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基隆 阿卻的香積廚房

阿卻的香積廚房

E-mail 列印
一大早,走進基隆靜思堂的廚房,除了洗菜的流水聲、有規律的切菜砧板碰撞聲,油鍋絲絲啦啦油炸聲及彼此低聲的私語聲外,聽不到吵雜喧囂聲。十幾位身穿圍裙,頭戴方巾的香積志工,有的負責洗菜、有的切菜,身形削瘦的 阿卻師姊總是穿梭在香積志工間,親身示範或耐心的指導烹煮要點,大家以歡喜心,為今天(3月18日)獨居老人的發放活動,做出溫馨美味的料理。

這是蔡陳卻香積廚房,她說:「法輪轉,食輪要先轉,所以香積很重要,尤其慈濟做菜要有人文,做菜的人要笑,做出來的菜才會好吃。」

◎師徒之間 身形攝心

阿卻師姊從小就接觸佛法,八歲(1954年)時就自行會搭車到道場親近善知識。早年她經營自助餐店,練就一番烹飪的好手藝,尤其手工菜,更堪稱一絕,先生從事建築業,家庭幸福美滿。無奈在1992年先生往生。為母則強的天性,她靠著自助餐店,獨力艱辛地栽培二個孩子先後完成碩士學位,直到二兒子的孩子,因為是早產兒需要照顧,才結束事業,同時也開啟慈濟因緣。

原本只想當一名繳功德款的慈濟會員,惟道場師父對她表示,慈濟真的有在做事,希望她加入志工,於是她開始參加社區志工課。期間因為林秀華師姊的力邀,回到花蓮精舍承擔四天營隊的香積勤務。有一天上人過來關心她們說:「您們基隆來的,您們很棒,今年都手工菜。」 語畢,上人轉身走了一段又回頭說:「便當多三個。」 當下阿卻師姊眼淚流下來,看到上人走路步伐非常輕,好像在雲上走,她直覺上人不是普通人,真的有體會到她們的用心。

看到上人的震撼,阿卻形容當時的心境說:「我的心整個被上人收買了。」抱著一顆堅定的心,她積極參與募款,並參與培訓,終於2006年授證,上人賜予法號心敬。

◎藉事練心 隨方就圓

走入慈濟,無處不是道場,十六年來她在香積精進修行,在精舍師父的祝福及同行的善知識,成就無數的大小營隊活動,從一個事業女強人,轉身成為一個隨方就圓,自度度人的菩薩,她將每一次的逆境,都視為一種跨越障礙的修行,讓自我的菩薩道越走越寬。她曾自問自答:「為何來慈濟那麼乖?」「 因為甘願做歡喜受。」

回顧第一次到新店醫院承擔香積,當時她負責撿菜切菜,有志工對她口氣不好,質疑她切菜的方式,當時她心想「慈濟的菜刀那麼難拿,師姊那麼兇,慈濟要怎麼走下去。」此時對面一位資深師姊,趨前來問候她從哪裡來,並讚嘆說:「您很棒,做事很伶俐。」頓時化解她心中的委屈,讓她體會「稻穗越飽滿就越低頭」,原來學習說好話,讓人歡喜,也是一種修行。

還有一年在基隆市民活動中心舉辦的歲末祝福,因為要準備便當,看到原本要當便當菜的南瓜被拿去煮湯,她心裡非常不高興,雖然嘴巴不說,但不滿的情緒都表現在臉上,一整天繃著臉做料理,結果那一天煮出來的東西,並不好吃,有師姊說:「今天的東西,缺少一樣東西。」阿卻師姊不解地問說:「是什麼東西。」師姊說:「缺一個笑。」

以前因為生活及家庭的壓力,阿卻師姊非常嚴肅,結果志工都不來做香積,曾經也想過,自己為何要做得那麼辛苦,但佛經云「未成佛道,先結好人緣。」原本緊繃的臉部線條,隨著心慢慢放開,變得更柔軟,更有笑容。現在阿卻師姊和香積志工,同師同道同行,傾囊相授私房菜,亦師亦友的情誼,讓每次的活動都有不請之師,除了學手藝,也是學一份慈濟人文,分享愛及關懷。

志工林素貞分享說:「阿卻師姊會先將手工菜做起來,讓大家不會那麼忙碌,而且她手藝好,有耐心,東西好吃,我們就像一家人。」

◎人文內涵 香積修行

原來香積不只要菜做的好吃,阿卻師姊時常帶著香積志工參加各種營隊學習經驗或回到花蓮精舍了解僧團生活,學習慈濟人文,同時也學到好手藝,阿卻師姊說:「精舍廚房都沒聲音。」為了供養上人,她也時常提醒香積志工,香積也有法門,做香積就是修行,要跟精舍同步,志工心裡默念佛號,不要說話,重要的是一定要笑,有歡喜心,有慈濟精神內涵,做出來的東西才會讓人吃得歡喜。

在阿卻的香積廚房,沒有預先菜單,買菜遵守簡約、不浪費的原則,買回來再進行配菜,偶爾要準備一些備料,可以煮麵線等,讓人家吃飽,加上拿手的「手工菜」,總是能讓每個人暖心又暖胃。

今年(2018)舉辦的榮董聯誼會,活動結束後,全體恭送上人,上人對著她說:「很棒,今天的菜很好吃,我吃很飽,吃很慢。」隨後上人繼續問說:「今天做幾個,多少人做。」阿卻師姊回說:「七百多人,總共十四人做。」上人拍拍她的肩膀,讚嘆再說:「這麼棒,給妳祝福!」

已經邁入古稀之年(今年七十三歲)的阿卻師姊,因為年事已高,曾經有動過傳承的念頭,但看到上人已經八十幾歲,仍拖著贏弱的身體,廣度眾生苦難,她也不敢鬆懈地發願說:「弟子甘願做,做到最後一口氣,上人做,我也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