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特殊兒的鐵漢爸 點亮柔情

E-mail 列印
有人用日記回憶過往,有人用照片喚起回憶,11月6日在安平聯絡處舉辦的大愛媽媽成長課程中,講師林奇玄是一位特殊天使的父親,也是中華民國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家長協會理事長,不但用照片述說故事,也以輕鬆正向的氛 圍,與安平大愛媽媽們分享二十幾年來的育兒心情、生活中的辛酸與生命中最特別的考驗。

◎坦然接受 老天爺的厚禮

「如果讓你一個星期未曾闔眼睡覺,又要照顧小孩,你將會如何?」林奇玄的長女(暱稱:小逸兒)在七個月大時癲癇發病,初為父母的喜悅只維持了短短七個月,接下來的日子,是無數的求神問卜、四處求醫、每周兩次搭機到臺北看診、周休二日的清晨三點開車到埔里針灸、在香港待了四十天接受特異功能治療、靈修、靜坐……

多年來,夫妻倆為了小逸兒的疾病,用盡所有治療方式,卻都未見改善,歷經四次腦部手術,最後確診是頑固型癲癇。大女兒所受的苦,就如妹妹所說:「阿姊去過的廟宇最多,阿姊收驚的次數最多,阿姊看過的醫生最多,阿姊頭上開刀的疤痕最多,阿姊的尿褲子最多。」

小逸兒上國中後,因力氣變大,拖、拉、扯隨時上演,「阿姊愛咬自己手背的肉肉,更愛咬媽媽肩膀的肉肉。」妹妹描述著。為了照顧她,夫妻倆協商後,林奇玄辭去科技公司的高薪工作,全心照顧女兒,換太太去上班。剛開始,他總被不明就理的人誤以為吃軟飯,既沒有過去上班時的成就感,內心的孤單與挫折,亦非一般人能理解,「苦不堪言」也不足以形容。

「看到他們花了這麼多心力在照顧孩子,想起一年多前在醫院照顧母親時的身心疲乏、心力交瘁,真的非常能體會這過程的辛苦,永不放棄是唯一的信念。」吳佾芮憶起母親發生重大車禍時,內心的痛,更能體會特殊家庭用數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時間、體力來照顧孩子的酸楚。

◎鐵漢柔情 化小礙為大愛

然而日子還是要過,如何以平衡來點亮生活?林奇玄轉念:「生活中的苦與樂全在於心境,已無法改變的事實,只能適時捨得,方能取得心靈上的平衡。也唯有接受自己的孩子,別人才能接受她。」因此,他帶孩子參加家族、朋友、公司的聚會,只要不妨礙聚會的進行,一定都帶著小逸兒出席,即便這頓飯可能連入口的機會都沒有,也要在順其自然的氛圍下,讓大家認識她、了解她,進而接納她。

為了幫助其他跟自己同處境的家長們,讓更多的特殊家庭可以走出來,林奇玄六、七年前開始接協會的任務,從祕書長到理事長,從臺南為起點,足跡遍及全省。他們舉辦各種活動,任何在特教範圍裏可以做的、應該做的,就是要讓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出來參加活動。例如:在臺南安平的漁光島月牙灣舉辦晚會、邀請計程車司機做志工載特教家庭出遊、在臺南歸仁辦音樂欣賞會……因為他深信,「與人相遇、接觸,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禮物。」

他自喻,這樣的孩子如一座寶山,「入寶山不能空手而回」,林奇玄坦然面對,效法「橄欖球精神」向敵陣衝鋒,在生命長河中,無論風從哪裡來,勇敢迎向前去。人生若沒有嚐過苦,何來知曉甜滋味?他深刻體悟:「如果她不是特教孩子,我們也不可能去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是代表什麼意義,而去分析研究;也不會知道這社會是多元的,要用更寬廣的視野來看世界;因為有了她,我們才能被訓練成,不被人云亦云所困擾;強迫自己成長、學習新知,認真過每一天;因為有了她,我們才能勇敢堅強面對現實,徹底改變人生觀。」

◎勇敢面對 平衡點亮生活

「一直以來總認為沉穩的林爸爸,是這個家永遠的靠山、強大的巨人,原來也會驚惶失措。更訝異從他口中說出『不堪回首』,就知有多揪心了!」與林奇玄一家人有著深厚情誼的吳小玲,是小逸兒親如二媽的特教老師,更是這對夫妻的莫逆之交,從小逸兒三歲就認識至今,轉眼已超過二十年。

吳小玲不捨地說:「一般人在外吃一頓飯是何等稀鬆平常,對他們而言,能好好吃頓飯、好好睡一覺都是奢求。」

小逸兒在學習上,也如蝸牛般緩慢。吳小玲記得,光是點頭表示謝謝,就學了一個月;穿鞋學了八個月,簡單的串珠竟也學了十二年。咬衣服、啃書本、暴衝……所有出其不意的狀況,伴隨孩子長大而發展出不同形式的腦部放電,一直折騰著小逸兒。

談起與理事長一家二十幾年來的互動,吳小玲說:「能與他們相識相知,也間接影響我的人生,從小逸兒身上看見自己孩子的好,從這對父母身上也看見自己的幸福。能彼此的扶持,早已超越手足之情,陪伴我度過許多人生的關卡,很榮幸能參與他們的生命歷程。」

「當老天爺關起一扇門,必會再為你開啟另一扇窗。」理事長一家人,一路跌跌撞撞、披荊斬棘,逐漸走出屬於他們平衡後的蛻變與成長。

這場生命的心靈饗宴,感性又知性的溫馨分享,讓在座的大愛媽媽重新檢視自己對孩子人生不同的思考,也對特殊家庭有了更深的認識。

圖左 :林奇玄理事長藉由相片分享女兒癲癇發病時的情形,聆聽者莫不感到不捨,讚歏他對生命的韌性。[攝影者:郭明娟]
圖右 :林奇玄理事長深刻了解孩子走入人群的重要性,只要不妨礙活動進行,他會帶孩子出去讓人了解孩子的狀況,因為了解才能懂得如何包容。[攝影者:郭明娟]

圖左 :吳佾芮(二排右二)因照顧車禍的婆婆身心疲乏、心力交瘁,更能以同理心體會,家有特殊兒的家長,在照顧上的艱辛與酸楚。[攝影者:郭明娟]
圖右 :何秀玲相信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究因探果」就會心存感恩所有的一切,讓自己有不一樣的人生。[攝影者:郭明娟]
圖左 :吳小玲(右)說:「能與他們相識相知,也間接影響我的人生,從小逸兒身上看見自己孩子的好,從這對父母身上也看見自己的幸福。」[攝影者:郭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