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喀嚓聲 背後深沉的意義

喀嚓聲 背後深沉的意義

E-mail 列印
「他們的故事」—蕭耀華攝影展,2018年12月4日於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開展,開幕式中攝影師蕭耀華滔滔不絕,述說著每張作品背後深沉的意義,停頓時,讓聆聽者感覺有哽咽的情緒,但他卻說自己其實很鐵石心腸的 ……沒有按不下的快門,只有被要求不可以按快門的時候,他表示盡人事用照片作記錄。

合辦單位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總監葉樹姍讚歎蕭耀華得獎記錄洋洋灑灑,透過鏡頭用「眼」看世界,用「心」和被拍攝著作內心的交流。

◎他們的故事

蕭耀華表示拍平面或是影像紀錄都一樣,時間短是很難第一時間踏進去,其實每張作品的背後有很多人在幫忙,是一群付出無所求的慈濟志工,常駐當地的,或自費自假去的,長期做了很多的功夫所累積來的信任感。在座談會中他指著2016年拍的照片人物,在成千上萬敘利亞難民窩居的約旦難民營中,約旦陳秋華師兄踽踽而行在其中。

「憂愁的母親」2013年拍的,保守的伊斯蘭教派婦人從敘利亞逃難到約旦,懷抱中的小朋友正等候開刀。這張能近距離拍攝,蕭耀華說是因為自己和慈濟志工穿著同一團體的衣服,被拍者才會放心、放鬆而沒有排斥。

「跨界苦旅」2016年拍的,敘利亞和約旦之間的邊界,隆起的沙堆長河即是楚河漢界,白天在敘利亞邊界的難民可以跨過沙丘河到約旦領域邊界,領取國際NGO團體援助的物質,夜晚可是無人敢越雷池一步的。住在無戰事國度的百姓,可能很難想像那是怎麼樣日復一日的生活狀態。

透過鏡頭也讓蕭耀華意識到,人世間有很多事物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在斯里蘭卡的一家收容殘障者的機構,2014年他來記錄慈濟人長期為院友的服務活動;以輪椅代步的院友,很想要用站姿美美的入鏡,透過服務員協助,她扶著床緣、臉上綻放出暖陽般的笑容對著鏡頭,即成為這張讓攝影者動容的作品「落難天使」。在數位照相發達的現代,在世界上的某些角落,還有人不曾照過相或是很少照相!

◎讀照片 見苦知福

前教育部蔣偉寧部長跟著人群一起聽取蕭耀華講「他們的故事」,表示將帶學生來看這展覽,天災人禍一直存在的,透過攝影師的鏡頭來看世界,見苦來省思、來惜福。雖然每張作品的故事可以從展場中擺設的書籍《人世間》、《人啊》、《不童凡想》、《經典攝影˙故事》中發掘,但現任中央大學的蔣偉寧教授,建議每張照片下方多個故事說明,學生來觀展時即使沒有攝影師當場說故事,也能由說明卡來深入照片中的人文故事。

特別蒞臨開幕式的聯新尼泊爾展望醫療中心許詩典院長,亦表示照片會說故事,重點是看到背後故事,值得我們去發掘、去關注落後地區族群。

學校今天剛好有路跑活動,繞了兩圈校區後,有同學陸續進來參觀,大一的簡妤瑄看著敘利亞難民小孩舉著牌「We are humans, We need go],他們由敘利亞逃難至土耳其,輾轉經馬其頓來到塞爾維亞,為求能跨境至德國定居,為了求一個平安安穩長大的環境,可是就差最後一道關卡!她為他們感覺不公平,不能像自己現在一樣不用擔心戰亂、擔心饑餓!而另一張緬甸農村小學生上課前合十祈禱,簡妤瑄想到的是,當環境惡劣時,能做的就是信仰,雖無法得到實質的物資,但祂可以強壯人的內心。

一起來的另一位同學賴玟霖,覺得這張「寄寓在約旦的敘利亞女童」構圖很乾淨,能夠抓住節奏,敘利亞小女生轉身的神情,看見她眼神中純潔的感覺,和她背後的故事卻形成強烈的對比,頗有感觸。

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陳文逸主任表示,藝文中心的平台滿開放的,這次得前教育部蔣偉寧部長推薦而順利開展;他表示這也是教育的平台,「他們的故事—蕭耀華攝影展」,作品中另外一個面相「困苦」,讓大家看到慈濟的大愛,能夠持續地在全球各地奔走服務,這種努力讓人尊敬。攝影展展期由12月4日至12月22日,周二至周六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歡迎大家光臨。

圖左 :「他們的故事」—蕭耀華攝影展,2018年12月4日於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開展,得學生及諸多藝文愛好者來參觀。[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攝影展開幕儀式,貴賓雲集,右起為道侶叢書邱淑絹、慈濟期刊部王慧萍、藝文中心主任陳文逸、聯新尼泊爾展望醫療中心許詩典院長、人文志業葉樹姍、志工駱純美、攝影師蕭耀華、前教育部長蔣偉寧教授、毛博士、志工文素珍。[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同學賴玟霖則對這張「寄寓在約旦的敘利亞女童」照片很有感觸,看到小女生眼神中純潔的感覺,和他背後的故事形成強烈的對比。[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同學簡妤瑄看著敘利亞難民小孩舉著牌「We are humans, We need go],他們由敘利亞逃難至土耳其,輾轉經馬其頓來到塞爾維亞,為求能跨境至德國定居,為了求一個平安安穩長大的環境,可是就差最後一道關卡!她為他們感覺不公平。[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蕭耀華導讀這張2016年拍的「跨界苦旅」,敘利亞和約旦之間的邊界,隆起的沙堆長河即是楚河漢界,白天在敘利亞邊界的難民可以跨過沙河至約旦領取國際NGO團體援助的物質,夜晚可是無人敢越雷池一步的。[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2013年所拍「憂愁的母親」,保守的伊斯蘭教派婦人從敘利亞逃難到約旦,懷抱中的小朋友正等候開刀。蕭耀華說這張能近距離拍攝,是因為自己和慈濟志工穿著同一團體的衣服,被拍者才會放心、放鬆而沒有排斥。[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透過鏡頭蕭耀華意識到,人世間有很多事物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在斯里蘭卡的一家收容殘障者的機構,以輪椅代步的院友,很想要用站姿美美的入鏡,透過協助她扶著床緣、臉上綻放出暖陽般的笑容對著鏡頭。[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同學張育晴、張佩諭、周如意(左起)於講座中提問獲蕭耀華鼓勵,贈送簽書《經典攝影˙故事》乙冊。[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在座談會中蕭耀華指著2016拍的照片人物,在成千上萬敘利亞難民窩居的約旦難民營中,約旦陳秋華師兄踽踽而行在其中,陳述每張作品的背後有多人在幫忙,是一群慈濟志工,常駐當地的或自費、自假去的,長期做了很多的功夫,無所求付出累積來的信任感。[攝影者:羅景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