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揚善青年朝山 遠科技親大地

揚善青年朝山 遠科技親大地

E-mail 列印
2019年4月6日是清明連假的倒數第二天,許多年輕人把握連假出遊。但是在花蓮,有五百多位來自各地的年輕人齊聚靜思精舍朝山。適逢慈濟五十三週年慶,北、中、南、花東區青年協力籌辦「Young善青年回家去」 活動,號召年輕人來到花蓮靜思精舍參加朝山活動。

◎揚善青年 回「心靈」家

近幾年來,因為少子化與科技進步的關係,走出家門投入志工活動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這次藉著週年慶舉辦活動,希望能號召更多年輕人加入行善的行列。在Young善青年(揚善青年)的活動中,不僅凝聚年輕人的力量,更讓他們在籌辦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承擔,未來能接引更多年輕菩薩一起來揚善。

來自彰化區的畢業慈青白容華,畢業後從事貿易工作。因為工作忙碌,很少參與活動。這次活動是她在慈青畢業後第一次回到花蓮,讓她很開心的是除了見到以前熟悉的朋友,也看到很多新朋友加入。而這也是她第一次參加朝山活動,她期許自己能在朝山的過程中,放下繁雜的心,去除無明煩惱。

從高雄搭火車來的林均諺,之前曾經到過精舍做壽桃,所以對靜思精舍「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有所瞭解。但他從未參加過朝山,希望藉由朝山的過程中放鬆身心,也想更深地認識慈濟。

◎揮汗撿石 做好簡單事

提早一天先行抵達的學員,4月6日早上跟著德寋師父一起到淨皂廠旁邊的藥草田出坡。把田裡大大小小的石頭撿起來集中到別處。後續的整地、耕種才能繼續進行。在太陽下,可以看到這些年輕的身影齊心協力把石頭一顆顆地搬上農用搬運車上,準備運往其他地方。

正在拍攝「高僧傳」的唐美雲老師也特地排開檔期前來朝山。唐老師在精舍師父的指導下學著駕駛搬運車,而這也是她在戲外的第一次出坡。在駕駛運輸車的過程中,有時路上看起來很平坦,但車子還是會左右晃動而偏移原本的路徑。需要時時調整前進的方向才能抵達目的地。唐老師分享:出坡的過程就像修行一樣,需要隨時照顧好自己的心念,時時多用心在當下,行走的道路才不會偏差。

在太陽下揮汗整地的過程,學員們也深刻體會到「粒粒皆辛苦」。來自台南區的陳睿鴻分享,到田裡撿石頭跟淨灘有點類似。在遠處看的時候覺得很乾淨,但實際走入藥草田,發現除了大石頭外,還藏了很多顏色跟土很像的小石頭。住在都市的他說:「我們做一小段時間就覺得很累,可是農民卻是日復一日地做這些工作。」經歷這次出坡,他體會到即使是撿石頭,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不簡單。

◎新青年朝山 靜心不染塵

下午的朝山分成兩條路線,從精舍主堂往外面兩側延伸。活動的一開始,天空佈滿烏雲也開始下起毛毛雨,彷彿大雨將傾盆而下。然而隨著佛號唱誦,眾人整齊劃一的步伐與虔誠朝山的身影就像上達天聽一樣,雨在朝山過後才開始變大。

在朝山的這一刻,所有年輕人的心都緊緊地繫在一起,每一句佛號與每一次跪拜都是發自內心最虔誠的祈願。祈求遠在數千公里外的非洲三國能早日脫離苦難,也祈求天下無災無難。人類學家珍古德曾說:「當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就能形成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在飄著細雨的午後,一個個整齊跪拜的身影沐浴在虔誠唱誦的佛號聲中,這群青年人堅定心念,要成為改變世界的揚善力量。

朝山結束之後,靜思精舍德本師父藉由影片分享,地球正在面臨氣候變遷的考驗,勉勵年輕人一起用茹素的行動去疼惜地球。師父也期許年輕人發揮良能,像慈青在蘇迪勒颱風過後發起幫受災的烏來居民打掃家園的活動一樣,用「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的心」來付出,讓善的力量越來越大。

二十六歲的顧思然來自廣州,媽媽也是慈濟委員。媽媽平時邀約她參加活動,但她都沒有興趣。今年3月,思然跟媽媽到臺灣旅行,由於大學時代的好朋友恰好是慈濟人,就約她參與榮董聯誼會活動。看到靜思鼓隊演繹〈揮灑生命的彩筆〉時,讓她很震撼,一群年輕人能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因此決定參加這次活動。以前她不知道什麼是朝山,但在朝山的過程中,她體會到雖然是很簡單的三步一跪拜動作,但其中有很深的涵義。而且看到六百多人整齊劃一虔誠跪拜,讓她特別感動。更發願回廣州後,要召集更多年輕人加入慈濟行列。

◎看「如常」平凡中體悟幸福

在朝山結束後,是電影「如常」在上映前的搶先看活動。「如常」是由導演謝欣志、陳芝安拍攝的一部記錄片,預計在2019年6月28日上映。本片花費近十年的時間,記錄臺東區資深委員長期訪視、陪伴感恩戶的故事。陳芝安導演也將這段記錄的歷程編寫成書《一雙紀錄片的眼睛》由遠流出版。

