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佛遺教經》導讀 持戒行善

《佛遺教經》導讀 持戒行善

E-mail 列印
2019年,慈濟馬六甲分會進行《佛遺教經》讀書會,同時結合《高僧傳》節目,由慈青學長為大家導讀智者大師的故事,讓志工見證大師求法不畏困難、持戒清淨的精神風範。

◎讀書會上 談「守戒」

《佛遺教經 》內容是講述佛陀入涅槃前,對弟子最後的教誡,謂佛入滅後,當以戒為師,以制五根,離瞋恚、憍慢等,勉人不放逸,精進道業。

這一部經典曾在大愛臺《菩提禪心》節目中播出,藉由歌仔戲呈獻《遵佛遺教》戲劇。慈濟本會結集中心編纂處,更將證嚴上人兩次講述經典的資料重新編纂,結集成《佛遺教經講述》,於2017年出版。

2019年,慈濟馬六甲分會《佛遺教經》讀書會,3月8日開始第一堂課,由志業發展室主任方莉霞(懿蕙)導讀,重點是談「守戒」。

「守戒」就在生活中,例如遵守交通規則。據報導,2017年大馬在全球車禍死亡率排行第三,多宗交通意外,絕大部分是人為疏忽所造成,其中不遵守交通規則和不負責任的行為,皆危及人身的安全。因此,不逾越界限,不只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持戒定慧 得三法香

遵守戒律也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佛遺教經》記載:「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在佛住世時代,有一天,阿難尊者請問佛陀:「世間上是否有一種香,不論在遇到逆風時、順風時,都可以聞得到香氣呢?」佛陀說:「戒香、聞香、施香,這三種香,無論是逆風、順風,都能香氣遠播。」而且世間所有的香中,這三種妙香最為殊勝,其他的香氣遠遠比不上這三種香。

近期,上人在「晨鐘起 薰法香」早課中,同樣提到「持戒定慧,得三法香」:期勉人人在志工服務中,以防非止惡為戒;凡事謹慎,心無惡念,讓心定下來,碰到逆境不起退轉心。如此精進不懈怠,志向堅定,待人處事圓融,在利益人群時,人我間自然互相歡喜,受人敬重、樂於親近。

◎事理印證 行善聞法

事理印證「三法香」例子,方莉霞舉例發生在南非的故事。九十年代,南非黑人和白人政府起衝突,原本想要放棄在南非事業的一位臺商,在上人鼓勵下,把心安住,結合當地臺商的力量,學習「取之當地,用之當地」,援助布施幫助貧民。所幸真誠之心成功化解對立,啟發許多黑人的愛心和感恩心,從默默保護到直接支持協助慈濟人。

上人說:「天天做好事,修持善法就是持戒。當每一次做好事,卻遇到境界的時候,不退轉就是定,定能生智慧。」就如南非慈濟人一樣,把心安定,持續布施、取信於當地,成功化解惡緣為善緣,和當地志工一起行善聞法,善的力量逐漸擴散,今慈濟足跡已踏上非洲八個國家。

方莉霞再次鼓勵大家,勤回來讀書、聞法;在人事上用心,從經典生信心,看見靜思法脈和慈濟宗門相結合。就如環保志業,「慈濟宗門」就是外行做環保,旨在救地球;「靜思法脈」就是內修涵養仁德,淨化大地之餘,也學習洗滌心垢,勤改習氣。

◎智者大師 持戒清淨

佛教界歷代高僧求法的經歷各有不同,但每一位都有同樣的特點——持戒清淨、精進修行,慈悲度眾,住持三寶。今歷代高僧的故事,同樣由大愛臺拍攝、以歌仔戲呈獻在《菩提禪心.高僧傳》節目裡,供觀眾仔細欣賞。

今年讀書會同時結合《高僧傳》節目,每一期由慈青學長來為大家導讀《智者大師》,讓志工見證智者大師求法不畏困難、持戒清淨的精神風範。

慈青學長用心準備,重複觀賞二十五集的《高僧傳.智者大師》,再分工收集相關資料,及構思現場如何帶動導讀。

他們深知自己投入慈濟的資歷尚淺,卻要在讀書會上與志工分享大師的精神風範,難免戰戰兢兢。因此組成小組試讀,彼此間多次研習和腦力激盪火花。首次由志業體同仁胡家健(誠暐),為大家導讀智者大師的生平和青年事蹟。

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智者大師有次上山尋路,即使手握著地圖,還是迷路了;直到路人指點迷津才發現,手中地圖沒錯,卻是拿反了。大師因此領悟:「若無山中人,難出山中境;若無覺悟人,難入覺悟境。」

藉由故事分享,他感恩行善之路有上人在前面提燈指引、鋪路,讓志工看見《法華經》講述的人間菩薩精神;在殷勤精進的同時,還要抱持清淨心,傳承經驗予後人。

◎以戒為師 依律而住

投入慈濟六年多的志工陳玉婷,對於回臺灣接受證嚴上人授證缺乏足夠的信心,讀書會上聽聞守戒律的闡述,她心有所感,守戒真的很重要,目前還無法完全做到。尤其這張口,工作場合被人事磨練,難免會口出惡言,「我的心還不夠定。」

她坦言,「以戒為師,依律而住」,明知道卻還是重複犯錯。即使了解心要「戒」,規律才能守好,但自己那一念心,卻時常隨境轉。尤其,今日聽聞慈濟法派與宗門的延續和傳承,需要志工們人人遵守戒律,以上人的法為依歸,處事圓融有溫度,而溫度的背後,要有制度與規範。

「此修行之路,我必須花得比別人多的時間,但我知道我走在正確的方向,我擁有正念,道路就不會走偏。走起來也踏實多了!」志工陳玉婷省思,在修行路上常不耐煩,直到現在逐漸培養出耐心,「雖然有時內心仍會不舒服,但至少急躁的個性已修正許多。」

陳玉婷努力投入慈善、環保等志業,透過走入人群修煉自我,依然把握機會出席讀書會,藉由靜態課程來修習己心。

◎遵守戒律 凝聚力量

志工張秀蘭(慈縝)認同遵守戒律就是守規矩。說話輕柔的她,還是會擔心自己不夠謹慎而造成遺憾,特別是調和聲色。雖然說話本意是好的,卻因聲調拉高了,讓對方誤解,常造成許多嚴重後果而不自知,這是她往後要精進的地方。

身為華小副校長的她,認為外界誘惑太多,心不定很容易隨之起舞。她想到在教導學生的過程,引導守規矩很重要。「學生願意表達自己很好,但不要隨著他人意見起動盪。」

「我有做到一點布施香!」志工楊茂財欣喜透露。讀書會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三法香」。投入了一年半的時間,看著布展區慢慢成形、開幕,他滿心歡喜;他感恩有機會投入參與,希望藉由布展區,凝聚眾志工力量,與更多會眾分享和推廣環保。

透過讀書會導讀了解,從日常生活中入門打招呼、衣著得體、談吐得宜,也是禮儀規範。志工遵守「慈濟十戒」,進入道場的儀軌,從禮佛問訊開始,到個人的行住坐臥、衣食禮儀等,培養個人舉止有威儀,待人有禮儀,塑造端莊形象。

圖左 :2019年3月8日讀書會,慈濟馬六甲分會志業發展室主任方莉霞導讀《佛遺教經》。[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胡家健藉由智者大師的故事,引領志工省思。[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現場帶動〈大懺悔〉手語,勸勉大家止惡向善。[攝影者:郭巧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