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莫忘初衷 永續師徒緣

莫忘初衷 永續師徒緣

E-mail 列印
2019 年慈濟全球四合一幹部研習營隊,進入第二天的課程主軸是「聞法傳法信願行」全體學員靜心聆聽,慈善志業的永續承擔、讓愛非陽 善念共振以及莫忘那一念 法脈宗門綱領。下午學員進行分組研討,如何多元聞法 。課程精彩緊湊,帶給學員豐富學習的一天。

凌晨,夏季陣雨打在屋頂上發出一陣陣叮咚聲,加上板橋園區蓮花池的蟲叫蛙鳴,大自然正演奏著一首悅人的共鳴曲。天剛亮,海外學員晨起,進入講經堂,開始今天的慈善課程學習,課程多元豐厚,讓海外學員更加了解慈濟海內外的慈善腳步。

◎精舍日常

講經堂的舞臺前,機動組已經布置完畢,指導師父列席參加座談,細訴自己的慈濟因緣及回到精舍後,生活上發生許多新鮮事,讓學員感受到師父們的平易近人。

主持人盧佩玉用輕鬆的座談方式與四位精舍師父暢談個人承擔如來家業的心路歷程,德(耒英)師父、德本師父以及來自馬來西亞決心追隨上人的德琨師父、德淯師父,各自暢談出家因緣,現場洋溢著家人團聚的溫馨氛圍。

德(耒英)師父、德本師父讚歎德琨師父、德淯師父,遠從南國飛回心靈故鄉追隨上人,必須克服語言的溝通不良、生活習慣的不適應,連生活上的物品的名稱都大相逕庭,他們一一克服與用心學習,現在為慈濟家庭的中流砥柱。

盧佩玉指著螢幕上的圖片:這是什麼?馬鈴薯是共通的稱呼,火龍果與龍珠果是同種水果,秋葵與羊角豆卻是不同的名字,學員聽到這些生活上的笑話,倍感親切。

馬來西亞學員看到來自家鄉的精舍師父,陳秋鳳倍感親切:聽到師父追隨上人及承擔慈濟志業的決心,我告訴自己要更精進,也要與人結好緣,來世希望以清淨心追隨上人修行。

◎慈悲軟實力

慈濟慈善腳步走過半世紀,五十多年來的堅實腳步,從2003年起獲得聯合國等各國際平臺的邀請,列席與會參與環境保護、急難救助等議題的討論提出建言。顏博文執行長說:志工無私付出的身影,所累積的軟實力,讓慈悲腳步踏上國際平臺,所得到的肯定,及帶給國際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也增加臺灣在世界的能見度。

顏執行長說:上人的遠見,三十年前就呼籲要保護環境,志工力行環保,帶動經濟及精神面的正向循環。簡報中,執行長從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戰爭與衝突,進而衍生貧富差距等社會及國際問題,迫使年輕人站出來為地球發聲,呼籲各國要重視環境汙染帶給人類的危機。各項圖表及數據顯示:救環境、救地球,做就對了。

劉效成副執行長補充說明:上人的一念心,當下化成一股動力,力行一輩子的志業,志工緊緊追隨,秉持師志真心信受,心念的力量化成願力,朝正確的方向,戮力奉行。而愛的帶動與善的循環,讓緬甸發酵出一個米撲滿,印尼把黑區轉亮區,這就是一個佛教徒信願行的具體呈現。

◎那一年 我難忘

今年三月下旬發生在東非的伊代颶風,造成東非災民流離失所,慈濟人在四月初動身前往災區發訪物資,第一梯次前往東非的張佑平,今天應邀分享。張佑平一上臺以葡萄牙語向大家問好。他說:要在災區發放,賑災團遇到許多困難,因此在當地招生設立小酋長, 一個小酋長負責十戶受災戶,怪事卻在即將要發放時發生了,原本登記在冊的災民是八千零六十人,數日之間卻暴增兩倍,令賑災團不知如何應付。

經過詢問之下,才知道四處流離避難的災民,在災後回到破碎的家園,才會出現人數的落差。張佑平說:「上人在越洋電話裡指示:物資發放重精與實,不要被量給約束了。」一句話見證上人的慈悲胸懷,上人看的是災民的需要,而不是表象的數字。

斯里蘭卡的普世芭眼睛裡閃爍著淚光說:南亞海嘯時,我的家人有七人罹難,看到東非的災情,勾起我的傷感,雖然天災無可避免,一旦發生,受災的都是無辜百姓。真心希望,地球上不要再有災難,看到東非的災情,她走上街頭幫忙募暖,希望東非早日走出傷痛。

緬甸在2008年發生那吉斯風災,亞唯當年只有十一歲。亞唯說:我比較擔心學童喪失教育的問題,當然肚子溫飽也是很重要的,知道慈濟為東非發放物資,要為災區興建學校,真的替他們感到高興,我的能力有限,為災民募款,盡我一點點力量。

◎念心如初

中午,學員享用一頓營養美味的餐食,養息之後,接續的是編纂處洪靜原主任分享的「莫忘那一念」。洪靜原細說從頭:「1989年我因為採訪上人,結束時,上人輕輕一句:要常回來。我隨口一答:好。這一聲好,就把我緊緊牽牢在慈濟。」

洪靜原解釋,上人最近常提到莫忘那一年,那一年是各位心中所屬的年;那一念,是發心如初的心念;那一人,是影響你人生方向至深的那個人。就如1979年上人發願要興建醫院時,上人表示:我不是因為要建醫院而建醫院,出發心是為佛教,為眾生而興建的醫院。這個目標永遠不變。