在電影播放的過程中,台下許多人都眼眶泛淚。放映結束後的問答時間,學員更是踴躍發問。來自嘉義區的慈青顏瑞丞問到慈濟人是如何打開感恩戶的心門,讓他們願意接受這樣長期的記錄。陳導演回答:志工要關懷個案,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工作。並不是帶著錢或資源就可以進到他們的家門。她說,慈濟人不是社工專業,他們是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去說服人,也洞察別人的需求,給予所需要的。

高雄區學員林祐生分享,看見慈濟人的長期陪伴,以及那些孩子在艱困的環境中力爭上游的故事,讓他深刻體會到自己是多有福的人,也懺悔自己在求學過程中的不認真。深受電影感動的祐生期許自己要更精進,多參與活動,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啟善念 募心募愛援東非

晚間的活動是大愛臺陳竹琪主播分享,她在跟新聞同業朋友募款幫助非洲水患災民的時候,朋友卻沒有聽過非洲正在遭受水患侵襲的消息。讓她有感而發地說:「因為我們有緣來到慈濟,才能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世界,進而啟發我們的善念。」竹琪主播也分享了幾個在援助非洲的過程中發生的感人故事。

住在辛巴威的一位阿嬤,家裡空無一物,是真正的「家徒四壁」。幸運的是,在嚴重的水患中,她並不是受災戶。她說:「我沒有錢,但我也想為那些受災的災民做一點事。」於是她把家裡的兩雙舊鞋跟幾件舊衣服捐出來,希望能幫助到無家可歸的災民。另外有一位受災戶,在慈濟為災民蓋房子時來幫忙。師兄說要以工代賑,他說:「我不要工錢,因為我也想付出一點力量幫助他們。」

同樣的感人故事也發生在中東,有一天敘利亞難民小朋友問:「我也想捐錢幫助非洲的災民,但是我沒有錢,可以開支票嗎?」於是就看到小朋友們拿著各式各樣的支票投入竹筒,有人發願要捐一里拉,有人說要捐五里拉,也有小朋友在支票上寫著要為災民抄寫一本可蘭經。雖然金額不多,但是這份愛心卻是比任何物質都要珍貴的。點滴愛心匯流,最後也能變成滾滾江河。

體悟到身在臺灣的幸福,學員們也掏出零錢投入竹筒,一起為非洲獻上自己的祝福。來自北區的學員何佳哲,今年才剛升上大學一年級,在高中同學的邀約下,決定參與這次的活動。從來沒參加過慈濟活動的他,看到影片中非洲水患的災民覺得非常不忍。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能幫助別人的人。從日常生活中的小地方做起,每天存下幾塊錢,可以讓那些孩童吃飽、穿暖、有地方住。

在竹筒歲月之後,是學員們與精舍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一整天的活動,有些學員有滿滿的法喜要分享,有些學員則是對於學業、職場、生活有些疑惑縈繞在心頭。面對這些複雜的事物,精舍師父總是能運用智慧幫大家解決煩惱。第二十四組有一位學員問師父:「每次看到新衣服、新鞋子就很想買,不知不覺之間就花了好多錢該怎麼辦?」德勱師父回答:「把時間拿來做志工,就不會有時間瀏覽那些資訊引起自己的貪欲了。」惡念已生要令速斷,照顧好自己的心念,消除貪嗔癡,才不會讓無明煩惱佔據了我們的心。

汲取精舍師父的智慧法水,學員們也有許多收穫。來自北區的學員李達霖分享自己畢業後開始創業,每天為了增加客戶去應酬,回到家後還患得患失,不知道能不能拿到訂單。而這種生活的源自想要賺更多錢的貪念。後來他醒悟到錢夠用就好的道理,開始捨棄一些不好的客戶,把時間拿來投入社區志工活動。他說,這樣的生活過得既踏實又開心。

一日的活動飛快地結束,在恭敬朝山中沈澱心靈,在用心生活中把握分秒。面對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方式也越來越不同的時代。對於生命的意義,這些年輕人也有了新的體悟。Young善青年一起揚善,你,準備好了嗎?

圖左 :體悟到身在臺灣的幸福,學員們也掏出零錢投入竹筒,一起為非洲獻上自己的祝福。[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謝欣志(左)與陳芝安(右)兩位導演分享他們拍攝紀錄片「如常」的過程中,所看到的慈濟人與感恩戶的溫馨互動,已經超越了助人者與被助者的情誼。[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由於許多學員都是第一次參加朝山,活動組播放影片解釋朝山的意義。[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正在拍攝「高僧傳」的唐美雲老師也排開戲劇檔期,前來參與朝山活動。[攝影者:王耀正]

圖左 :來自臺南區的學員陳睿鴻,從撿石頭體會到「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不簡單」。[攝影者:許舒婷]
圖右 :靜思精舍德本師父與青年學員們分享現今的地球面臨的環境危機,期待年輕人一起用蔬食拯救地球。[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學員何佳哲是今年才剛升上大學一年級,從來沒參加過慈濟活動的他,在影片中看到非洲水患的災民覺得非常不忍。期許自己可以日日發好願,每天存幾塊錢去幫助別人。[攝影者:施龍文]
圖右 :大愛臺陳竹琪主播分享非洲水患的即時情況,以及許多從災民轉變成手心向下助人者的動人故事。[攝影者:施龍文]
圖左 :李仁甫師兄帶動學員齊唱他創作的「讓愛串流」,期許本次活動能啟發年輕人的善念與愛心,並將這股力量匯集起來,成為奔騰不息的河流。[攝影者:王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