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渴望回家 如願以償

渴望回家 如願以償

E-mail 列印
2018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印尼巴淡島有五位培訓慈誠、七位培訓委員來臺灣接受上人授證。印尼巴淡島靜思堂在2018年8月開始啟用,當地慈濟志工歡心感恩,有道場接引更多人間菩薩。進來慈濟,家 庭更圓滿,心情更開闊,更懂得利用時間利益他人成長慧命。巴淡島雖然慈濟人不多,卻如一臺自動自發的車,能夠合心協力往前走,剛承擔印尼巴淡島和氣長的陳亞明如此描述。

陳亞明1996年就認識慈濟,但因誤把慈濟當成與政治有關的佛教團體,所以不想加入。2008年陳亞明應朋友邀約,參加實業家靜思生活營來到花蓮靜思精舍,改變了他對慈濟的印象,精舍師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讓他很感動,決定投入慈濟,2009參加義診與培訓,投入慈濟志工行列。

2015年巴淡島靜思堂動土,陳亞明承擔副互愛長,2018年1月勇於承擔和氣長,今年回來受證。原本不敢承擔如此重責大任,因有三位委員和氣組長對他說:慈濟事大家一起承擔、分工合作合和互協,讓他安心的一起守護慈濟大家庭。

陳亞明已六十多歲,受證後更要做好慈濟,希望能菩薩大招生讓更多人了解慈濟,更貼近上人的心。

◎渴望回家 如願以償

另一位巴淡島的呂碧燕,2009年就已培訓,因為先生的公司面臨沉重的經濟壓力,她遲遲不敢受證,她常在薰法香時問上人:我能成為你的弟子嗎?我還有時間嗎?世事無常我已四十多歲了。今年先生圓了她的十年的願望,終於可以回心靈故鄉讓上人授證,不禁淚流不止,她說:這眼淚是感恩、是歡喜。

呂碧燕1970年出生在印尼的巴淡島,父親捕魚維生,母親做工賺錢,她從小就要幫忙做家事還要照顧弟妹,因此錯過讀書年齡沒有上學,只有自修華語。17歲時認識佛教團體,因此開始茹素。父母鼓勵學習一技之長,呂碧燕到新加坡學習美容美髮課程,回國後在巴淡島開美容院,認識了丈夫陳俊成。

一念助人的善念牽起慈濟因緣,2000年巴淡島慈濟義診時,陳俊成幫忙採買菜蔬,後來呂碧燕也參與。直到2007年,她在巴淡島慈濟會所對面開素食館,慈濟人常常光顧,因此成為會員。愛煮素食的她樂於付出,只要有需求她都願意幫忙煮素食與人分享,也加入訪視團隊。

2012年呂碧燕來臺灣參加「慈濟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營」。回國後,先生的公司面臨沉重的經濟壓力,積欠許多債務,只好抵押房子車子貸款,連孩子的學費還會遲繳,這些事讓她苦惱。因為投入慈濟做訪視,看到連新衣服都沒有的苦難人,她的心有了改變,每次遇到困難,都會想這是人生過程。

呂碧燕淚眼不止地說:如果沒有參與訪視,讓我看到這麼多比我還要困苦的人;如果沒有上人的法,我可能撐不過去,我的家庭也沒有這麼圓滿。她常常告訴孩子:爸爸生意不好,你們不用擔心學費問題,只要好好讀書,世上還有人比我們更苦的人;我們還有房子可以住,爸爸很健康可以賺錢,你們不用擔心。

心靈富足才是最富有,因先生大力支持,讓呂碧燕可以專心做慈濟,先生打拼還債一點怨言都沒有。雖然生活不富裕,因為走進慈濟有上人的法,她深信沒有過不去的苦,歡喜接受一切,更懂得珍惜家人。

呂碧燕2015年承擔香積幹事,讓她更有機會發揮承擔,並且邀約好幾位朋友一起加入。她感到更安慰的是:大女兒是慈青幹部,自己打工賺錢準備年底來臺灣,參加全球慈青日;二女兒、三女兒參加慈少,全家做慈濟、說慈濟,她希望每個人都有一個慈濟家庭,這樣社會才會祥和。

圖左 :呂碧燕說,如果沒有上人的法、沒有訪視,讓我看到這麼多比我還要困苦的人,我可能撐不過去,我的家庭也沒這麼圓滿。[攝影者:戴龍泉]
圖右 :陳亞明說:慈濟事大家一起承擔,分工合作、合和互協,讓我安心一起守護慈濟大家庭。[攝影者:孫保源]
圖左 :呂碧燕(左)分享研習會上的筆記,汲取法水收穫滿滿。[攝影者:陳坤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