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精舍過心年 三「糕」年年高

精舍過心年 三「糕」年年高

E-mail 列印
每年靜思精舍「過心年」,常住師父們都會準備應景甜點及傳統年節糕點如年糕、發糕、蘿蔔糕等與回到精舍過年的全球慈濟人及會眾結一分好緣,讓大家甜在嘴裡、歡喜在心裡,人人感受到滿懷的愛,感覺回到溫馨的家,與證 嚴上人一起歡度福慧年。

在大寮旁的菩提區,一月底即擺設了攪拌機、蒸籠、長桌、椅,為製作發糕而準備,德愉師父很高興的分享:「我們準備有一萬斤的再來米與蓬萊米,藉時會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做出來的才好吃。」師父也和大家說起發糕的故事,原來製作發糕比年糕一樣有禁忌,它是喪家不能靠近,再則製作過程也不能在旁亂講話,最後是孕婦不能攪拌。

◎發糕製作 愛物惜福

閩南語「發粿」的發糕,是華南以及東南亞一帶流行的米食糕點。傳統習俗認為糕點頂端裂開的樣子,是發財、發達的好兆頭,便是「發糕」的由來,取它的諧音發財、高升,以象徵「年年發」,它也就自然成為過年重要的代表食物之一。在年糕製作告一段落之後,另一重要傳統年節糕點——發糕也悄悄上場。

從各地回到精舍協助製作發糕的慈濟志工陸續到來,每天有近二十五位的志工帶著口罩、頭巾及手套,為衛生作把關,大家都希望做出美味又健康的發糕。

製作發糕的程序就如同製作年糕,也是要經過量米、洗米、攪拌、裝碗……蒸炊、再拿出放涼、脫膜、包裝等,在繁複的過程中,大家各自定位、各司其職,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各自負責的工作。

「時間到了,準備出籠了。」原本除了蒸籠蒸汽聲外,一片寂靜的工作區,突然有這樣的提醒聲,只見兩三位志工張開雙手站在走道上,提醒大家熱騰騰的發糕出爐,切勿靠近以便發糕運送順暢並防大家燙傷。

此時大家仍不發一語,一旁的志工自動把桌面清空,將蒸好的發糕從鐵盤上迅速取出排列整齊。待發糕稍涼,志工們用攪拌蛋糕液的刮刀,輕輕撥刮著碗內四周,慢慢地將發糕脫模,再以電扇充分吹涼後,再送往包裝區;另外一組人則負責將脫模後碗內黏著的發糕屑刮除,精舍師父再用心把這些發糕屑做成其他美味小點心。

◎待人處世 以和為貴

與志工們同樣在脫模部分忙於工作的德柔師父,在等待發糕出爐的時候,總會勉勵大家,他也不忘提醒:「在任何活動,做任何事都要以和為貴,如果氣氛不好,大家不高興反而不好。」

今年是第四年回來精舍幫忙,來自臺北士林的志工鄭美月,小心翼翼地從碗內四周將發糕脫模。「發糕要放涼後,脫膜才能保持完好。」她想了想又補充說,「但是,也不能太涼,就是控制在最適合的溫度來進行。」鄭美月很歡喜能這個有機會,在精舍藉由作發糕和那麼多人結分好緣。剛開始有些發得並不太理想,她說:「大家一起做發糕要一起酵(笑),期待下一輪會更好。」

在金山高中任教的志工高慧芳,經常回精舍幫忙,她表示:「每次回來都充滿法喜,能與全球慈濟人結一分善緣。」當把發糕脫模後,高慧芳才發覺發糕太熱或冷掉都不好刮,這讓她體會:「這就像上人說的,改習氣要快,因為小習氣不易改。」在刮除黏在碗底的殘留屑屑時,讓她體會到凡事要惜福。高慧芳印象最深的是:「常住師父說:『包堅果後,又是一道美食。』」

在另一條動線協助以塑膠膜打包脫模的發糕,已經連續三年回來做發糕的志工謝秀梅表示,在大眾的團體生活中和大家一起行住坐臥是一種修行,她也藉此機會來學習精舍師父的生活禪。

來自四面八方的志工們,不論身分地位,大家在做之中,深深體會上人所說的法,並將之運用在工作中、生活中;在做中行禪,無論待人接物都是準則與依規,處處都是修行的最佳道場。

圖左 :脫模後的發糕用塑膠模包裝,加入福或慧紅字,包裝完成。[攝影者:蔡翠容]
圖右 :發糕放涼後,大家要小心翼翼輕輕撥動碗內四周邊緣,將發糕脫模,以讓它保持完好。[攝影者:蔡翠容]

圖左 :德柔師父勉勵大家:「任何活動中,都要以和為貴,若做了不高興、氣氛不好,反而不好。」[攝影者:蔡翠容]
圖右 :今年是第四年回來幫忙的鄭美月師姊:「大家一起做發糕要一起酵(笑),期待下一輪會更好。」[攝影者:蔡翠容]

圖左 :在金山高中任教的高慧芳(左),每次回來精舍都充滿法喜。這次能與全球慈濟人結一分善緣,她更是喜悅。[攝影者:蔡翠容]
圖右 :已經連續三年回來幫忙做發糕的謝秀梅師姊,把它當作修行,學習常住師父的精舍生活禪。[攝影者:李志成]
圖左 :「時間到了,準備出籠了。」提醒大家熱騰騰的發糕出爐了,切勿靠近以便發糕運送順暢並防大家燙傷。[攝影者:蔡翠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