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人都希望被平等對待

人都希望被平等對待

E-mail 列印
「當早上要起床,醒來又不想馬上起來,再睡一下吧!可是早起可以出去運動一下!」另一聲音出現「何必呢!」那是魔鬼的聲音,最後就決定再睡一會兒「可是睡一下又覺得不安!」你曾經這樣過嗎?

「多睡了一會兒,心 裡又覺得不安。」所以早上就開始進入後悔的人生「多睡一會如何!如果早起可以去走不是更好。」方隆彰老師在「2019年傾聽與同理回應工作坊」第五次課程中表示,當開始有做這樣方反思的時候,一旦能如此,真正聽內在的正向聲音,魔鬼的聲音就沒有機會出現,自然退去。起伏就不用那麼對立,人的修練就是如此而來;當了解之後,慢慢掌握自己方向,當一個人對自己掌握度高,就會覺得好像越來越是自己的主人,這是修練過程。

◎學習「閉目」傾聽

知識不斷更新,提升自己的潛力,持續投資自己,更進一步提升自我。4月11日方隆彰老師的研習課程「傾聽與同理回應」是學員期待上學的日子,即使生活再忙碌,學員仍積極把握充實自己的機會。

上週請學員回家試著和他人互動,讀出對方的心情,盡量不做出建議,大家體會到的是什麼?情況如何?容易做得到嗎?老師和學員延續上週課程熱烈討論。「不容易!」學員異口同聲的回答。「為什麼?不容易在那裡呢?」老師引導學員更進一歩討論。

「希望對方聽我們的建議會比較好一點,但通常都不大接受;但是不管他們有沒有做到,可是我們已經有講了。」學員迫不及待的說。方老師表示:「建議出發點是好意,是為對方好,對不對?怎麼是不接受,你會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課務於課前提醒學員,透過課程的學習互動與瞭解,自己哪個部分是強項,那個部分是較弱,需要再加強的,需更多的用心。老師教過在「聽」要專注和耐心去傾聽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學習「閉目」去傾聽周遭的聲音,回到純然的客觀。其實傾聽的同時,訴說的人已在做整理;但是聽的人有很多的角色,所以在角色的轉換是需要練習抽離。要「活在當下」,希望能專注讀出對方當下的想法和感愛,同時也是讓大家更有深度的學習和互動。

「大家有找機會練習嗎?若是沒有做,但是有想到那個念頭在,就算是做到。」課程中老師和學員討論回家練習的生活中的功課。老師表示,人與人之間相處是一個機緣,機緣無法很理性的去掌握和分析的,有太多無法預料的。

◎「我是為你好」

「其實你這樣做會比較好,我是為你好。」當這念頭出現時,內心「其實你應該如何如何做」,顯然內在的起心動念,好像有一個潛在的假設,被假設影響了而不自知。

例如,「一,假設對方一定不知道要這麼做,所以我要告訴你。二,你可能知道怎麼做,而我提供這麼做,會比你做的更好。」想想看,如果角色互換,老師問:「我們自己能接受嗎?」講道理是叫別人去做,接收的道理會心裡反彈,表示你和他心裡位置比他較高,不是好壞問題,是心理狀態的心理地位。「上對下是一種要求」,一旦有反彈就會應付了事,而順從的心理地位,是一種為了保護自己一種內在防衛的表現,因為他被批評指責了。

人都希望被平等對待、被瞭解接受。站在客觀的第三者不是身在其中,那感覺是很遠的。當有這樣的瞭解,當要提醒對方一些什麼,前提是要有足夠信任,不是指導,話才聽得進去,不會激起反彈。什麼是善行,若靜下心來積極傾聽以同理回應,發現問題同時解決問題,讓彼此更有空間。若習慣頭痛醫頭來解決問題的模式,就忘了以人為出發點。學員回到訪視的時候,自己和對方的關係,地位態度是什麼,會怎麼回應,老師讓大家互動討論心得。

◎講太多 聽太少

小組互動中討論,亦是訪視出現的各種問題。社工陳志明分享,案家有時會透過臉部表情、手勢、身體動作傳達出沒有講出來的感受;這時,可以傳達一些訊息給對方「我們知道你的感受」,以同理心的傾聽,可讓案家願意開放地討論他真正的感受。例如「我感覺你找工作方面,好像聽到遇到有些挫折和困難,我可以瞭解看看你的情況嗎?你願意跟我們分享嗎?」在這個時間點與他同在,讓對方感覺到被尊重,願意聽他說。

「我感覺到,好像聽到……」陳志明回應對方當下的情緒,瞭解他遇到什麼困難,順著瞭解說出他的狀況,掌握與對方談話時機,與他同在。過程中「好像」等等這樣的字句,亦是在確認較開放性的字句。

