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青年為世界 挹注翻轉動能

青年為世界 挹注翻轉動能

E-mail 列印
「現在的E世代,是不合群世代、是厭世代!也為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力量;相對也帶來了創新的思維。」今天(3/2)在新店靜思堂「全國第二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中的三十組團隊,是從二百一十八組選出的。「大家以開放 的心態,關注社會議題,為環境、醫療、教育,謀取改變的機會,想想未來執行計畫、如何產生影響力,實踐創新的夢想。」司儀陳宴瑋活潑引言帶動,團隊開始準備點燃競演的火花。

臺大社會工作系馮燕教授:現在青年是不合群世代!但想想這樣對世界好嗎?相對也是有思考、有創意;可以用創意力行,解決過去社會沒有解決的問題,不要做太不合群的世代,此時是講求健康成功的合群團隊。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致詞:「慈濟提供一個公益平臺,連結有志願、業界老師、媒體資源,希望未來能將藝術連結整合在一起,為了更友善的願望,挹注更多創新與改變。」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期許:青年創意將來能與慈濟連結,讓社會能走向正向美好的社會。

◎青年做公益

加速組、孵化組,分別在B03、B04教室進行,每組有五位評審。孵化組的「青藝盟 風箏計畫」提案與分享,青少年的表演藝術空間有限,現在臺灣有23%弱勢家庭,青少年問題連接管道很少,又缺乏正規教育,無法建立自信。青藝盟於2017年透過戲劇引領青少年看見更好的自己,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曾是中輟生的青藝盟負責人余浩瑋問孩子:「畢業以後要做什麼?」孩子笑笑回答:「畢業後要自殺。」因為他爸爸燒炭自殺,媽媽把他交給外婆。後來帶他表演戲劇,得到第二名。余浩瑋相信透過戲劇、陪伴、擁抱,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讓青少年可以回到正軌。

評審團提問:如何讓學生增加舞臺經驗、讓別人看見?培養多少年表演?戶外時間多少?沒有興趣的如何克服??最後留下多少孩子在青藝盟?余浩瑋回答:青藝盟青透過青少年演出自己的故事,拍成紀錄片、戲劇,從今年三十分、明年六十分,延伸成紀錄片。

青少年需要被愛、被肯定,不願意接受仲介教育;翻轉教育避免孩子被貼標籤、被放棄,透過戲劇擁抱,2011年培育出哈佛學生杜凱捷與逆風劇團成瑋盛,用生命影響生命,讓他們回到正軌。

The ant團隊七人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年齡,報告人林宇瑞學的是應用系、程式設計、架設網站和救災相關的科系。他看到921傳統救災物資動向不明確、無法平均分配,企劃用QR Code掃描現場、品項即時更改最大化,提供媒體災難數據,連結賣場串聯物資。

評審委員詢問:「莫拉克、921人力物資定位在哪?中心點在哪?慈濟救災有哪些可以參照?」林宇瑞答覆:希望提供平台、數據,將QR Code貼在箱子上,一經掃描就知道內容物資,鎖定物資區位置,建立基金會、團隊目標系統,了解愛心物資可以提供到哪?以後還可以結合各鄉鎮公所。

◎創造影響力

參加水保局的活動,得知東勢豐原地區的農業廢棄物,仍然採取慣性燃燒,「梨理人團隊」發揮群體創意,希望改善農
耕議題。為解決臺灣農業產生的農業廢棄物問題,他們以高接梨產業為實作對象,推行農業廢棄物的再生模式,希望打造微型產業並且使廢棄物不再燃燒,今年進行目標主要包括:集中回收機制推行、源頭減量-素材測試、再生產品持續研發。

徐振捷簡報計畫:尋找或推出成本較低與兼具功效的環保資材,提供梨農作測試使用,以減少源頭垃圾;將與各區域協會、農會、清潔隊等組織簽訂合作意向書,以不燃燒、不棄置農業廢棄物為目標,減少環境汙染。接續推出共享方案提供給農民,如:自製高接梨木生物炭,將現有產品進行國際通路鋪點,加強針對農 村工藝師的培訓,協助農村打造微型產業,並進行更多的農棄物產品多樣化。

評審團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循環生物炭可行嗎?未來客戶在哪?新型態有多少人才?特別的目標意願在哪?收益負擔多少?徐振捷的答覆是:透過不同的通路與豐原、后里產銷班聯合,未來在后里之外的地方,也可以減少農作廢棄物,與提供除理廢棄物的方法。

