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堅強面對無常 為孩子保有完整的家

堅強面對無常 為孩子保有完整的家

E-mail 列印
「老──婆,謝──謝!」楊先生左手拄著手杖,兩眼直視太太,吃力地從口中擠出兩句話來。

楊家大概五坪大的客廳,除了一套沙發和簡單的電視櫃以外,最突出的,應該是放在沙發背後和樓梯牆間的那張單人床。

儘 管床上鋪了薄被,依然可以看出塌陷的樣子,楊太太說:「自從我先生中風後,我們就一直睡在這裡,樓上的房間,早就忘了長成什麼樣子!」

◎ 不妥協的韌性 讓生命出現奇蹟

2015年1月31日,從事送報紙工作的楊先生突然中風,整整半年不省人事,公公、婆婆和三個女兒都勸她:「不要救了,讓他離開吧。」只有她堅持要救先生,「我自己有可能隨時會走,不能讓這三個孩子成了沒有父母親的孤兒!」六個月後,先生奇蹟似醒來,也喚起了楊太太心中的希望。

前後在各醫院間住院八個月以後,楊太太把他接回家,開始自己照顧,幫他做復健,但是對也是病魔纏身的自己來說,又是怎樣的人生考驗!

2004年,年僅36歲的楊太太罹患乳癌,發現時已是末期,癌細胞擴散到肺部、肝臟和淋巴、骨骼,當時,醫生宣判她僅有半年的壽命。「半年!」這是多大的打擊,三女兒楊雯嵐才讀國小一年級。

對生命不願輕易妥協的她,配合醫生療程,切除一側乳房,並接受化療、放射線治療,輪番做了四年,那是她最辛苦的一段時間。強烈的化學藥物治療,一打完就讓她陷入昏迷,醫生幫她急救再住院,稍稍恢復後返家,也未享有特別待遇,家務事、帶小孩,樣樣不能少,年紀輕輕又罹癌,在當時的社會總會引來旁人臆測,「她難道是做了什麼壞事,不然怎麼會得這樣的病?」

為了三個孩子,她沒有軟弱的權利,一次又一次到醫院接受治療,一次次的昏厥又被醫生救回,療程終於結束,但是,一大包一大包的口服藥物,抗癌的標靶、止痛藥等等將陪她度過後半生。

「我已經有心理準備,塔位也準備好了。」她掀起上衣,露出貼著嗎啡貼片的肚皮說,「貼了還是痛,不貼,更痛!」話鋒一轉:「可是,不跟人家說,誰知道我生病?所以沒有什麼遺憾。」她說,儘管身體疼痛,但只要能張開眼睛,就會很高興,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來過,多活一天就是賺一天。

◎ 豁達身教 女兒跨越幽谷

她不只要照顧先生,同時接下先生送報紙的工作,每天凌晨一、兩點摸黑開車出門,將報紙送到各賣場、便利商店後返家天已經亮了,她卻筋疲力盡,吞下三顆安眠藥,躺在先生旁補眠。等到先生醒來,張羅他的早餐後,就是幫先生復健、練習走路的時間。

說也奇怪,三個女兒在爸爸中風後,一夕間長大。就讀高二的楊雯嵐和兩個還在唸大學的姊姊,知道媽媽為了照顧爸爸,無法繼續當時早餐店的生意,隨即主動去找工作,半工半讀,貼補自己的生活開銷,也多少貼補一點家用,楊太太說:「這是我覺得最欣慰的,我的三位孩子們突然間懂事了!」

楊雯嵐的班導師得知楊家發生劇變,立即聯絡慈濟基金會介入,經過志工評估後給予楊家三姊妹學費資助,並經常到楊家關懷與陪伴。

楊先生雖然清醒,但行動不方便,語言也有障礙,除了政府身障津貼,慈濟原也預計按月給予濟助金補助,但是,被楊太太婉拒了。她謙讓地說:「我希望妳們經常來家裡陪我聊聊天,讓我抒發心情就好。」

對於媽媽的這項決定,楊雯嵐不太能接受,問媽媽:「為什麼妳不要領濟助金?我們家又不是很有錢。」「同學想要什麼牌子的手機都可以,為什麼我都不行?」

楊太太語重心長地告訴女兒:「我是希望志工來關懷,而不是拿錢來。人來了,我們精神上就有寄託。」她認為拿了濟助金,隨意花用會不懂疼惜,反之,若是自己付出勞力賺來的錢,就會珍惜,花用也沒有負擔。

她分析給女兒聽:「更何況妳們打工有收入,媽媽送報紙也能賺錢,生活上還過得去,比我們辛苦的家庭還很多,要享受就要自己想辦法賺錢。」

楊雯嵐還是無法完全體會媽媽的用心,看到朋友們在寒暑假、過年時,紛紛在社群軟體上PO出跟家人快樂出遊的照片,爸爸住院期間,她必須和媽媽、姊姊輪流到醫院陪伴,對於家庭的坎坷,她屢抱不平與憤恨:「為什麼我不能跟他們一樣?」「為什麼我會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為什麼是我遇到這種事情?白天上課,晚上要打工賺生活費,半夜還要幫媽媽送報紙,別人在睡覺我卻要工作!」

