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聽見回聲 來自靜思的心

聽見回聲 來自靜思的心

E-mail 列印
課堂上看到慈濟醫學院學生對於解剖檯上無語良師的尊重;「2019年74期靜思生活營」學員、來自臺中慈濟醫院的陳詩華醫師,回想起十幾年前自己解剖的那具阿嬤遺體,不禁升起一股愧疚與歉意。「阿嬤,我感謝你。」 她紅了眼眶,由衷地為阿嬤致上遲來的感恩。「靜思生活營的課程,如同一場生命的洗禮。」讓陳詩華醫師感受到慈濟源起的艱困,也更加肯定證嚴上人帶領慈濟志工實踐「慈悲濟世」的心願。

從網路Discovery的影片介紹,了解證嚴上人背景,也常隨喜捐善款。具有放射科心、肺、乳房判讀專長的陳詩華醫師,有因緣與簡守信院長、葉大成醫師團隊同行參訪精舍。很開心能與景仰的上人同桌共餐,席間驚訝於證嚴上人少少的食量,輕柔瘦弱卻筆挺的身驅,影響著如此多的弟子,承擔天下蒼生苦難。當時的她也觀察出精舍師父與志工們行進間的儀態跟一般團體很不一樣,很有規矩。「慈濟的人文真美。」陳詩華醫師由衷讚歎。

感慨媒體新聞製造恐慌與不安,陳詩華醫師平時只收看公視與大愛臺的新聞。2008年四川大地震時,看到一群藍天白雲身影在異地他鄉付出大愛。極端氣候與無常的災難現場,也總能看到慈濟志工在第一時間趕到,給予苦難人即時的膚慰與陪伴。

「平常的我,是沒有機會遇上身邊的貧病弱勢。」看到「如常」影片慈濟志工在各個角落,持續多年的付出與關懷,陳詩華極為讚歎。「臺灣能有現在的穩定,慈濟志工的美善佔有絕對重要因素。」陳詩華醫師如是說。片尾的車燈照亮前方路,最後是黑暗的終結?陳詩華有著自己的看法:誘發人性良善的本質,人人可以提燈照亮人間路,一起迎向光明的未來。

紀邦杰醫師邀約陳詩華參加人醫會義診活動。陳詩華亮麗的外型,不僅讓人為之眼睛一亮;她溫柔軟語膚慰病患的同時,不忘搓熱冰冷的聽診器,為寒冬偏鄉義診注入陣陣暖流。此次也應紀醫師的熱情邀約,割捨了重要的醫學會議,參加此次靜思生活營。回花蓮的火車上,忙碌的陳醫師利用時間,精進於工作上的研究專業。

一直覺得自己很認真地讀書、工作;後來才發現這個社會有很多人以不同的面貌,不同的價值存在著。自己的認真與「如常」影片裡這群默默付出的慈濟志工的身行相比,陳詩華覺得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度實在太低了。

從榮總轉任臺中慈院影像醫學部的陳詩華,在臺中慈濟醫院服務兩年多來,見證了周遭環保志工做環保的喜樂,以及醫院醫療志工尊重他人的謙恭身行。「想要跟慈濟志工一樣,認上人當師父,卻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陳詩華「願意修正自己」,慢慢朝向環保、節能、茹素的儉樸生活方式。

想到解剖檯上的阿嬤,陳詩華也回憶起澳洲醫院實習時,另一位病患的善心回應。當時,這一位攝護腺肥大的男性病患需要插導尿管。因為第一次,陳詩華很緊張,很努力,卻滿手鮮血,插不進去。教授出面解圍,請病患包容實習生的第一次。那位男士微笑回應說:「沒關係,如果是對醫學有幫助,我願意。」當下的感動讓陳詩華化為日後持續努力學習的動力。

「今天我有些許的能力,其實都是別人的貢獻。」話語一出,淚水再次奪眶,謙遜的陳詩華滿心的感恩。「因為那一次之後,就變得很會插,還會教同學如何插。」後來成為插導尿管高手的她,此時破涕為笑,臉上綻放無比自信的笑容。

「在美國芝加哥讀書,觀賞太陽馬戲團時,還意外地遊歷虛空世界。」話匣子一開,從小浸潤在天主教環境的陳詩華說起這場奇妙的瀕死經驗:過程中,沒有驚慌、害怕,反倒有著未曾有過的輕盈與舒適。而後,沒有宗教信仰的母親,在臨終前交代佛教儀式後的一段殊勝的助念因緣,讓她深刻體悟:死,其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之後要去哪裡?人終歸要找到心靈的依歸。

三天靜思生活營的這場生命的洗禮,陳詩華被慈濟人文深深感動著。回首歷歷過往……「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以寂寞的鐮刀收割曠野的靈魂,不斷地重複決絕,又重複幸福,終有綠洲在沙漠搖曳。」陳詩華醫師不自覺地吟誦起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詩詞。因為遇見慈濟,在他人的生命故事裡找到相契的內心深處,陳詩華相信生命將因自覺、利他而光亮豐富。

圖左 :靜思生活營圓緣,5月26日在花蓮靜思精舍主堂舉行,陳詩華醫師(左)與臺中慈濟醫院同事范姜玉珍護理長一起上臺分享。[攝影者:楊凱誠]
圖右 :雖曾到花蓮靜思精舍,陳詩華醫師(左)與臺中慈濟醫院同事范姜玉珍護理長首次參與精舍巡禮,傾聽精舍師父的解說精舍的一早一木。[攝影者:廖偉辰]
圖左 :臺中慈濟醫院陳詩華醫師(右一)參加2019年74期靜思生活營,與13組的同組學員合照於花蓮慈濟大學附設中學的校園。[攝影者:顏啟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