靜思是『家』,有家才有『門』;有靜思法脈才可以開啓慈濟宗門。如果沒有靜思法脈的思想緣起,就沒辦法產生很多慈濟宗門的事相。上人說靜思法脈好像是樹根,慈濟宗門就是樹幹和枝葉。」

「根要很扎實深廣,才有辦法讓枝葉繁茂,1966年創立慈濟的第一天,靜思就在做慈濟的後盾,從過去、現在、未來,靜思永遠做慈濟的後盾。」德勷師父再對在座的志業體同仁說:「所以靜思是大家的家,歡迎大家常常回家!」

德慈師父意簡言賅,談及民國53年(1964年)親近師父時,樣樣都沒有,跟後面地藏廟借住,所以上人說第一代弟子要徹底犧牲;要知足,靠勞力來做,也要有獅子的勇猛精神、駱駝一樣的吃苦耐勞和赤子單純的心。德慈師父以此勉勵大家。

上人行願半世紀,參與法脈宗門研習的志業體同仁,在十八位精舍師父見證法脈宗門開啓,大家一起向上人發「四弘四願」:誠心誓願度眾生,正心誓願斷煩惱,信心誓願學法門,實心誓願成佛道!

圖左 :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右二)說起1991年時,因為孟加拉水患及兩伊戰爭孤兒,證嚴上人呼籲每人一天省一個麵包和美國所捐助的相匯聚,讓美國志工能夠走出國際賑災的第一步。[攝影者:張清和]
圖右 :花蓮資深志工鄧淑卿(右三)和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右四),在記載「醫療緣起」卷軸旁娓娓道來,1972年在花蓮市仁愛街成立義診所,至2007年醫療普遍化的醫療史。[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大愛臺總監葉樹姍(左二)、新聞部經理陳竹琪(右二)、資深志工李靜淇(右一),一起見證慈濟人文的緣起和人文深度化。[攝影者:張清和]
圖右 :三位穿白袍的花蓮、臺北、大林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右)、趙有誠(左)、賴寧生(中)院長,一起見證慈濟跨國醫療的個案,並分享上人針對當時醫療的重要開示法髓。[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前慈濟護專校長張芙美(右一)、前慈濟中學校長曾漢榮(右三)、前慈濟小學校長楊月鳳(左二),和現任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右二),四位加起來超過三百歲的校長,也上臺一起見證慈濟的「教育完全化」。[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左四)和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左五),分別分享上人對慈善和教育的期許及法髓。[攝影者:張清和]

圖左 :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右二)說,上人要醫療志業永續經營,就是要發揮「掘井人」的精神,才可以讓活水源源不絶。[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靜思精舍德慈師父(右)和德勷師父(左)為大家見證法脈宗門的開啓。德慈師父勉勵分享, 早年親近上人時,樣樣都沒有,上人說第一代弟子要徹底犧牲。[攝影者:張清和]
圖左 :參與法脈宗門研習的志業體同仁,一起向上人發「四弘四願」:誠心誓願度眾生,正心誓願斷煩惱,信心誓願學法門,實心誓願成佛道。[攝影者:柏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