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安寧療護陪伴 最後旅程不留憾

安寧療護陪伴 最後旅程不留憾

E-mail 列印
「現在社會型態已在演變,對訪視志工而言,現在所遇到的問題也變得多元化,不只是經濟上需要協助,精神上有所謂的文明病需要關懷……諸如種種需求,對於慈濟志工而言不只是挑戰,更需要充電學習。」高雄資深訪視志工 張嫦嬪說明舉辦訪視共修的目的及必要性。

慈濟基金會每三個月一次的訪視共修課程,依照訪視個案現場所遭遇的難題及現今社會易發生身心靈問題,藉由專業領域的講師分享,讓身處第一線的訪視志工們,更能瞭解如何去陪伴及膚慰,拉近與案家的距離。

◎醫療照護趨勢 您我都應知

有鑑於臺灣的人口快速老化,現今醫療照護體系面臨兩大趨勢與難題:「長期照護」與「安寧療護」是從失能到死亡進行的垂直連續性照護,勢將合流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5月18在高雄靜思堂國議廳,舉辦今年高雄區第一次訪視進階教育訓練課程,針對最「火紅」的話題安排一整日的課程。分享主題分別是:「安寧居家護理照顧介紹」、「癌友資源運用」以及「安寧末期陪伴」,計有二百八十六位在訪視領域默默耕耘的志工們前來聆聽。

在「安寧居家護理照顧介紹」課程,由任職於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安寧病房,資歷將近十五年的張亦慧護理師擔綱講師。她提到,所謂「安寧療護」是指針對治癒性治療無反應之末期病人提供積極性及全人化的照顧。用尊重生命的態度,陪伴病人走過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並輔導家屬重新面對未來的生活。

「安寧療護」可分:安寧共同照護、安寧病房照護及安寧居家照護,依照不同病人的需求為出發點,製定專屬的照護計劃。張護理師強調著:「『善終』是需要準備的,每個人、每個家庭所面臨的抉擇問題皆有所不同,善終的障礙,要自己排除,自己安排、自己決定是最好的。」

第二堂課則由「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高雄希望小站組長蔣昀珊社工分享「癌友資源運用」。透過簡報她向大家分享臺灣癌症現況、癌友家庭所會遭遇的問題,並告知大家可以運用的社會資源有哪些?蔣社工並列舉「癌症希望協會」所提供的多項服務內容,除了提供癌症病友與家屬諮詢、心理輔導、生活照護及社會資源的整合服務,讓癌友家庭能獲知充沛的資訊來源,以利獲得持續性且完整的照護。

◎尊重意願 好好道別

「回想自己的父親,雖然曾經口頭表示不願插管的意願,最終還是由我這個女兒幫他做了錯誤的決定,為此我一直深感遺憾……」細細回想起自己父親臨終前的情景,慈濟志工江如意克制不住思親之情,懊悔與不捨全寫在臉上,也讓她霎時淚崩……

江如意的思緒拉到多年前,提到時年八十七歲的父親,原本身體硬朗,直至一次意外受傷,因為家中子女中,有二位智能不足,其他人也需要上班,人力不足之下只能將父親送往安養中心。「哪知才入住一個星期,父親就感染,被安養中心送往醫院就診,醫師建議要做氣切,說這樣爸爸的生命力延續的機率才高。」如意心急如焚,孤行一意只想延長老人家的生命,同意醫師進行氣切,豈知氣切後的父親非但沒有好轉,還多折磨了二年直到油盡燈枯……說到此處,如意聲淚俱下,悔不當初!

如今的她把握能前往慈濟醫院當志工的機會,但願能多多照顧飽受病苦的病患,並將功德迴向給父親。藉由課堂所學,她更堅定一件事:「為自己臨終做好準備,才不會讓家屬有所擔憂、甚至產生衝突。」

今年參加慈濟志工培訓的郭金珠,提到自己的父親是肺癌患者,癌細胞移轉至骨頭及腦部,後來無法進食時,還插上鼻胃管,金珠說:「爸爸一直抗拒,他會動手拔鼻胃管,因為那個鼻胃管讓他真的很難受,然後我們就買球拍型的手套來預防爸爸用手自行拔下管子,甚至將他的雙手綁在床邊。」金珠眼眶泛淚,心疼地回憶著。