學員練習討論的例子中,「案家說他很著急。我回應『感覺你很著急在找工作,其實你很認真,一直想要有個工作,可是你一直找不到。你是不是可以告訴我們,你有什麼想法?』」學員分享。老師分析回饋,試著體會如果你是當事人,你心裡會不會點頭。所以两個之間的互動過程中產生關係,有得到同理心回應,距離就拉近了。

學員林三堂說:「老師交待回家作業要訓練自己,和家人互動是最貼切的練習。」發現且體會到自己每次都喜歡動嘴巴講,不喜歡打開朵耳聽,而且總是話還沒聽完,就馬上把自己的感受說完,講太多!,聽太少了!其實都沒有去瞭解對方的感受。所以老是重覆錯誤,如老師說的,每天活在不停的懺悔中;但漸漸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提升到有點「後知後覺」。透過課程真的有點進歩,所以要不停的練習,時時提醒自己,一定要多用心。

◎縮放間 不斷超越自我

學員林月惠提及有一次與家長討論親子的回應中,很快回應對方:「你要反觀自己,自己要不要先想一想,先不要生氣。怎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就一連串的道理脫口而出,慣性停留在事情的癥結上,沒有關心到「人」的問題。應該是「你有沒有站他的立場去想,他為什麼會反撲你!你和他在那兒出了問題。」林月惠的多元角色,在親子班親師生中的互動,透過同理心的傾聽學習,更清楚的瞭解也就更有「法度」。

她同時提到家訪個案中,往往只是落在問題上;老師在課程中提及,要多了解自己,處理好自己,才有能力幫助別人。而當全心投入家訪時,卻沒有反過來想,若角色互換,假設今天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想一想感受又會是如何!是不是也一樣的難過生氣。

再也不會說出「沒有關係,孩子長大了,就是會這樣。」的話,講得輕鬆,真的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就會有更深的體會了。同理心的傾聽,真的很重要,原來一直以來以自己的模式在做,忽視了人的感受,這課程讓她學習到智慧的法寶。

訪視和對方的異位關係是什麼,學員林建國表示,透過課程的學習互動分享,對同理心觀念特別有感覺,對他在訪視幫助很大。而林建國最困難的地方,就是以前都會插嘴;透過學習練習反觀自我,為家訪時帶來希望與慰藉。同理心的力量不僅給予具體的指引,令人感動同時深具啟發性,學習到如何獲得力量,改變自己的思維。

學員潘靖文透過課程,讓自己有更多的自我反省及體會,學習打開心耳聆聽、積極關懷,放下自己的主觀,以同理心善解;每天都是學習,不只是老師給的功課練習,三十多年的訪視亦是修行。透過不斷的學習,覺察自己,很自然的溶入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有機會希望把老師所教的理念,與沒能來上課的志工們分享。

同理心能讓訪視過程形成良好的信任關係,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感情連結的重要因素,更能促使人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與人和諧相處。最後老師提醒大家要能「縮小自己,把耳朵放大,把心放大,把腦和嘴巴縮小。」朝縮小、放大這两個方向努力,把握機緣,學習不斷超越自我,勇往直前。

圖左 :4月11日,「傾聽與同理回應工作坊」進入第五堂課,即使生活再忙碌,學員仍積極把握充實自己的機會。[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方老師提醒大家要「縮小自己,把耳朵放大,把心放大。」朝這個方向努力,把握機緣,學習不斷超越自我,勇往直前。[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學員林月惠(中)提及在親子班親師生中的互動,透過同理心的傾聽學習,更清楚的瞭解也就更有「法度」。[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課程中,老師和學員討論回家練習生活中的功課。方隆彰老師表示,人與人之間相處是一個機緣,機緣無法很理性的去掌握和分析,有太多無法預料。[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學員回到訪視的時候,自己和對方的關係,地位態度和回應,方隆彰老師讓大家互動討論心得。[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學員潘靖文(中著短袖)透過課程,讓自己有更多的自我反省及體會,學習打開心耳聆聽、積極關懷,放下自己的主觀,以同理心善解。[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社工陳志明(左一)分享案家有時會透過臉部表情、手勢、身體動作傳達出沒有講出來的感受;這時,可以傳達一些訊息給對方「我們知道你的感受」。[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同理心能讓訪視過程形成良好的信任關係,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感情連結的重要因素,更能促使人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與人和諧相處。[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學員林三堂(中)透過練習,發現自己喜歡動嘴巴講,不喜歡打開朵耳聽,講太多!,聽太少了!其實都沒有去瞭解對方的感受。[攝影者:許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