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不一樣的教室 環保站做教育

不一樣的教室 環保站做教育

E-mail 列印
不一樣的教室,環保站兼具實踐與教育的功能;從小紮根,培養愛護環境的好習慣,才能守護我們這顆美麗的地球。

馬六甲合豐環保站自2012年啟用,進行資源回收再分類,而在2018年也開始扮演另一項兼具教育 之角色與功能,提供各領域、學校及團體參訪,進而對環保有更深一層的認知。

◎塑料袋 海洋殺手毀生態

2019年4月20日,二十二位來自馬來西亞般若佛學會麻坡分會的親師生參訪合豐環保站,慈濟志工林羅娜(慈嫻)帶動唱〈哈囉歌〉,打破彼此的隔閡。

接著,她透過一些影片及動畫片來告訴大家,當務之急要採取「減塑」行動——減少使用塑料袋,因為塑料袋已經嚴重污染了陸地及海洋。畫面中,有不少海洋動物因在尋覓食物時,不慎誤吞了塑料袋,造成死亡,同時也導致海水受污染。

她問小朋友:「塑料袋可以吃嗎?」小朋友回答:「不可以!」「為什麼海洋會有這麼多塑料袋或塑料器皿呢?」林羅娜強調,塑料已成為海洋的殺手之一,而海洋上的垃圾,讓生態環境更惡化。

地球留給萬物很多生存的資源,但人類卻留下很多垃圾,對地球造成很大的傷害與破壞。因此,她鼓勵大家不要再使用塑料袋,應隨身攜帶容器或器皿,避免塑料袋氾濫成災。

◎愛地球 加速蔬食與環保

分站教學中,志工張虞裕(惟鼎)向小朋友介紹垃圾漩渦模型、鋁箔包產品、土埋場模型、環保十指口訣:瓶(塑膠瓶)、瓶(玻璃瓶)、罐(鋁罐)、罐(鐵罐)、紙(紙類)、電(電池)、1(衣服)、3(3C產品)、5(五金)、7(其他),及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與惜福區等。目的希望小朋友知道環保,以行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有效達致真正環保的理念。

另外,安排環保體驗活動,讓小朋友了解基本的資源分類。林羅娜向小朋友介紹宣導看板上寫著的「環保五招」:拒用、減量、重複使用、修理再用、回收,通過這五招,才能減少及妥善處理回收物。

這些回收的資源,如瓶子、鐵罐、塑料及紙張等,都是圍繞在生活上所使用的物品,對小朋友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因為這些都是在家裡可以見到或用到的物品。

一旁的志工告知環保站是資源回收站,「將可以再循環利用的物品回收分類,可不是一般的垃圾場。」丟掉就是垃圾,回收就是可以再利用,才是達致環保的意義。

大家接著分組進行,眼前一些過時的手機殼,都是還未開封的,大家一起將包裝打開,把寶麗龍片、小卡紙及手機殼分類在不同的箱子。

◎環保站 教育與實踐並行

「慈濟的環保推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加上環保站的資訊很廣,資源又豐富,適合提供教學用途。」該佛學會的老師林小莉,藉此機會帶著家長及小朋友一起來見識及學習。

她表示該學會曾經帶小朋友出外淨街,大家都看到路邊有各種各樣的垃圾,其中連一些衣服都隨意被丟棄在路旁的草叢。當下,她認為教育非常重要,要教育民眾不可以亂丟垃圾,更不能讓自己成為垃圾的創造者。

民眾的公民意識有待改善,林小莉每當看到到處都是垃圾,內心感到很心疼,「還原美麗的大地,讓大家有個乾淨清潔的居住環境,小小動作及習慣,需要從小培養。」

◎做環保 好習慣從小紮根

家長林欣雲帶三位孩子來參與,年齡分別為十歲、八歲及五歲。在問答互動中,五歲的陳佳榮很清楚地作答,令在場的大人們讚歎。林欣雲表示,先生在家裡有做分類桶,孩子會將資源分類。

父母平時的身教,是孩子學習的對象;從家裡落實環保,從小培養良好習慣,灌輸環保意識。她陪同孩子一起來學習、進行資源分類,「這樣的體驗可以加深孩子對環保的認知。」平時,如需要打包,她就會事前做準備,帶餐盒出門,盡量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器皿。

陳佳榮雖然年紀小,但一直謹記不可以亂丟垃圾,他童言童語地說:「我沒有去過海邊,所以沒有將垃圾丟在海洋裡。」海洋的垃圾來自人們將垃圾丟入水溝,然後被雨水沖到河流,再流向大海,人類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環境保護與教育事業都是一項為未來而做的事,從教育著手來改變人們愛護環境的正確觀念,大家齊心守護家園,還原一個美麗乾淨的地球,你我一起來做。

圖左 :2019年4月20日,二十二位來自馬來西亞般若佛學會麻坡分會的親師生參訪合豐環保站。[攝影者:江妙珍]
圖右 :佛學會老師林小莉認為慈濟在環保推動的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加上環保站的資訊很廣,資源又豐富,適合提供教學用途。[攝影者:江妙珍]
圖左 :家長林欣雲(左一)陪同孩子一起來學習。她與小兒子陳佳榮(右二)一起進行資源分類。[攝影者:江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