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靜思生活營 許一趟菩薩行旅

靜思生活營 許一趟菩薩行旅

E-mail 列印
五月中旬起全臺各地連續下了幾天豪雨,5月24日的早晨,梅雨暫歇、涼風徐徐,來自中臺灣各地「2019年74期靜思生活營」一百五十三位學員登上專列火車,欲前往花蓮靜思堂進行為期三天的活動。來自社會各行各業 的精英賢達,放下三天的俗務,把握當下的因緣,許自己一趟心靈之旅。

來自埔里的學員、臺中榮民總院埔里分院內科主任退休的黃聰敏醫師,現為福樂診所院長,雖然加入「慈濟人醫會」多年,卻是第一次來參加靜思生活營,他以學佛多年的心得向同車廂的學員分享。他說,「五十至六十歲的人,就如人生的深水區,也就是說隨時可能滅頂。」

就一個醫師而言,黃聰敏說:「這些年看到有些同學陸續離世,有些事看來理所當然,就像呼吸一樣,但事實上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看到許多老病號漸漸走了,自己也要學習放下。」他覺得人間就是宇宙轉運站,但更重要的是「去的時候能放下,就能自由自在。」他形容「佛陀有三種藥,第一種能成人身,第二種成羅漢,第三種是當菩薩。」他對著學員說:「相信這一車,未來都能成菩薩」。

◎伉儷同行 期許行囊滿載

學員劉啟聰第一次參加靜思生活營,他說,沒有特別預設什麼期望,看大家這麼有心、這麼多人來參加這種活動,只是想來瞭解,慈濟到底在社會上做些什麼事情?它是怎麼樣的一個團體,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願意來參加?對於慈濟,還不是非常了解,他想藉由這個機會多深入。一到車站,看到職場上的熟識朋友,聽到別人已經參加第三次了,劉啟聰說:「我這一次來,值得了。」

賴慧娟與先生劉啟聰同行而來,早在兩個兒子讀小學,即加入大愛媽媽,進而陪同孩子到兒童班上課,一心一意守住孩子的教育,直到孩子上大學,她仍喜歡在慈濟團體,更歡喜的是,第一次跟著先生一起參加靜思生活營,最大的期待,希望能得到先生的支持,成為受證的慈濟委員。

服務於臺中慈院社區護理部的個案管理師范姜玉珍今年是慈濟培訓委員,因為先生杜輝隆開始投入社區見習,她希望先生能加緊投入的腳步,所以邀約他一起來參加營隊,希望多出來認識慈濟,未來能夠進一步培訓。首次來花蓮深入慈濟的法,杜輝隆滿懷欣喜地與太太同行,希望這趟有更多的收穫。

「緣深不怕緣來遲」,林金雄、高惠美夫妻家住大里,曾去臺中靜思堂參觀,當日導覽志工魏玉珍介紹慈濟,讓他們對慈濟留下好印象。一個多月前,魏玉珍曾邀約他們參加靜思生活營,但那時他們沒有答應。就在活動前兩天,他們夫妻突然想起魏玉珍,竟然開著車在臺中市北屯區的重劃區街道繞行時發現到她的車子。「我要找這部車的主人」,員工就接待他們進去找魏玉珍。魏玉珍再次誠懇邀約參加營隊,他們於是在最後時間補上報名表,趕上這列班車。

林金雄事業忙碌,常年往返大陸、臺灣兩地。知道慈濟做很多,但一直沒有機會更深入。他說:「對慈濟還很陌生,希望能更了解慈濟。」兩夫妻也很想到花蓮親見證嚴上人,於是把握殊勝因緣,成就這趟花蓮行。

◎善的團體 美的人文

「我不是因為自己的挫折或困難來尋求慰藉,真的是看到慈濟人無私的付出,想跟你們學習,藉由你們的身影讓我可以手心向下。」學員吳麗華說,「曾看到一篇報導說全世界慈濟人的臉最美,真的很真實的一句話。」她今年參加見習,在社區參與歲末祝福、浴佛節、茶道等活動,很喜歡慈濟的人文,希望透過跟著志工的腳步,學習去當別人的貴人。

學員何月梅十年前曾到花蓮靜思精舍住宿三天,回家時碰到一向健康的父親突然往生,聽姊妹轉述父親臨終前說:「月梅一定有事無法離開,我沒辦法等了。」讓月梅十年來一直無法釋懷。今年受邀時,覺得自己應再到精舍看看了。臨行前夕一直睡不穩,心情既興奮又喜悅無法說個清楚,很期待趕快到精舍看上人。

從事保險業務的林美雲,天天承受業務上很大的壓力,常常藉由證嚴上人著作或參加慈濟活動得到舒壓的方法,慈濟的一切總會給她很大的平靜。這次接受阿姨何月梅的邀請一起參加靜思生活營,希望此次課程安排,能帶給她更多的安定力量。林美雲說:「第一次回花蓮,最期待看到書中所描述的精舍生活,更想看到證嚴上人。」

