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學群營 為你打開視野

E-mail 列印
「科技發展不能一味向前衝,而沒有思考後續可能產生的問題……」一連三天的學群營,今天(1月29日)已邁入最後一天的課程。教育傳播學院張景媛院長在學群營課程中,和來自全臺各地的一百五十六位親師生學員分享「 未來跨文化工作世界中的人文教育」。

在現今科技發達的時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然而,人們過度依賴科技,將帶給人類面臨能源短缺、全球暖化對環境大考驗及被取代等問題。「未來人類面臨被科技取代的挑戰……」張景媛提出為因應時代的趨勢,教育傳播學系給予學生做跨領域的教學整合,結合醫學院、人文社會學院、通識中心、體育、師培中心等提供學生各項探索與激發潛能機會。

◎科技趨勢 以人為本

「每個人都能尋求對個人發展最適合的方式,但是,不論在地化、國際化,都需要尋求變化並且離開自我舒適圈,與外界多方互動。」張景媛勉勵大家,不要怕離開熟悉、安逸的環境,要勇敢面對問題與困境,才能培養出良好的適應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傳播學院教學方針,要求學生科技與人文要並重,並提供跨院的傳播學程。她特別強調課程目標在於學生的生涯發展、生命教育、情感教育、資訊製作及基礎社會學……統合全校資源,培養學生的多方位學程發展及分析思考與革新的能力。

「教傳院也提供學生跨文化的學習經驗,及國外姊妹校的交換學生。」張景媛期待能營造出一個多元文化的學習領域,除了問題的解決能力外也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及國際觀。

「教傳院要大家具備生存能力:尊重、理解、溝通、包容,培養學習力,知識技能……」張景媛再次強調,這些都是生存在這世界上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教傳院邱琦雅同學則以親身就讀的「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兒家系)」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築夢夢工場。

◎學用合一 人文利他

在教育傳播學院張景媛院長的分享之後,緊接著由人社院黃麗修院長為大家介紹慈濟人社院。「學用合一 人文利他--創造美善人生」黃麗修院長以這個主題向大家介紹:人社院是一所學用合一、人文利他的院所,每位學生在畢業後,都能創造美善的人生。

人社院包含社工系、東方語言學系、英美系及人發心系四個學系,以及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她再分別依人社院各個系所,向學員們詳細說明各自的特點與將來的發展。

首先,黃麗修院長邀請社工系王金永副教授,向大家詳細介紹「社工系」。王金永依教育及培育目標加以說明,讓學生俱備人文關懷與合作利他精神,社會科學專業與人文實務並重,並創造美善人生。

「社工系是希望能培養出具慈悲濟世精神的專業社工師;近六年來,慈大學生通過社工師考照的有二百五十人,考照率高於全國平均。」王金永鼓勵學員,「社工系將來出路其實很廣,各社服機構、基金會、協會都需要社工師,還可以擔任人力資源管理,也可以與國際交流援助……」他的說明讓學員們更明確認識「社工」,並提供他們在將來選讀時,為自己做一個正確的選擇。

接著由黃麗修院長針對人發系、東方語言學系、英美系三個學系及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為大家說明。「人發系主要是要培養具心靈療癒、跨文化理解的心理師,讓學生具備有人文關懷的人類學者及文創工作者。」而她也提及大家所關心的切身問題:「學生畢業出路,可以成為臨床心理師、助人工作者及中學輔導老師等等。」

黃麗修院長以活潑多元的方式,來說明人發系的特色,是採用專業與多元並重的教學,更是一門注重社會關懷的實踐,並提供海外交流的機會,以期學生具有國際視野。

而慈濟大學的東方語言學系包括中文及日文兩組,並重視第三外國語,培養學生成為具備人文情操的文學家,文字工作者的新聞採訪能力及溝通能力,更希望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不論是秘書、教師或記者、觀光產業都用得著。」黃麗修期待學員們將它們列入列入選讀考量。

而英美系則是培養具有關懷人類與地球,著重全球視野,將來能服務世界的英語應用人才。「不論是在國際媒體、網路記者,或是文學創造、貿易公司、中學教師都需要英美系的人才。」黃麗修院長期勉學員們,要打好語言基礎,才能走向國際。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是要培養具有慈悲喜捨精神的宗教師、宗教學術研究者、宗教教育和宗教服務人才。」她繼續為大家說明,「畢業後可以從事臨床心理師、助人工作者、中學輔導老師、文化創意工作出版事業、電視網路媒體、生態觀光……」