在座的靜思弟子每個都是與上人具有累世的法緣,此生相聚,上人期許弟子莫忘初衷,不要忘了進慈濟的初心。慈濟是一個志同道合的大家庭,眾心一志,行入直道,卻都同樣具有一個共同的志向,就是秉佛心,承師志。課程最後,學員齊唱〈立願文〉虔誠一念,誠心發願。

◎找方法 有方法

中場身心寬暢時間,學員學習沖泡香積飯,體會在災區,無水無電的情況下,只要有一杯清水,香積飯就能成為果腹甚至救命的餐食。之後,進行分組研討,聽聽臺灣團隊如何動多元聞法,雙向交流時,海外學員也提出問題,臺灣團隊立即給予正面的回饋。

松山區帶動讀書會成效斐然,志工積極與里長洽談,商借場地舉辦讀書會,帶動人人聞法,淨化社會及人心,獲得里長的肯定。高雄左營團隊則是激發創意,帶動社區讀書會,組隊長也不定期以短訊問候組隊員,號召組隊員踴躍出席聞法,在慶生會時,一句無量壽福,一個貼心的小禮物,讓年長志工愛不釋手。

聽到松山及高雄團隊的分享,學員張漢章提問:讀書會需要準備PPT嗎?時間都要固定嗎?導讀人要固定嗎?松山團隊明青雲回答:我們固定在周二下午,時間確定了,參加的學員大多會把時間排除來參加。至於是否要準備PPT,游美雲則說:是否要製作簡報,依照社區需要而定,能夠定下心讀書聞法才最重要。

楊碧雲補充:其實一個人能夠兼具多功能是最好的,不僅能激發潛能,也可以相互補位,做到人人都是傳法人,才是上人好弟子。學員在問答間得到解答,回到居住地,就可以以社區的需要,帶動讀書會。

◎提燈照路人

晚間,學員享用藥石,餐畢,回到講經堂。文史處同仁賴睿伶帶來榮獲金鐘獎肯定的謝欣志導演及陳芝安導演的新作《如常》紀錄片。觀賞慈濟人見證許多的眼淚與生死離別的背後,平凡人物如何以生活實踐「如常」的真諦。六月二十八日「如常」即將在院線放映,忠實體現慈濟人平時在做甚麼,如常、如常,眼睛、耳朵觀察細微慈濟人如何做慈濟,長時間的付出。

影片製作團隊有慈濟人、非慈濟人,以不同眼光展開這部電影,呈現沒有腳本的真實人生。紀錄片人物宋美智師姊、魏宏州師兄坐四小時火車到板橋園區分享,學員欣喜看到典範人物,聆聽美智師姊分享社區如何推動訪視,並發願專心做慈濟,是她堅持的力量,透過訪貧啟發個案的悲心。

來自阿根廷的趙炎煌,看了《如常》這部紀錄片,覺得將三十多年來臺東慈濟志工訪視陪伴關懷的過程,濃縮成七十二分鐘的影片,描述得很細微,對阿根廷做慈善很有助益,訪視時一定要用微笑、真誠的心真的很重要,讓人感受得到慈濟人的歡喜付出。馬來西亞學員劉宣君,看到余進輝師兄對照顧戶孩子的關懷,很感動;每一個鼓勵、每一次地陪伴都很用心,特別注意孩子教育方面,因為有好的教育,才能使他們獲得好的生活。

三十多年前,宋美智看到上人辛苦做救濟工作,她想要做上人的後盾,因此非常努力邀約會員,一路堅持下來,沒有後悔。她說:最喜歡做訪貧的工作,因為可以幫助他人,也能啟發他們的悲心,雖然有時會遇到挫折,但還是會想出解決的方法。她勉勵學員:要把握當下,時間是不等人的。慈濟人是提燈照路人,將無止盡的黑暗帶來光明,期待臺灣的慈善晝夜不息,成為慈善的日不落國。

圖左 :宗教處同仁張佑平說:「上人在越洋電話指示:物資發放重精與實,不要被量給約束了。」一句話見證上人的慈悲胸懷,上人看的是災民的需要,而不是表象的數字。[攝影者:梁宥崧]
圖右 :緬甸在2008年發生那吉斯風災,亞唯(灰衣)只有十一歲。亞唯說:我的能力有限,為東非災民募款,盡我一點點力量。[攝影者:梁宥崧]

圖左 :顏博文執行長說:上人的遠見,三十年前就呼籲要保護環境,志工環保,帶動經濟及精神面的正向循環。[攝影者:李彥賢]
圖右 :劉效成副執行長補充說明:上人的一念心,當下化成一股動力,力行一輩子志業,志工緊緊追隨,秉持師志真心信受,心念的力量化成願力。[攝影者:李彥賢]

圖左 :斯里蘭卡的普世芭(左)眼睛裡閃爍著淚光說:南亞海嘯時,我的家人有七人罹難,看到情,勾起我的傷感。[攝影者:李彥賢]
圖右 :松山區帶動讀書會成效斐然,志工積極與里長洽談,商借場地舉辦讀書會,帶動人人聞法,淨化社會及人心,獲得里長的肯定。[攝影者:李彥賢]

圖左 :慈濟文史結集中心編纂處洪靜原主任細說從頭:「1989年我因為採訪上人,結束時,上人輕輕一句:要常回來。我隨口一答:好。這一聲好,就把我緊緊牽勞在慈濟。」[攝影者:梁榮為]
圖右 :文史處同仁賴睿伶帶來榮獲金鐘獎肯定的謝欣志導演及陳芝安導演的新作《如常》紀錄片。紀錄片人物宋美智師姊、魏宏州師兄坐四小時火車到板橋園區分享。[攝影者:李清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