2015年,兩個就讀大學的姊姊,都有機會領取慈濟的新芽獎學金。這一天,在臺中靜思堂頒獎的時候,一部關懷戶的影片,讓楊雯嵐深深體會到:「其實還有很多人比我更不幸!」有些小孩的爸爸、媽媽已經不在人世,是由阿公、阿嬤扶養,她說:「我很幸運,還有爸爸、媽媽在身邊,又有慈濟志工給我們關懷協助。」

之前父母親在開早餐店,零錢優渥,她要買什麼都不必考慮,現在她將打工的錢,給自己留一些,其他的給媽媽。「我終於了解,我為這個家付出是應該的,因為許多人也是在為我們家付出。」

媽媽的話,楊雯嵐聽進去了,再加上看過影片的體會,上午學校沒課或是假日,她會貼心陪伴媽媽早起送報再去上學或返家休息。加上慈濟人時常到家中關懷、鼓勵,以及爸爸的狀況愈來愈進步,她的心裡逐漸平衡,不再埋怨。

◎坦然面對身後 母女都安心

現在,兩個大女兒都已大學畢業,楊雯嵐的學業也非常順利,不需要楊太太過於操心,但是,在她心中,依然有深深的隱憂。

長期服藥已經十四年,肝臟腫瘤縮小停藥,但是其他的腫瘤仍在蠢蠢欲動,威脅她的健康。去年(2017年)3月,身體右側的淋巴腫大,住院十多天治療後才出院,主治醫生對她說:「所有的醫師都給妳最高劑量的消炎藥,妳真勇敢,連吭一聲都沒有。」

現在身體的病痛必須靠嗎啡貼片才能減緩,但是她依然認真過生活。她說:「我知道自己隨時會離開,所以,必須把先生訓練到可以生活自理,才放心交給三個女兒照顧。」在女兒面前,她從不避諱談論死亡,一方面是希望孩子有「媽媽有一天會死」的心理準備,一方面也可以給她們一點建議,將來可以如何照顧行動不便的爸爸。

三個女兒已協議好,一旦媽媽真的不能再照顧爸爸,她們會把爸爸送去安養院,交給專業的人照顧,她們除了付費之外,也會常常去陪伴他。「妳們也可以把這間房子賣了,搬回潭子老家跟爺爺奶奶住。」楊太太不只一次這樣告訴三個女兒。

◎好命小姐 遇到艱苦人生

想起公公、婆婆,就會讓楊太太想起過往,忍不住又是一陣心酸。

楊太太的父親是一位魚貨中盤商,自小家境富裕,身為長女的她,從未吃過苦。嫁給送報紙的先生後住到潭子婆家,先生將工作交給她,自己卻整日游手好閒,無所事事。隨著兩個女兒相繼出生,先生也未工作,甚至連孩子也不幫忙帶,她外出送報紙,只好把年幼的兩個女兒放在車上,她常跟別人提起,「我的兩個女兒是在報紙堆中長大的。」

潭子鄉間民風未開,公婆對她連續生了兩個女兒頗有微詞,先生也不體諒她,不僅經常言語粗暴辱罵,甚至動手打她,忍無可忍之下,她帶著兩個女兒回到娘家,準備跟先生離婚。

回娘家三個月後,某一天,媽媽突然對她說:「妳的弟弟妹妹都還未結婚,妳是一個嫁出去的女兒又搬回家裡住,誰敢來提親?」

這時,公公、婆婆在鄰居的勸說下,正好來接她們母女回家,楊太太搬回家了,然而生活並未隨著離家又返家而有所改善,此時,她發現自己又懷了第三胎,生下來又是個女兒,婆家當然無法接受,先生對她的態度也是無以復加。三個女兒要照顧,又要操勞家務,她租了一間店面開起早餐店,送報紙的工作還給了先生。

有時候生意忙不過來,先生會來幫忙,對她來說,生意上是多了一位幫手,可是也是一顆不定時炸彈,不知何時會引爆。有一次,來吃早餐的人多,眼看著就要忙不過來,她輕聲對先生說:「那邊的客人在等,你可以快一點嗎?」

輕輕一句話,聽在先生耳裡卻格外刺耳,他順勢拿起鍋碗用力一摔,當著客人的面又是一頓拳打腳踢。想到孩子還那麼小,假若也跟著生氣,家裡氣氛變差,全家都不好過,她只好隱忍下來,安慰自己,「沒關係,看開一點,忍一忍、笑一笑就過了。」

