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圓緣並非結束 是做菩薩的開始

圓緣並非結束 是做菩薩的開始

E-mail 列印
秋天氣候涼爽,舒適宜人,新泰聯絡處布置幽雅,社區志工研習的學員一百一十六人,工作人員一百二十八人,歡喜參加社區志工圓緣活動。

「八次的課程我們學到什麼呢?隔壁的菩薩是不是變得更『古椎』呢?」 主持人 林瑞娟詢問。她鼓勵學員,我們都在學習做菩薩,善的留在心中,惡的都去除。從善去惡,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憶,希望我們修行之後,可以有美滿的人生,圓一個圓--人圓、事圓、理圓。

◎天下有多大 皆是道場

「我這一群善良又有智慧的弟子,個個是發亮的黑珍珠,和我的心是這樣地貼近呀!」藉由影片中,看到上人對非洲莫三比克的菩薩非常讚歎。首都馬布多的「慈濟的家」,是2014年由臺商陳春發捐地給莫三比克的慈濟人使用;志工們種菜幫助窮困人或孤兒有得溫飽,還用蘆葦曬乾、愛心米袋抽取的PE線,編織蘆葦製成草蓆義賣,為印尼地震盡一分心力。

上人敦示:「在非洲這一片荒蕪土地上,不僅看見本地志工的純善,也看見他們展現出最真誠的人心之美。」莫三比克志工用臺語虔誠地唱著:「慈濟人跟師父走,慈濟人跟師父走……」上人稱讚心寬念純的非洲菩薩,在簡單的場所席地而坐,專注聞法,輕安自在;天地之間,就是他們無限大的道場。

◎稻場即道場 愛在緬甸

見證慈悲領眾力量的慈濟志工詹龍禎,於大型活動和國際賑災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今天特地分享他到緬甸賑災和耕耘慈善的所見所聞。慈濟在緬甸的緣起是2008年納吉斯風災,本為「世界米倉」的緬甸農作物損失慘重,那時媒體的焦點大多在汶川大地震,上人不忍、語帶哽咽地說:「請不要忘了受災嚴重的緬甸……」很多地方淹了三、四次,復耕時期早已過了,農民無語問蒼天。

九月底慈濟志工分三大隊走入災區去戡災,穿著藍天白雲踏在泥濘的田埂,感受農民的苦,即使路再難走,一步也不敢停歇,因為想要聆聽災民的需要。從仰光坐巴士,坐摩托車二十五分,再走路,日正當中,在三十幾度的高溫下,讓二十幾分的路程更顯得遙遠。

慈濟人發放稻種給緬甸農民,烏丁屯領了稻種,堅持不灑農藥,每天對著田地說「靜思語」,不可思議的是他的稻穀比別人豐收,被稱為「福種」,生活因而得到大大的改善。他每天煮飯前就抓一把米存下來,幫助比他更窮的人,也邀約村民一起響應,「米撲滿」的善漣漪逐漸擴散。

窮人也能幫助別人嗎?緬甸的農民幾乎都有借貸,好像永遠還不完。「只要手肯動,就有飯吃。」農民樂天知命,從來沒人幫過他們,也沒想過有人會來幫他們。竹葉為瓦,樹枝為牆,泥地為基,只要有一口氣在,肯工作,他們相信老天爺會給他們一口飯吃。沒想到慈濟人像菩薩一樣的關心他們,給予援助,發放稻種,和發芽率百分之九十五的綠豆,終於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緬甸志工烏善丁,因為聽到烏丁屯「米撲滿」的故事,開始向他看齊,也邀約村民一起響應,現在已有九百八十一戶一起加入愛的行動。雖然他們生活窮困,仍日存一把米幫助六十多家的感恩戶。今年浴佛時,把愛心米匯集成一座小山,烏善丁深刻感受上人所說:「滴水成河,粒米成籮」,即使是一粒米也很珍貴。

2010年慈濟志工到緬甸仰光發放稻種時,烏緬誒聽到「竹筒歲月」因緣。就仿效當年慈濟三十位家庭主婦,拿到竹筒那天起,日存五十緬幣。不管生活如何困難,都堅持不動用竹筒內的存款;天氣潮溼,還用熨斗把鈔票燙平,對這些善款十分尊重。