學員周永鴻是現任臺中市議員,原來安排要參加2018年的靜思生活營,不幸媽媽往生因此慢了一年。他說,為了感念媽媽,他茹素一年。年幼家境清寒曾接受濟助,他銘記在心,今天能一路成長事業順利,他說不只是靠自己的努力,還有來自社會的給予,決不會忘了回饋。再則媽媽生前篤信佛教,希望自己也能更認識慈濟佛教團體,與更多人一起做利益人群的事,於是踏上這趟行程。

張天騰藥師邀約太太有一至二年,好不容易今年太太答應來當學員,他來陪伴。但是岳父這兩天已是多重器官癌彌留,希望子女皆在身邊,因此太太回嘉義陪伴岳父。他以最大祝福的心,祈禱岳父少一點痛苦離開,自己仍留下來陪伴服務其他學員。回憶及自己第一次參加靜思生活營時,看到來自緬甸,卻把人生的大半歲月都奉獻給臺灣花東的偏遠部落丘昭蓉醫師,讓他很感動,覺得身為臺灣人的自己應該做更多。聽到上人說過,「慈濟是行的佛法」,去年六月退休的他,希望在志工團體持續奉獻人生最後的剩餘價值。

不管學員來自何方,各自帶著何種心情來參與,中區榮董召集人紀邦杰醫師走訪每一節車廂,用他一向慈祥的臉色、溫和的言語關懷並鼓勵學員說:「慈濟是個美善的團體,希望人人此行都能收穫滿滿,也更了解慈濟,讓自己入寶山不空手而回。」

◎教學深耕 教育生根

「尋夢?圓夢?選擇所愛?尋一分自在、自我、自然,人生不就是如此嗎?」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長李玲惠以此開場,人生十八年豐富的校長生涯,自在轉彎,2017年8月1日換了位置,無給職來到慈中,將宗教精神與教育志業合而為一。

雖然過程轉折,但是行願、還願已堅定,「答應師父的事,弟子怎能不兌現?」李校長深知上人所賦予的使命,當把一個孩子教好,可能改變一個家庭,一個社區,一個社會,甚至可能一個國家。

談到教育的改變,師長除了愛,還可以給孩子什麼?「老師是孩子的模,父母是孩子的樣;有模有樣,孩子才有方向。」李校長強調慈中有三心牌的老師,「老師心,對學生用心;菩薩心,讓上人放心;父母心,讓家長安心。」慈中傳遞慈濟人文教育的精神,更有懿德爸媽的陪伴,使得鄰近日、韓、印尼、馬來西亞的父母也來選擇子女就讀慈中。

李校長說明慈濟學校兩大教育特色,「一是人文教育,以品德教育為核心,建立開闊格局的人文素養,以及培養國際移動力的國際教育。」所以當慈中的交換學生到了國外,感恩地對home爸home媽奉茶,都能感動到寄宿家庭的父母。慈中的孩子更主動親手畫下繽紛的愛心卡片,持續關懷敘利亞難民的孩子,一面五國旗(日、韓、新、臺、敘)情牽敘利亞,而當花蓮地震,愛的回流敘情緣,敘利亞學童更以賣咖啡所得援助花蓮地震。

教育的改變,在慈中孩子笑容裡湛漾開來。李校長驕傲地說到,學校最好的簡報就是孩子的笑容,當學生無私主動地愛這世界,那麼世界離美善不遠。

學員鄭喬云一進慈中就感覺校園風景秀麗,氛圍莊嚴,感受心情平和。李校長生動活潑的演講,她用心筆記。「慈中孩子人文氣質沉穩而謙和,學習意願高昂,在愛包圍下的小孩都能自發性學習,連掃廁所都覺得榮耀,真的很不容易。或許連家長也無法把孩子教得這麼好。」已是媽媽的鄭喬云,覺得品格教育與從心發起的觀念最重要,那才是跟著他一輩子的資材。

◎大捨之愛 珍惜善待

在「大捨之愛」課程裡,慈濟大學副校長曾國藩教授,以幽默的語氣形容上人創辦慈濟醫院到為培植良醫良護而設立慈濟醫學院,到目前慈濟大學已然在國際享有盛名,從蓽路藍縷一路走來,他笑稱慈濟大學是「後山的東方不敗」。

慈濟推行大體捐贈多年,尊稱大體為「無語良師」。一直秉持著讓「往者靈安、生者心安」的態度與精神,在大體啟用之前,讓醫學生先對捐贈者家屬進行家訪,讓學生了解無語良師的生平事蹟,懷抱著感恩的心,感恩良師的無聲說法,並帶動國內醫學界大體捐贈的人文。

在解剖學課程期間的行誼,要做到尊重、默禱;在課後也必須再把大體縫合得完整如初,再著衣、入殮,接著由醫學生扶棺木、送靈入殮、火化入龕。整個儀式從頭到尾充滿「感恩、尊重、愛」。學員聽到這裡,多已心生不捨,感動不已。