臺灣是美食王國也是加工流通處,全臺近有四千多家食品業者,只有六百多家取得證照,衛生署對立案抽樣檢查,財團法人輔導大型業者,家庭加工、小型業者,食安問題誰來把關?如何避免交叉感染?好時機做手冊協助小型業者符合法規,達到食安要求。「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的周倫弘,以食農職人培育計畫,打造臺灣第一個食農職人養成中心。

對於評審團的提問:小型化會不會太理想化?如何界定、如何操作感染問題?周倫弘的回答是:想成立企劃解決難題,現在看見了焦點、改變的方式,第二階段教育訓練輔導文化精神,希望讓社會認識,建立品牌觀念。

◎友善的社會

「人生二十至四十歲的時候,你想做什麼?出國旅遊、外出深造,還是像現在坐在這裡參加公益實踐?」過去謝采倪也跟大家一樣、充滿願景夢想。卻在二十六歲那一年,發現罹患的淋巴癌已到第三期,癌症讓她揮別長髮:「腫瘤可以得到醫治,卻無法排解我的恐慌,生病焦慮不舒服……」

潘品伶新婚四個月,還沒適應婚姻生活,就需面對抗癌;先生還在適應如何做丈夫,就開始陪者她就診。她感恩先生、家人的支持,沒有給很多意見,而是尊重與陪伴。謝采倪的邀約,潘品伶加入共同打造病友社群,讓病友也能像自己一樣堅強面對病痛。

「我們都有病」團隊四人,三人是淋巴癌、骨肉瘤癌、乳癌的病友。他們成立「臺灣年輕病友社群」,舉辦音樂會、辦病友醫學講座、病友小劇、插畫集,希望有病的能驕傲,沒有病的也能挺有病。他們為共同的目標,呼籲:「和我們一起創造『我有病,我驕傲』、『我沒病,挺有病』的病友友善社會。」

科技時代凡事追求速率,人們冀求便利,卻為大環境帶來毀滅性的破壞,為地球村帶來災難,食安問題更讓人聞癌色變,家庭變革也衍生成社會問題。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遂於2017年打造創新公益平台,結合專業人士、媒體、學者的輔導,鼓勵年輕世代實踐正向觀點,進而為世界挹注更多翻轉的動能。

圖左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表示,青年創意將來能與慈濟連結,結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理念」,讓社會能走向正向美好的社會。[攝影者:陳弘祥]
圖右 :慈濟基金回顏博文執行長期勉:「慈濟提供一個整合連結,有志願公益的平臺,業界老師希望能注意連結,未來將藝術連結整合在一起,為了更友善的願望。」[攝影者:陳弘祥]

圖左 :臺大社會工作系馮燕教授驚訝,「現在青年是不合群世代!但想想這樣對世界好嗎?那也是有思考、有創意!可以用創意、力行,解決過去社會沒有解決的問題。」[攝影者:陳弘祥]
圖右 :加速組、孵化組,分別在B03、B04教室進行,每間教室五位評審團評分。[攝影者:陳弘祥]

圖左 :孵化組林宇瑞希望提供平台、數據,將R code貼在箱子上,一經掃描就知道內容物資,了解愛心物資可以提供到哪?以後還可以結合鄉鎮公所為目標。[攝影者:陳弘祥]
圖右 :「臺灣年輕病友社群」團隊四人,三位女生都罹癌,謝采倪(左)表示,舉辦音樂會、辦病友醫學講座、病友小劇、插畫集,希望有病的能驕傲,沒有病的也能挺有病。[攝影者:陳弘祥]

圖左 :「臺灣年輕病友社群」的潘品伶,新婚四個月,還沒適應婚姻生活,就需面抗癌,她感恩先生、家人的支持,沒有給很多意見,而是尊重與陪伴。[攝影者:陳弘祥]
圖右 :徐振捷表示,「梨理人團隊」發揮群體創意,希望改善農耕議題。[攝影者:陳弘祥]
圖左 :海湧工作室陳人評表示,粉絲頁目前有一萬一千多人,連結荒野協會和北市、新北,訂定鐵盒便當,App整合,用團購App網購,達到好吃又無痕。[攝影者:陳弘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