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靜思生活營 發現慈濟魅力

靜思生活營 發現慈濟魅力

E-mail 列印
5月24日一早,呂名威懷著低落的心情來到臺中火車站,與「2019年74期靜思生活營」一百五十多位學員和隊輔們,一起搭乘火車來到花蓮,參加為期三天的營隊。

中午抵達了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走過校門川堂 ,眼前出現了一條長長的迴廊,那典雅古樸的建築,沈穩的令心不由自主地靜了下來。穿越長廊,右轉,一片綠意盎然的廣大校園,更是讓人心曠神怡。

◎ 意外收穫

越過美麗校園,直線走就是志玄樓了,這是營隊第一天的課程所在。坐在天文館室的呂名威情緒早已被「校園」牽動,在第一堂課慈中校長李玲惠談「教育深根」時,呂名威克制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哭到無法自主。

整堂課都在談教育,呂名威腦海裡想的都是兒子。剛與太太分手不到一個月,早上出門時,小學四年級的兒子不願跟他分開,還要求說:「爸爸,可以帶我去嗎?」想及此,呂名威的眼睛就像轉不緊的水龍頭,他不但心疼孩子,更擔心未來的教育。

「能夠陪伴孩子多久,我們都不知道,如剛剛校長講的,要教導孩子獨立自主的思考空間,而非填鴨式的教育。」呂名威對慈濟的教育理念非常的認同。

第二天課程中,邱國氣的「與地球共生息」,為人父的呂名威想到的還是孩子。講師的這句,「幾十年後,能留給孩子什麼?」讓他感觸很深,省思如何才能留給孩子更好的環境;而且還要一代代相傳下去。

「這又關係到教育,而慈濟的教育理念,不以成績掛帥,首重品德與人文教育。」呂名威沈思了一下說,「我想是不是該讓孩子來慈濟唸書?」因為他覺得從教育深根,世界才會改變,不然一邊建設一邊破壞,環境沒辦法改善,只是一直在循環。

其實地球不需要人類永續,它不會在乎我們和環境是否能永續,是人類需要依賴地球生存。「就算不為自己想,也要為下一代能擁有一個好環境而努力。」父母是孩子的模,改變,從自己做起,是呂名威現在最想做的。

到了晚上,慈濟志工王令一在「劫與覺」中分享到,當一個老闆有賺錢時,要懂得回饋員工、回饋社會。說到此,呂名威很激動地說,「我的老闆陳銘淇和老闆娘沈素娟真的有做到這一點。」

中一電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銘琪夫妻都是慈濟人,平時對待員工如家人,這次營隊承擔隊輔長及隊輔的兩人,為了員工能了解慈濟,進而同行菩薩道,特地給假、還為他們出車資。

最近因為心情的關係,有睡眠障礙的呂名威,這幾天在全球慈濟人寮房的床板上,都一覺到天亮。他非常感恩老闆娘沈素娟,當他訴苦的對象,還鼓勵把握當下參加營隊轉換心情,讓好久沒睡好覺的他,夜夜都好眠,成為此行的意外收穫。

「以前我有做過幾份工作,他們是讓我感覺最不像老闆的老闆。」在中一電工已經待了將近七年的呂名威說,「他們把我當家人一樣,不管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都是我學習的典範,值得我繼續一起打拼的好老闆。我也一定會幫他把公司做到更好,還要跟著他們的腳步走慈濟路。」這是呂名威想報答老闆的方式。

◎ 發現慈濟魅力

中一電工共來了兩名員工,其中之一是會計鄭喬云。經過三天的營隊洗禮,鄭喬云說:「我終於明白慈濟的魅力在哪裡了。」

每次老闆娘風塵僕僕的來到公司,看她極為疲倦的樣子,鄭喬云都會關心地問:「陳太太,妳要不要先休息一下?」但是沈素娟常因為有下一個行程,而婉拒這分好意。鄭喬云心裏總是納悶,慈濟到底有什麼魅力,可以讓沈素娟這麼投入。