她提到自己在父親生前很愛跟他頂嘴,還好及時把握父親在世的最後時光,在安寧病房向爸爸懺悔,隨後沒多久爸爸就往生了,讓金珠深刻體會道歉及道愛要及時,否則來不及了,心中的遺憾將無法挽回。

◎愛別離 關懷與陪伴

下午的課程「安寧末期陪伴」主題,由從事護理臨床工作超過三十年、安寧臨床服務超過十年,同時也是馬偕醫院安寧病房開房元老之一、曾在報紙刊登許多篇安寧故事專欄的根秀欽老師來主講。

洋洋灑灑的經歷,讓根老師說起「安寧末期陪伴」的故事,如行雲流水般流暢。甫一出場即自稱是「賽夏公主」,不僅造型醒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的上課風格,驅走了大家午後的倦意,人人精神抖擻地屏神凝聽,唯恐漏聽了精采的片段。

根秀欽老師提到,臺灣於2015年立法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完成自然死法案及病人自主權利立法之國家,於2019年1月6日 正式上路。她為大家釐清《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差異性,希望大家不要混淆。話題切到心理層面,根老師提到臨終者心理需求與處置、末期病人之家屬的照顧、常見的悲傷情緒、你可以為悲傷的人做什麼……從她親觸的實例分享中,令人如歷其境。

「如果當年有人輔導我,也許就能早一點走出陰影!」說到內心深處,根老師舉自身的例子讓大家聞之一震,原來1971年的一場風雨剝奪了父親青壯的生命。「只是一眨眼的時間,爸爸就和房子被大水沖走了!」六歲的她目睹父親遭到洪水吞噬,暴風雨成了她與母親長年的夢魘。即使數十年後,母親只要遇到颱風就會難過得掉淚,她說,如果當年有人輔導她們,也許心裡的傷口可以早點癒合,她舉此例來說明陪伴與諮商的重要,大家回報予熱烈的掌聲來讚揚老師心中的那個「受傷的小女孩」已經長大,走出生命幽谷後,更建造一條通往他人內心的捷徑,用感動照亮彼此!

一整天的課程,繞著「善終」話題探討,有理性、有感性,讓所有參與者有滿滿的收穫與感動,這是一堂人人要面臨的生死必修課,期待未來在面對自己、家人或案家時,能用尊重生命的態度,協助減輕末期病人的身體疼痛及心理壓力,讓他們安詳走完人生,圓滿善終。

圖左 :講師張亦慧護理師敍述:「面對安寧狀況如何及早做準備,給予病患、家屬最好的照護。是一堂很棒的安寧居家護理照顧的課程。」[攝影者:林慧盈]
圖右 :資深訪視志工張嫦嬪分享:「現在是高齡化社會,陪伴志工要有這些概念,才能在最短時間內達到共鳴,所以應需要,才有這樣安寧講習課程。」[攝影者:林慧盈]

圖左 :學員江如意(右一)分享:「當初爸爸沒做好臨終前的準備,而我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心中一直很遺憾,所以排除萬難一定要來上這堂課,為將來的自己及家人做好行前的準備。」[攝影者:林慧盈]
圖右 :社工蔣昀珊:「當發現罹癌後,如何快速、簡易透過癌友資源運用,儘早接受治療,早日恢復正常的生活。」[攝影者:林慧盈]

圖左 :訪視進階教育訓練課程內容豐富,學員勤作筆記。[攝影者:林慧盈]
圖右 :郭金珠分享:「安寧的課程內容,讓我憶起在爸爸生前常常與他頂嘴,深感不孝,跟爸爸懺悔後沒多久爸爸就往生了,心中沒有留下遺憾。」[攝影者:林慧盈]

圖左 :學員曾崑池分享:「在課堂上了解進入安寧前的條件與準備,讓病患及家屬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顧。」[攝影者:林慧盈]
圖右 :洋洋灑灑的經歷,讓根老師說起「安寧末期陪伴」的故事,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攝影者:梁秋蘭]
圖左 :高雄靜思堂國議廳,舉辦今年高雄區第一次訪視進階教育訓練課程,分享主題分別是:「安寧居家護理照顧介紹」、「癌友資源運用」以及「安寧末期陪伴」,計有二百八十六位在訪視領域默默耕耘的志工們前來聆聽。[攝影者:林慧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