學員陳美昔上完此堂課之後,很感慨的說:「我家人往生的時候都是委託禮儀社處理,處理過程就是用一般的商業儀式。今天看到慈濟的醫學生對待大體老師是如此的恭敬,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

何健榮經年在國外,外語能力佳,二十多年前在美國認識了慈濟,近年自緬甸返國,在太太經營的安親班協助教學。五年前曾隨越南慈濟人返臺參加靜思生活營,這是第二次參加。聽曾國藩教授講「大捨之愛」,他感動得頻頻拭淚,「我發現我越來越愛哭了。看到有人願意當大體老師,真的讓人很感動。人一生最難捨的是自己,到最後什麼都沒有,還有什麼不能放下。眼睛一閉,什麼都沒有了,身體算什麼?能夠助人的,才是最好的東西。」看到慈濟人的愛,印證佛經所說的「頭目髓腦悉施人」。

◎如常 用生命陪伴生命

「每個苦難背後,都有一個動人的願望;付出不求收穫,終將看見陪伴的力量。」慈濟文史處賴睿玲在導讀《如常》影片時提到,由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監製,歷經十八個月,拍了近七千多分鐘拍攝素材,濃縮七十二分鐘紀錄影片《如常》,記錄慈濟人用生命陪伴生命的溫暖故事,慈濟人持續長期關懷獨居老人、孤苦無依貧困家庭的過程。影片中志工本身身體也有病苦,依然保握付出無求的愛,直到生命最後一分鐘也不放棄,「陪伴」的力量,啟動善的種子,看見社會祥和的希望。

學員蘇秋燕看完《如常》,心情久久無法平復,她說:「以前看電視許多報導,以為是包裝,覺得慈濟人不可能做到這樣子。今天看完《如常》,看到志工對毫無血緣關係的孤苦無私奉獻的愛,令人感動。現代社會中太多人對自己的父母都無法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為什麼慈濟人可以用這樣真誠與愛去對待毫無血親孤苦的老人?」蘇秋燕說:「我的生活從不匱乏也無慮,自己常在想該用什麼方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今天看了《如常》這部寫實記錄,我想我已經找到了路與方法。」

◎零極限時代 慈科大國際文化表演

「零極限世代,青年創造未來」人文晚會,提供舞台,讓學生展現自己,進而提升企圖心,主動迎接更高挑戰。

‎慈濟科技大學的學生來自許多國家,晚會以舞蹈、歌聲表現出僑居地尼泊爾、馬來西亞、泰國及臺灣原住民特色的表演,實業家此起彼落的拿起手機錄下每一個動人的畫面。

曾經在聯合國實習的慈科大學生黃彥寧,向一百五十餘位靜思生活營學員分享,企業要如何兼顧營利與環保,達到雙贏的局面。她呼籲:「做好大地環保,也要做好心靈環保;快樂的真諦來自互助,追求平安幸福的世界,需要社會企業,幫助青年人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這麼棒的晚會,看到孩子們的努力,傳播愛,祈求世界和平,當然要與親朋好友分享;伊代氣旋肆虐東非三國,慈濟在當地的付出,如荒漠中的甘泉,它也是企業家的福田。」學員陳水波說,「慈濟一點一滴的付出,對我們沒有影響,可是在非洲國度,卻會創造無窮的希望。」

從清晨旭日東昇時啟程,到夜幕低垂,「2019年74期靜思生活營」學員,在緊湊行程中,將心歸零,體驗第一天的菩薩行旅,伴著「感恩 省思 讚歎」入眠。

圖左 :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長李玲惠驕傲地說,學校最好的簡報就是孩子的笑容,當學生無私主動愛這世界,那麼世界離美善不遠。[攝影者:顏啟烒]
圖右 :曾國藩副校長說,慈大有別於一般醫學系,要求醫學生要認識無語良師生平、拜訪家屬,舉行莊嚴的大體老師啟用典禮和事後的感恩追思會。[攝影者:楊凱誠]

圖左 :由慈濟基金會監製,歷經十八個月拍成的《如常》影片,記錄慈濟人用生命陪伴生命的溫暖故事。文史處賴睿玲導讀《如常》紀錄片說,影片中看見志工「陪伴」的力量;志工身體也有病苦,依然保握付出無求的愛,直到生命最後一分鐘也不放棄。[攝影者:顏啟烒]
圖右 :何健榮經年在國外,外語能力佳,第二次聽曾國藩教授講「大捨之愛」,仍感動得頻頻拭淚。[攝影者:林卉芊]

圖左 :聽到慈科大學生黃彥寧分享,企業要如何兼顧營利與環保,達到雙贏的局面,「伊代氣旋肆虐東非,慈濟在當地的付出,如荒漠中的甘泉,它也是企業家的福田。」學員陳水波說,「慈濟一點一滴的付出,對我們大家沒有影響,可是在非洲國度,卻會創造無窮的希望。」[攝影者:廖偉辰]
圖右 :「零極限世代,青年創造未來」人文晚會,提供舞台,讓慈科大學生展現自己,進而提升企圖心,主動迎接更高挑戰。[攝影者:徐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