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稻種福種善種 拔苦予樂在緬甸

稻種福種善種 拔苦予樂在緬甸

E-mail 列印
「上人,緬甸靜思弟子回家了!」去年有十人回臺受證,今年陣容多達四十人來參加「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的緬甸學員,歡欣地透過鏡頭,要跟上人傳達他們回家的喜樂。

◎慈悲智慧 翻轉人生

國土僅次於印尼、 東南亞第二大國的緬甸,土地肥沃,天然資源豐沛,向有「亞洲穀倉」的美稱;然因政治因素,遭受國際制裁,以致與世隔絕超過半世紀。2008年熱帶氣旋納吉斯橫掃南亞,也重創了緬甸。百分之六十以農業維生的農民,原本就生活貧困,將要收割的良田一夕之間全泡在水裡,收成無望,生活陷入絕境。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就近勘災、賑災,幫助這個人民多數信仰佛教為的國度,提供來自臺灣的優質穀種,也播下了善種。穀種成了改善農民生活的「福種」,善種則不斷發芽、成長,本土志工一個接引一個,愛的循環生生不息。

納吉斯侵襲緬甸,造成十幾萬人死亡,眼見傷亡如此慘重,自幼在緬甸長大的李金蘭心裡牽掛著該如何幫助災民。因緣際會受臺商會長之邀,參加慈濟所辦的茶會,聽聞慈濟全球總督導黃思賢的分享,她當下決定投入翻譯行列,協助志工走入遼闊災區,幫忙發放。志工無私付出與用心幫助災民,讓她深深感動,想要更想了解慈濟,進而加入慈濟,是2011年第一批受證的緬甸志工。

如今承擔慈濟緬甸聯絡處負責人的李金蘭表示,此次回來參加營隊的學員以華僑及本土志工為主,農民志工因適逢收割期,無法分身。她進一步說明,緬甸的二百多位志工指的主要是仰光市區的部分,如果加上農民志工應該有五、六百位。「不一定靠近仰光的跟慈濟有那個緣,反而是比較遠一點的農民會更有心;只要他們有心來跟慈濟接上線,我們就一定會到他們那邊,不管路有多遠、再怎麼辛苦,我們就一定會進去,一定到他們農村去帶動,把整個農村帶動起來。」李金蘭和慈濟家人不畏顛簸路遙,山高水長,他們要走遍緬甸、將愛與善灑遍緬甸。

李金蘭分享,緬甸農民對慈濟的認同來自於上人的竹筒歲月讓他們感動,「原來五毛錢也可以做善事。」沒有錢的農民想到用「一把米」來做善事,要洗米煮飯的時候,先抓起一把米存起來,吃飯的時候就少吃一點,「米撲滿」點點累積,從農民烏丁屯、烏善丁起而行,帶動農村行善。

然而,2018年7、8月無情大雨再度損毀緬甸中南部稻田,農民欲哭無淚,無語問蒼天!除了農損,因他們是靠借貸買稻種,無法如期收割,欠債利滾利,不啻雪上加霜!幸有上人的慈悲智慧,發給災優質的綠豆種,讓農民得以在短期內就栽種完成,收成獲利。「第一批拿到物資的農民,也是很努力的耕種,因為他們發現他們的苦難,慈濟都知道。很多農民都翻轉人生,不僅把欠債還清,有的還可以做一些小儲蓄,真的有幫到他們的需要。」李金蘭欣慰的說。

◎修福修慧 以身作則

實業家黃露玲和醫師丁瑪特,也是從2008年起跟慈濟結下不解之緣,跟李金蘭都是2011年同期受證的「同學」。

開文具工廠的黃露玲,風災過後就主動做起賑災工作,整整做了一個月。正準備暫告一段落以準備即將開學的文具需求,朋友來電告知,「慈濟來緬甸,你們要出來幫忙,需要很多人翻譯。」通曉中文和緬文的黃露玲,義不容辭地扮演起翻譯的角色。