◎努力幫忙復健 做父女間的橋梁

爸爸打媽媽,女兒也看見了,心裡自然對爸爸起了反感之心,除了楊雯嵐跟爸爸比較有話說之外,兩個大女兒與爸爸並不算親,這也是楊太太現今最擔心的事情。

「我隨時都可能會離開,以後是爸爸和你們在過生活,一家人必須互相關心。」因此,她會刻意營造機會,拉緊父女之間的感情。早上看到女兒出門,她通常會彎下身來,在先生耳邊說:「爸爸,要跟女兒說什麼?」「再見。」楊先生在太太的引導之下,張開嘴巴慢慢地說。「對!還要說什麼?」「小──小──小心,慢──走。」

儘管楊先生有時無法清楚辨認三個女兒,時常會叫錯名字,但是,她還是叮嚀女兒,出門之際,只要爸爸醒著,一定要跟爸爸打招呼,也讓爸爸練習說「再見」;回到家裡更要問候:「爸爸,我回來了。」不能彷若陌生人般,視若無睹直接上樓。

楊太太始終相信,中風的人只要好好復健,還是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所以她克服病苦,用盡方法每天訓練先生自己打開瓶蓋倒水喝,用可使力的左手拿湯匙吃飯、扶著牆壁如廁等等。即使進步相當緩慢,還要不斷收拾善後,她仍不厭其煩地讓他做,而不是剝奪他練習的機會。她說:「先生剛中風時,為了訓練他自己上廁所,幾乎每天要洗床單,我也不曾抱怨。」

◎志工定期關懷 紓解內心壓力

截至今年(2018年),楊太太罹癌已邁入第十四年,醫生對於她可以過得跟正常人般的生活,十分訝異,更欽佩她過人的堅強毅力,志工的陪伴,更是她多舛生命的一帖良方。

由於楊先生不愛出門,楊太太平常很少跟外人閒聊,她很高興志工們能經常來家裡走動、關懷,「我很希望有人陪我聊聊天,聽我說話、聽我抱怨。」慈濟人到訪時,楊先生比較願意走動,與志工對話也能刺激他動腦。近半年來,他已學會不用太太提醒,就能主動與來訪的志工打招呼。

志工不僅定期到家中關懷,每逢節日也會送應景物資到家中;天氣轉變時,更頻頻打電話噓寒問暖,「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地方?」這些舉動都讓楊太太感到非常窩心。她說,「在社會暗角仍有許多苦難人未被看見,非常感恩證嚴上人,讓大家知道社會上真的有許多很辛苦的人需要被關懷、被尊重、被愛。」她也感恩上人用心教導弟子,照顧真正需要被關懷的人。

楊太太更時常叮嚀女兒,「每個人的經歷和想法都不盡相同,結果也不一樣,人生的路要自己決定。」以後想過什麼樣的生活,要由自己決定,自己努力。「未來的路很長,媽媽不可能跟著妳們一輩子。」

她更感恩慈濟人耐心地長期陪伴與關心他們一家人,讓她有抒發沉悶心情和壓力的管道,不覺得孤單。「感恩慈濟志工鼓勵我們要發善心,多走出去,盡量手心向下多布施。」雖然生活並不寬裕,楊太太一家人依然每月繳交功德款,作為助人之用。

愛與慈悲的力量無遠弗屆,更是穩定社會的原動力,慈濟人以誠以情關懷弱勢家庭,長期以無私的愛關懷、陪伴艱苦的家庭,希望他們都能發揮良能,積極翻轉人生,進而利益社會。

圖左 :楊家三女楊雯嵐(右一)去參加新芽獎學金領獎,也將平日積蓄的竹筒拿去投入功德海,發揮助人的力量。[攝影者:何姿嬅]
圖右 :2018年10月,楊雯嵐(左二)在志工和爸爸(前)、媽媽(右二)陪同下,領取慈濟新芽獎學金。[攝影者:何姿嬅]

圖左 :楊先生(前中)和楊太太(著黑衣者)曾在2018年8月18日,慈濟辦理「七月吉祥孝親祈福會」當天,前往臺中靜思堂接受眾人的祝福。[攝影者:周士龍]
圖右 :每天早上天未亮,楊太太就必須起身外出送報紙,賺取家用。[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慈濟志工定期到楊先生家中鼓勵他,並陪伴與關懷楊太太,陪她說說話,這也成了穩定她心情的一股力量。[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楊太太依據地址送報,總要送完報紙才能返家休息。[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送完報紙返家,楊太太還必須陪著中風的先生復健,讓他練習走路。[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北屯一區慈濟志工將楊太太的故事編成戲劇搬上舞臺,讓更多人知道她即使面臨生命嚴苛考驗,依然樂觀面對,勇敢生活的毅力與勇氣。[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2018年社區歲末祝福,楊先生(右)和楊太太(左)共同出席,現身說法,他們對生命展現無比的戰鬥力,獲得現場人員的熱烈回響。[攝影者:施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