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通力合作 人文紀錄不留白

通力合作 人文紀錄不留白

E-mail 列印
「不要慌!不要忙!就好比玩game,選擇功能角色很重要,要訓練、要升等…」慈濟志工潘培菁用年輕人常玩的線上遊戲介紹救災時的功能分組;安管資通、綠能、物管運輸、餐食水暖、住屋、人文紀錄隨自己的意願和選擇 ,集合到各組的舉牌前,場面頓時熱鬧滾滾,人數的調整與圍成圓圈自我介紹,為實境模擬前的暖身增添許多樂趣。

◎救災分工有效率

「2019年救將!防救災體驗營」2月16日第二天課桯,一開始即由慈濟職工潘培菁簡介災害情境模擬及六大功能之任務與特色,並透過「記憶宮殿」的遊戲,讓八十六位學員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因營隊規定每一個人只能參加一次,而且是全程免費,想再次參與的人可以擔任隊輔志工,當分組底定後,大家圍坐成圈聆聽隊輔志工詳細解說工作內容,並進行自我介紹,增加與夥伴之間的熟悉度;學員年齡都在十八至三十五歲之間,同樣都屬年輕族群,佷快就打成一片。

因熟識了幾分,有人不吝分享心中的歡喜與專長、工作內容。二十二歲的張思源從事裝潢業,父母都是慈濟人,2O16年參加慈濟鼓隊,在隊員邀約下報名參加此次體驗營。聽到物管運輸組可以體會騎俗稱沙灘車的「ATV全地形車」,好玩的他毫不考慮的報名「物管運輸組」。來自泰國的僑生張又方,目前就讀輔仁大學織品系三年級。從小就跟著媽媽參加救災活動,很有環保概念的她,選擇了與環保有關的「綠能組」,她希望能瞭解LED燈的裝置,更希望將來能投入「綠能」有關的行業。

◎記憶宮殿學合作

「不能交談、不可以唸出來……記住以下順序與數字。」在記憶宮殿課程中,潘培菁藉由遊戲,讓學員觀看三十秒的螢幕畫面,再用紙筆記下撲克牌花色順序與數字,從一人可解答,至三人、團隊,由簡入繁循序漸進,人人絞盡腦汁,用心填寫答案,現場一陣靜默。

由於在災難現場會收到很多訊息,記住內容又正確傳達消息很重要。遊戲中,人人體會個人與團隊合作的不同,潘培菁希望大家有一個觀念「一個人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卻可以走很很遠。」學員張又方坦言自己的記憶力並不是很好,要自己記是有困難的;反而在團隊共同合作時,只要負責自己的部份,困難減少,完整度增加了,她有感而發的說:「我們記憶有限,但大家一起來記,就可以完成它。」顯現合作的重要性。

隨後由急難救助隊志工嚴聖炎請三位急難救助隊志工上臺,介紹無線對講機的裝戴方法,並請各功能組的組長上臺領志工背心,由授服儀式中領略救災的使命及重任。靜態的課程結束,學員們帶著早餐後充泡的香積飯,整隊分別搭乘遊覽車,由新店靜思堂轉往三峽慈濟志業園區進行災害情境模擬的課程。

◎人文紀錄 實況轉播

「秉持如果我是被報導的當事人,就是這樣的同理心。」六大功能組其中的「人文紀錄組」承擔陪伴與關懷的張資芳在協力教室,對著八位學員解說,如何在災區透過錄影、拍照、文字內容,將災區的息訊正確傳達出去。她以普悠瑪事件的實際新聞報導內容,讓學員瞭解新聞內容的五件要素:人、事、時、地、物。除了報導要真實不能臆測,最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

隨後學員分成兩組開始實作,互留手機並建立共同群組,一開始大家摸不著頭緒,坐著呆想,直到張資芳催促著大家到現場實地觀察再做打算,大家開始行動。

學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拍照,有的用手機錄影,穿梭在五個功能組現場。「下午兩點半,目前記者身在慈濟三峽志業園區『住屋組』的工地現場。可見,黃、綠兩組共有學員十二人在進行工程,多名慈濟志工在旁協助指導,不論男女,人人做著一樣的事,雖然工程僅開工三十分鐘,但進度已有模有樣。此時黃組組長陳品豪表示:這是晚上提供給學員們住的,絕對要做好把關『螺絲一定要鎖緊,晚上不怕大野狼!』#我在三峽想像未來#防救災體驗營。」這則報導是學員楊聖安的分享,貼文也出現在「救將!就是不一 Young!」的臉書社團中。

