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響應世界地球日 公司員工環保站學分類

響應世界地球日 公司員工環保站學分類

E-mail 列印
響應「世界地球日」,今天4月22日,一家金隆興業公司主管帶著九位員工,來到位於桃園蘆竹區的福興環保站參訪,透過志工清楚的解說和親身實作分類經驗,了解到回收塑膠袋有分好幾種及要自備環保碗筷與蔬食,齊心愛 地球。一塊磚三塊三,他們也同時把握因緣響應善行共振,讓愛「非」揚活動,祝福東非三國家的受災鄉親早日遠離苦難,重建家園。

◎公司員工學環保 塑膠袋少用愛地球

「這個叫什麼?」「保麗龍。」「不是,是高級的塑膠袋。」十點多,這家公司的主管與員工在志工們拍手唱著歡迎歌聲中,來到環保站。慈濟志工羅月娥手拿裝芭樂袋其中一層白色網狀袋子問大家,並說明這回收的塑膠袋經溶解後可再製成塑膠成品,讓大家更了解回收的意義。

減塑刻不容緩,一群人來到拆解區,「這是紙類、塑膠、硬殼。」慈濟志工劉志庭,將回收包裝完整的CD片,一一拆開做說明,傳達長年在環保站付出的志工們,用心分類一點也不馬虎。

促成這次因緣的主管章詠乾,理著平頭、戴著一副銀邊眼鏡,他是因先前參訪過內湖環保站,覺得地球的資源有限,需要大家要一起來維護這個地球,因此今天他帶著大家來學習環保分類,「沒有想到說環保還分這麼細,光塑膠袋還要分三種,真的分得很細。」透過參訪,他覺得要更認真環保,要盡量帶環保碗筷,減少一些垃圾的產生。

「這些螺絲的牙已經很久很舊了,很難弄出來,感覺很辛苦,且我才做了一下就滿身大汗。」身形壯碩的涂哲文在拆解區學習拆解零件,透過實際操作,感覺到很多活菩薩在環保站奉獻付出,很有愛心,也體悟地球只有一個,希望地球能夠更乾淨,他認真地說,「不要再讓不要的東西漂游到海裡面,只要我們做好分類,就可以降低對地球的傷害。」

席地蹲著學習分類芭樂袋,在公司擔任特助的李祥薇開心地說,「原來我們的塑膠分到這麼細,還有很多東西都可以回收,我們要自備環保袋,不要再拿一次性的塑膠袋。」實做才知道每位志工都恨辛苦,她最後發好願,「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好更乾淨的地球,未來要常常花時間一起來幫忙。」

將濕濕的透明塑膠袋慢慢地解開,也同樣在學習分類芭樂袋的處長梁維修說,「以前在家裡都把塑膠袋當垃圾丟掉,現在才知道塑膠袋經過處理還有這麼多的作用,真的要多做環保才能留給子孫一個乾淨地球。」

◎環保站啟善心 馳援東非災民

「善行共振,讓愛『非』揚。」募心募愛援東非,羅月娥告訴大家非洲三個國家遭受氣旋影響,百分之八十沒有房子可以住了,希望大家一起來做愛心,幫助災民早日脫離苦海。現場大家同時響應,由梁維修代表大家投竹筒,共同凝聚善心,減少災難。

一塊磚三塊三,呼籲大家幫助災民重建家園,感受做善事可以一善破千災且是很有福的涂璨竣說,「台灣是一個很有福地的地方,能做一些事情幫助這些非洲的朋友,讓自己還有家人過得更快樂,希望讓這個福報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珍惜地球,減少垃圾量也是做環保,一個小時的參訪很快結束,最後大家一起呼口號:「做環保愛地球,讚讚讚。」口號鏗鏘有力,震攝人心,期盼人人落實生活中。

圖左 :響應「世界地球日」,今天4月22日,一家金隆興業公司主管帶著九位員工,來到位於桃園蘆竹區的福興環保站參訪。慈濟志工羅月娥為大家介紹環保分類有哪幾種。[攝影者:李昭田]
圖右 :慈濟志工羅月娥說明塑膠有那些可回收那些不回收。[攝影者:李昭田]

圖左 :促成這次因緣的主管章詠乾(左二),理著平頭、戴著一副銀邊眼鏡,他是因先前參訪過內湖環保站,覺得地球的資源有限,需要大家要一起來維護這個地球,因此今天他帶著大家來學習環保分類,[攝影者:李昭田]
圖右 :慈濟志工與大家介紹環保回收種類。[攝影者:李昭田]

圖左 :「這是紙類、塑膠、硬殼。」慈濟志工劉志庭(右二),將回收包裝完整的CD片,一一拆開做說明,傳達長年在環保站付出的志工們,用心分類一點也不馬虎。[攝影者:李昭田]
圖右 :透過志工的說明,章詠乾(左二)說,「沒有想到說環保還分這麼細,光塑膠袋還要分三種,真的分得很細。」[攝影者:李昭田]

圖左 :涂哲文在拆解區學習拆解零件,透過實際操作,感覺到很多活菩薩在環保站奉獻付出,很有愛心,也體悟地球只有一個,希望地球能夠更乾淨。[攝影者:李昭田]
圖右 :「善行共振,讓愛『非』揚。」募心募愛援東非,羅月娥告訴大家非洲三個國家遭受氣旋影響,百分之八十沒有房子可以住了,希望大家一起來做愛心,幫助災民早日脫離苦海。現場大家同時響應,由梁維修代表大家投竹筒,共同凝聚善心,減少災難。[攝影者:李昭田]
圖左 :珍惜地球,減少垃圾量也是做環保,一個小時的參訪很快結束,最後大家一起呼口號:「做環保愛地球,讚讚讚。」口號鏗鏘有力,震攝人心,期盼人人落實生活中。[攝影者:李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