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初心不忘 福田萬方

初心不忘 福田萬方

E-mail 列印
「師兄、師姊早!」在遠處只見一抹略顯清瘦,但聲音卻很宏量的身影,帶著輕快腳步走來,他是社區歲末祝福人品典範的陳建華師兄,每每看到他總是面帶笑容,親切的跟大家問好。

內容

1962年出生於臺南善化區 的建華,是家中的長子,也是長孫。在50年代尚屬物資匱乏,人民多半偏貧的年代,父母親為了養活一家八口,必須早出晚歸努力賺錢,四個小孩可說是由爺爺奶奶帶大,所以跟他們的感情特別深厚。

◎求學勤奮向上 無常苦迫失親

建華的求學之路到大學算是順遂,由於功課好,父母親全力栽培,為了考上高中第一志願「臺南一中」向親友借錢讓他去補習,下課後自行騎著腳踏車去補習,當時都還是泥土路,也沒有路燈,晚上只能摸黑慢慢騎回家。父親只要工作早點結束,就會騎著機車去接他下課,借助父親的車燈照明,父子倆一路邊聊天邊騎回家,這是建華師兄童年最感幸福的時光。

大學考上「交通大學 電子工程系」,隻身北上求學,離鄉背景的孤寂,是每位遊子的共同心聲。大二那年,家鄉傳來爺爺往生的噩耗,匆匆收拾簡便行李回鄉奔喪,但已無法見到爺爺最後一面,是他這一生最心痛的憾事,整整一年無法走出悲傷情緒。

或許爺爺的離世,讓異鄉遊子的建華,無心看顧學業,求學一向順遂的他,竟無法擠進研究所大門,人生路遇到第一道關卡,是該苦讀?再重考或選擇盡國民義務?他選擇後者「服兵役」。

退伍後,1989年進入高雄某家通訊公司任職,當年的11月也完成了婚姻終生大事。

結婚後,每天坐2小時公車到高雄上班,往返車程就要花上4小時,但建華不以為苦,家中上有奶奶、父母、妻子及兩個幼子(女兒及兒子),建華同修師姊郭錦蓉說:「他是一個很顧家的男人,任何事以家庭為優先考量。」

◎慈濟因緣信念深 愛學放手

1995年,因錦蓉的姊姊(郭錦燕師姊),牽起慈濟因緣,在這之前,建華就已有固定捐款給家扶中心的善舉,當時對慈濟也只是從電視上看過報導的一個慈善團體,在家人的邀約,既是做善事,衡量經濟許可,就成了慈濟的會員。

對慈濟有更深的認識是在孩子參加慈少班,夫妻倆因陪孩子上課,隨順留下來學習家長課程,深感慈濟的慈善做得很廣,不只是濟貧,上人的慈悲與智慧令建華由衷敬佩,然因家業、事業、孩子的教育尚須看顧,無法參與培訓受證,但夫妻兩很用心、努力邀約更多親朋、好友成為慈濟會員。

直到小孩漸成年,慈濟因緣聚合,在2009年參與見習,2010年受證成為委員。

受證後即承擔協力隊長,致力推動環保,他認為要保護地球,唯有人人做環保,每個人若能從自身做起,才能減緩地球暖化。

2015年,在通訊公司一待27年晃過,也晉升到區域經理職位,然而他卻在此時選擇退出職場,做一個全職的慈濟志工。那年他53歲,「臺灣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53歲屬壯年期,不正是更要打拼的時候嗎?」朋友對於他的決定抱以懷疑與不認同。

但建華有不同的看法,一對兒女都長大了,雖然小兒子還在念研究所,但已能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家中兩老身體機能也慢慢退化,須要多關注,上人說:「行孝、行善不能等。」提早退休可以多陪陪父母,又有更多時間做環保、慈濟事,只要降低物慾,省吃儉用錢夠用就好,再三慎思並徵詢同修錦蓉師姊的看法,有了她的支持,毅然退出職場毫不戀棧。

在錦蓉師姊的眼裡,建華師兄是一個孝順長輩、友愛弟妹。在未進慈濟前,個性比較急燥,對小孩的教育很嚴格,只要孩子不順他的意,脾氣一上來,與小孩起爭執,造成親子間不講話、無法溝通。