「你要寫說:住屋組的陳品豪表示。」張資芳欣賞著這則報導,不忘提點著聖安。好學的聖安也快速回覆:「好,我思考一下。」一再重複看自己的文章,喃喃自語:「目前工地黃綠兩組……」思索著該如何修改,才會讓這篇報導更加的通順。

高大的楊聖安目前就讀大學四年級,想為寒假假期增加體驗而報名,來到營隊才發現是慈濟舉辦的活動,這是他初次接觸慈濟。當他用手機邊走邊訪問物管組組長,連續失敗,經由張資芳指導訪問內容及拍攝重點,最後終於在同伴林鼎傑協助拍攝下,完成臉書線上直播影片,讓他學習到訪問時要看時機,有時受訪者並不是時時有空。

原本想選住屋組的聖安,因人多進不去,所以來到人文紀錄組,不擅長拍攝紀錄的他,一開始很擔心會拖累大家進度,但隨著一次次訪問,看得出影片中的自己越顯自信,他感歎道:「雖然不能實際去參與救災,可是可以拍攝大家的心血歷程,我覺得是滿棒的事情。」

而來自高雄的高慶嘉,就讀軍校,有著軍人行事沈穩的特質,拿著手機負責拍攝每個功能組的縮時攝影,手持穩定的畫面將做為活動影片使用。抱著空杯心態來學習的他,在拍攝各功能組時讓他頻頻喜獲新知,也讓自己明白人文紀錄的重要性,他說:「我們可以把好的事情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是在努力、是在做這件事情。」

隨著拍攝的作品越來越多,整理照片、製作片頭、上字幕和音樂、挑選適合影片剪輯,人文紀錄組學員當天挑燈夜戰至凌晨三點,身累心不累,為了大家共同回憶而努力,也為自己心靈種下防災救難種子,待未來有需要時,種子必然冒芽而出,盡己一力發揮救助受災的苦難人。直至活動結束,八位人文紀錄組學員,總共上傳了二十二則活動貼文,並製作出一支五分鐘活動影片在2月17日中午播放;學員雖非與傳播、記者有關背景,但從一次次實作中,生澀至純熟,展現出年輕人的實力。

2月16日下午,六個功能組,在三峽園區進行災害情境模擬,透過慈濟志工示範操作器材及解說外,包括模擬災區的食衣住行等事項,全部由學員負責處理,狀況之非凡及人人用心在當下,深刻體驗不言而喻。

圖左 :學員以手機錄製專訪,陪伴的張資芳(右一)緊跟在後,適時的給予協助與指導。[攝影者:梁榮為]
圖右 :慈濟志工張資芳(左一)向人文紀錄組八位學員解說,如何在災區透過錄影、拍照、文字內容,將災區的息訊正確快速的傳達出去。[攝影者:梁榮為]

圖左 :慈濟志工張資芳指導學員楊聖安(右二)訪問內容及拍攝重點,讓他學習到訪問時要看時機,雖未實際參與救災,但他覺得拍攝大家的心血歷程很值得。[攝影者:梁榮為]
圖右 :慈濟志工潘培菁用年輕人常玩的線上遊戲,介紹救災時的功能分組任務與特色。[攝影者:萬文郁]

圖左 :急難救助隊志工嚴聖炎(右一)請三位急難救助隊志工上臺,示範無線對講機的裝戴方法。[攝影者:萬文郁]
圖右 :記憶宮殿課程後,慈濟志工潘培菁邊走邊訪問學員,從遊戲中體會了什麼?[攝影者:萬文郁]
圖左 :在臺就讀大學三年級的張又方(中者)是來自泰國的僑生,出門都會隨身攜帶環保餐具,在分組中,她選擇了跟環保有關的綠能組,希望能瞭解LED燈的裝置。[攝影者:萬文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