在《如常》紀錄片中,她找到了答案。

這是一部講述一群默默無名的人們,在被遺忘的臺東角落裡,傳遞著最真實的溫暖,慈濟人持續長期關懷獨居老人、孤苦無依貧困家庭的過程。影片中志工本身身體也有病苦,依然保握付出無求的愛,直到生命最後一分鐘也不放棄,無悔付出,直到生命終點。這分無私的愛,在膚慰他人時也豐富了自己的心。

尤其影片中余輝雄,視慈善訪視為使命,把案家的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成長,他就很高興,若是沒輔導成功,他就覺得自責與失落。這讓鄭喬云相當感動,慈濟人無怨無悔犧牲奉獻的精神,把行善當成自己的生命課題。

家住太平的鄭喬云,十九歲時適逢九二一大地震,成為受災戶。因為家人的感情很好,都買在同棟大樓,阿姨、奶奶等也都沒房子住,所以沒有親戚可投靠。

正當驚慌、無助時,天一亮,慈濟人就來發帳篷、煮熱食,這分安身、安心的溫暖,鄭喬云永遠都存於心底。「慈濟真的是一個很有效率的民間團體,他們的付出,還有動員力,真的很強。重要的是,他們做任何事都很細心,不馬虎。」這是她第一次對「慈濟」的認識。

出社會後,因為同事是慈濟人,對慈濟事也常有耳聞。轉換工作後,來到中一電工,跟慈濟的緣更近了。「老闆、老闆娘常會跟我們分享志工心得。」三天營隊的所見所聞,更讓鄭喬云印證老闆、老闆娘所說的。

參訪過慈濟醫院和慈濟大學副校長曾國藩的「大捨之愛」,鄭喬云對於大體捐贈有了不一樣的體認。

鄭喬云雖認同大體捐贈,但不信任,「我不知道,他們會怎麼對待大體?」經過曾副校長分享,醫學生對待「無語良師」的尊重和感念,為了解「老師」的背景,跟家屬的互動過程,和最後的追思與送靈,都讓她感動得淚流滿面。

為了救人和教育,上人的眼光放得真遠,但為實踐願力,那分艱辛與勇氣,鄭喬云好佩服。「我很難想像,在這個地方蓋這麼大的一個醫院,是要付出多大的心力!」為了培育人才、留住人才,還創辦學校,實施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體系。

在慈濟中學校長李玲惠的教育理念裡,談到自我規範養成的重要,鄭喬云心繫才四歲的女兒,決定要讓她去參與書軒小志工,希望長養慈悲心,在禮儀與品德的薰陶下,長大後能夠自律。

三天裡,每堂課都帶給鄭喬云不同的啟發。生活只在工作、家庭、小孩間忙得團團轉,經過這幾天的靜心,她重新思考,除了捐款外,自己到底還能做什麼?「目前可能還沒有時間投入志工,但至少可以從自己做起,像今天聽到環保議題,給我很大的衝擊。」

環境破壞對人類影響很大,如果能夠從自己做起,避免使用一次性的產品,進而影響身邊的人,將善的漣漪一圈圈地往外擴大,鄭喬云認為,就像靜思語裡提到的,「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

善與愛沒有身分地位之分,不論是大老闆,還是公司旗下的一顆小螺絲釘,都是社會祥和珍貴的力量。

圖左 :參訪靜思協力工廠的鄭喬云(右)專心地聽取德琨師父細說穀粉間的設立。[攝影者:林卉芊]
圖右 :2019年74期靜思生活營學員,在慈濟附屬高級中學裡,穿越一片綠意盎然的廣大校園,走向志玄樓,開始第一天的課程。[攝影者:陳榮豐]

圖左 :三天的營隊鄭喬云(右二)用心地感受,每堂課中講師分享的生命歷程,讓她明白了慈濟的魅力在哪裡。[攝影者:廖偉辰]
圖右 :中一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老闆陳銘琪,承擔隊輔長的他,跟著學員坐在課堂上,靜心地聆聽每個課程。[攝影者:廖偉辰]
圖左 :中一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老闆娘沈素娟(右'二),承擔隊輔的她,在身心寬暢時間,貼心地為組員服務。[攝影者:廖偉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