烏丁屯、烏善丁和烏緬誒單純的心,以誠以正回饋慈濟人的關懷,陸續培訓、授證。臺灣慈濟「竹筒歲月」和緬甸「米撲滿」,善的種子不斷發芽茁壯,用實際行動帶動幫助更窮困的鄉親。

◎募善心善念 廣緣好緣

「哎唷,每次要來社區志工前,我就很掙扎,不能和家人一起出去玩,也不能和朋友喝下午茶。」
「表面上,我們要花時間來上課,但是我們得到更多啊!脾氣變好,和家人的關係更親密,遇到困難的事,更有方法解決。」萬華區呂美智戲劇團隊生動地演出,還教導「募款」的妙招:一天存五元、一百元,捐款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和人好緣;投入竹筒前,雙手合十,為別人祝福,也為自己祝福。只要「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募款是要給別人一個行善的機會,是做好事。轉個心念,培訓、募款其實不是那麼難。

已在臺北孔廟當了二十年的文化志工的潘武義,和同修一起參加社區志工研習。他分享:「做志工真正受益的是自己,不管有錢沒錢,我們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把握機會做志工;做慈濟志工,也是在做好事、淨化人心。」充實的研習課程,讓他感動滿滿,明年即將培訓。

學員林妍君歡喜分享:「每次來上課,表面上失去了和家人相聚時間,其實獲得更多。」因為時間分配得當,反而和家人關係更好。一系列精彩課程,她最大的體悟是要把小愛化為大愛,小小善行可累積成大善;一人力量薄弱,集合眾人行善力量就更大。

「參加了社區志工課後,我抹上了厚厚的『慈濟面霜』,比以前更有笑容了。」將近七十歲的連書麥總覺得自己的命運坎坷,諸事不順。參加社區志工後,聆聽上人的開示和慈濟志工們生命的故事,尤其是聽了劉銘老師的分享,參加「圓夢心舞臺」的錄影,「他的痛苦我可以體會出來,而想到自己長年關節的病痛就不算什麼了。」連書麥在眾人前面大聲地喊出:「加油 加油 加油!」

「習氣改變,才可以改變自己,改變命運。」慈濟志工高秀敏期勉大家加入菩薩行列,開啟視野,今天圓緣不是句點,也不是結業,是另一個生命的起點。要牢記上人的叮嚀:「要求平安,就要時時無雜念,去造福。」

今年共有八次的社區志工課程,每一次的課程都經過精心策畫,讓學員對慈濟志業及人文精神、學佛儀軌都能進一步認識,而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更溫暖了學員們的心,同時啟發人人的一念悲心。圓緣不是結束,是另一個起點,做菩薩的開始。

圖左 :主持人林瑞娟叮嚀,我們都在學習做菩薩,要把善的留在心中,惡的都去除。從善去惡,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憶。[攝影者:趙子雄]
圖右 :學員們認真的學習手語,動作十分到位。[攝影者:趙子雄]

圖左 :萬華區 」呂美智戲劇團隊」生動的演出話劇,傳授學員「募款」的妙招:一天存五元,一百元,捐款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和人結好緣。[攝影者:趙子雄]
圖右 :萬華區」呂美智戲劇團隊」演出生動活潑,對話詼諧有趣的話劇,並演繹〈為你我加油〉手語。[攝影者:張蜀芬]

圖左 :慈濟志工上臺表演〈給你我按個讚〉,弦律輕快,動作活潑,學員們也跟著舞動起來。[攝影者:趙子雄]
圖右 :學員潘武義和同修一起參加社區志工研習,他分享:「做志工真正受益的是自己,我們要把握機會多做志工。」感動滿滿的他,明年即將培訓。[攝影者:張蜀芬]

圖左 :學員林妍君分享:「每次來上課,雖然失去和家人相聚時間,其實獲得更多。」因為時間分配得當,和家人關係反而更好;也體悟要把小愛化為大愛,小小善行可累積成大善。[攝影者:張蜀芬]
圖右 :將近七十歲的連書麥總覺得命運坎坷,諸事不順。參加社區志工課,聽了劉銘老師的分享,及參加「圓夢心舞臺」的錄影,體會劉老師的病苦,反觀自己長年關節的病痛就不算什麼了。[攝影者:張蜀芬]
圖左 :活動尾聲,所有工作人員圍繞在學員們的四周,熱情地唱著〈為你我加油〉,雖然2018年志工研習課程結束,卻是另一個新生命的開始。[攝影者:趙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