最後,黃麗修院長為大家闡述人社院的願景,要培植術德兼備人才,擴展學生多元就學、就業能力,誠正信實,成為從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的學生,及從小地方啟動大能力。

同學代表陳珮琪同學則和大家分享,身為社會工作學系學生的心得。她分享自己對志工定義的轉變,在社工系就讀過程中,參與無論國內或國外種種志工服務,獲得難得的學習經驗與成長,更從中感受到助人之美。

陳珮琪表示,大三的專題研究課程,因為老師的鼓勵、陪伴與指導,漸漸締造同學如神話般的經驗,就是她今天分享「締造神話之手」的發想。

◎營隊活動 了解大學

來自新北市三重高中的陳俊甫同學,從國小四年級即參加社區的慈少班,至今已八年。在慈少班的學習,讓他學得品德修養與待人處世的道理與包容;高挑斯文的陳俊甫泛起笑容說:「對交朋友很有幫助。」他覺得,在學校裡,老師對他的稱許,是來自他在慈少班的學習與改變。「老師都喜歡找我幫他做事,很信任我!」

目前就讀高中二年級的他,很高興在學群營看到個式各樣不同的新鮮事物,他決定把慈濟大學列入將來選取學校的考量之一。

家住基隆的葉寶惠,平時都在醫院當志工,這次她陪伴在基隆女中就讀的外甥女陳宇柔來參加。陳宇柔對醫學系很有興趣,她希望能多看看,以便在選大學時,能有多一個選項。

汐止劉晴瑄就讀基隆二信二年級,因為爸爸的意外,家裡起了巨變而接受到慈濟志工的幫助;她也獲得慈濟新芽獎學金。以前她也參加過其他學校所辦的稱為冬令營或夏令營活動;因為慈濟志工的推薦,劉晴瑄來參加這次營隊。

即將升大學的劉晴瑄想藉此對大學多加了解,她表示,因為自己目前就讀商科,有商學系的大學比較少,因此她想要多了解、多比較。在營隊裡,劉晴瑄感到很溫暖。「因為師姑都會準備很多點心,也很會照顧人,這讓我很感動。」雖然自己理想的大學是臺北商業大學,但是經過這三天的課程,她發現自己對社工系與兒童發展學系很有興趣,也會將它們列入考量。

臺北市建國中學一年級莊邦弘同學,從國小一年級即在社區參加親子班與慈少班。在慈少班三年多來,感覺大家的感情都很好,在慈濟可以接觸來自各方的人與他們討論各種話題。「來參加學群營,是想發掘自己的興趣及對科系深入了解。雖然還是較喜歡念電子科系,不過一切仍然是未知數。」莊邦弘為自己保留一些空間,留待以後再做決定。

三天的「2019年慈濟大學『師親生』學群研習營」在慈濟大學師生以動態或靜態課程及活動的介紹與分享中,即將圓滿,相信學員們已從中更加了解慈濟大學的種種設備與特色,並對將來選讀有很大的幫助。

圖左 :教育傳播學院張景媛院長在學群營課程中,和來自全臺各地的一百五十六位親師生學員分享「未來跨文化工作世界中的人文教育」。[攝影者:鄧建中]
圖右 :學員在上課中專心聆聽,並用心做筆記,期待能更深入了解慈濟大學的種種。[攝影者:鄧建中]

圖左 :社工系王金永副教授,向大家詳細介紹,「社工系是希望能培養出具慈悲濟世精神的專業社工師。」[攝影者:張進和]
圖右 :人社院黃麗修院長為大家介紹人社院是一所學用合一、人文利他的院所。[攝影者:鄧建中]

圖左 :即將升大學的劉晴瑄在營隊裡感到很溫暖。「因為師姑都會準備很多點心,也很會照顧人。」[攝影者:鄧建中]
圖右 :來自新北市三重高中的陳俊甫同學(右),在慈少班的學習,讓他學得品德修養與待人處世的道理與包容。[攝影者:李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