望子成龍、成鳳是每一位做父母的期盼。但進入慈濟以後,他調整自己的腳步,有些事可以緩一緩,孩子的意見可以納入考量,「放手!讓孩子去闖,找尋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上人說:「用父母心去對待別人的小孩,用菩薩智慧來看待自己的孩子。」現在建華與孩子的相處,會用鼓勵及祝福的話語來互動,夫妻有共同的志向,也較能善解與包容。

◎環保福田當修煉 淨心護地

建華除了每週一(六個點)、週四(八個點)定點載運回收物回環保站外,他是一位隨時補位、機動性強、配合度高的人間菩蕯,只要時間不衝突、能力所及,只要師兄、姊向他邀約請求協助,多半收到的回應只有一個字「好」,就算任務有難度,他也極盡所能去克服完成。

但在建華父親的眼裡,很難理解兒子,為什麼放棄有薪水的工作不做,來做這沒錢賺又吃力不討好的事,且看他愈做愈快樂,愈做脾氣愈好,愈做愈起勁,於是父親也跟著他出來做環保,跟著去載回收,除了心疼兒子搬重物時沒人幫忙,也想瞭解兒子在想什麼。

建華趁著開環保車時,樂於與父親分享上人的理念、上人的法語以及環境污染議題,父親才瞭解原來他兒子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每天看似永遠收不完的回收物,讓他也感受到人類製造出來垃圾實在多的嚇人,現在父親也跟著歡喜做環保。

以前因父親忙於賺錢,建華忙於讀書,很少有跟父親講話聊天的機會,婚後忙於賺錢教養小孩,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卻也很少講話,而今因一起做環保而有共同話題,把父子之情牽得更緊密,也讓媽媽感覺到這樣的改變,而跟著一起做環保,台灣傳統女性,夫是天、子是依靠,跟著走就對了。

人與人之間,就是要互相溝通,建華仍需要努力,他鼓勵爸媽一起作環保,能健康又歡喜,另一方面,他也想放下對兒子的期待,聽兒子的心聲,但這樣的代溝需要很多時間,才能化解,現在建華透過做志工,來學習親子的溝通方式。

◎走在最前 做到最後

若遇福田大出坡,清掃園區或靜思堂室內,建華會先環視待整理的區塊,有哪些須要爬高?哪些是常被忽略的暗角?大家會注意到的地方一定有人會去做,但高處的暗角,不是每個人都可勝任,所以會特別去關注這些地方,清掃結束會再去巡視一次,打掃用具是否歸定位,真正秉著慈濟精神,「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做最好的示範。

福田與環保區塊的工作是比較粗重耗體力,人力不足會影響後面的流程,也會讓參與者備感辛勞,他曾遇邀約不到人協助出任務的窘境,在那當下真讓人備感無力,但他從不去埋怨對方不幫忙,只覺因緣不俱足。

「多做多得,少做多失」是他勉勵自己的良方,所以當師兄、師姊們找他協助時,建華感恩對方給予付出的機會,放下自己可暫緩的事務,先去圓滿別人的任務,很樂意去當那個被需要的人。

建華師兄期許自己,希望能持續保有初發心,繼續行在菩薩道上與更多人結好人緣,進而希望能因為自己的身行,影響其他的師兄姊共同精進而不退轉,也期望自己能將所聽、所聞的法及其他師兄、師姊的典範故事,說與他人知,度化更多人行菩蕯道。

圖左 :善化聯絡處起建靜思堂,舊有佛堂拆除時,經常見建華師兄投入工程身影。[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聯絡處搬運土方修築水路,建華師兄參與其中,大伙汗流浹背只望快點修築完工。[攝影者:徐曉琪]

圖左 :台南大愛幼兒園每月出坡整理環境,建華師兄專注擦拭窗戶外側玻璃,因這部分女眾較不易清潔的到。[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不論擦拭窗外玻璃或是拆洗電扇,建華師兄都會體貼搶著處理。[攝影者:王永周]

圖左 :陳建華師兄每月第一、三個星期六下午,忙完勤務就會把握因緣前來參加[無量義經抄經班],深入經藏並安住平日浮躁的心。[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如果回收車缺助手,建華師兄的爸爸會一起做回收,而這也是父子間有著共同的話題。[攝影者:王永周]
圖左 :善化環保站回收物資清運,每周會有數天看見師兄身影,有一陣子身體不適,仍然心繫開環保回收車是否有志工承擔。[攝影者:王永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