受訪時,她數度哽咽落淚道出為何會非常喜歡慈濟的原因,「緬甸是一個佛教國家,所以造福是一個非常普遍、人人都會做的事,但是讓我感覺到慈濟跟一般的佛教團體不一樣,慈濟不是只有造福,還可以修慧。在慈濟大家穿的是一樣,做的事一樣,大家抱著一樣的心態。來自不同習氣的人一起要相處,讓我覺得這個學習非常好,這是我在外面學不到的,只有慈濟有。」認識慈濟,令她覺得此生沒有白來。

每一次回來參加營隊,黃露玲都有不同的學習與收穫。2010年第一次參加研習,她感受環保的重要,回緬甸後,成立環保站,推動資源回收。2014年的四合一精進研習,她首次聽到薰法香,當下心裡非常激動,回去後,她向會所同仁提出要薰法香,迄今仍然維持。今年的第一堂課,德勷師父分享「上人的一天」,她的淚再也止不住。

「上人抽骨為筆,以髓當墨,皮肉當紙,不捨弟子的慧命,讓我覺得非常非常的感動!身為靜思弟子,上人所想做的事,上人所想說的話,我們就是要傳承,這是我們應該要做的本分事。」因為健康及工作因素,黃露玲在環保推動上休息了一段時間,她發願要重新出發,重拾初發心,「我要做上人的手腳,上人不捨苦難人,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是哪裡去補位。」化淚水為汗水,要為佛教、為眾生。

「上人常常說一句話,苦難的地方就是修行的道場,緬甸是一個普遍貧窮的地方,所以到處都是道場,希望臺灣的家人們、師兄師姊們常常過來陪伴。」緬甸慈濟十二歲,就像是一個國小剛畢業的學生,黃露玲期盼能有更多助緣,提升慈濟大家庭的道氣,一起接引更多菩薩,拔苦造福。

「人格若成,佛格即成」她向身邊的親朋好友說慈濟、介紹慈濟,接引菩薩。她認為做慈濟事其實就是做人的事,把自己顧好,行為如法,才能夠影響會眾,進來慈濟家庭。她要求自己凡事都要以身作則,做好個人的事,成就團體共同的事。

◎說我所做 菩薩大招生

「緬甸」意謂「遙遠的郊外」,去來終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黃露玲藉著手機上儲存的照片和公傳處志工顏福江分享緬甸義診的情形。「這位好眼熟,本尊不正是在一旁的丁瑪特醫師?」顏福江說。

「因為善讓生命美麗,因為愛讓生命延續,因為慈悲讓生命寬闊,因為感恩讓生命歡喜……」不諳中文的丁醫師,慈濟歌曲朗朗上口,比起手語也絲毫不含糊。「這些歌很好聽,比手語讓人開心。」閒來無事,家醫科退休的丁醫師一遍遍唱著〈千手世界〉、〈人間有愛〉……加上手語,樂在慈濟人文之美。

因為服務單位的老闆常在公司播放〈Discovery〉頻道製作過的上人介紹,早在2008年前,丁瑪特醫師就知道慈濟所做,心嚮往之。因為風災,慈濟進到緬甸,老闆剛好要她去協助義診,天從人願,她欣喜不已,「我可以上課,可以開始培訓了。」慈濟志工的藍天白雲早就是她心頭念念不忘的身影。

加入人醫會,丁瑪特醫師笑說,看診常被其他醫師搶去,她就在旁行政協助或是說慈濟。因為貧困,緬甸鄉親無力負擔診療費用,加上「外國醫師開刀一定會比較好的心態」,始於八、九年前的義診總有看不完的診。顧及醫療品質,他們一週為三十位眼科患者手術。因為開刀加上鄉親從遠地來,唯恐有意外,義診通常安排二天,第一天手術後,先讓病患在病床上稍事歇息,再安排他們到鄰近寺院安單,第二天確認無礙後再協助他們返家。單純善良的緬甸百姓,對志工貼心、謹慎的安排總是感激不已,因為相較於他們簡陋的家,有大醫王手術治療又能有棲身之地已是十分幸運。

「進來做慈濟」,丁瑪特醫師逢人經常講慈濟,接引菩薩。例如:有朋友剛好住在黃露玲成立的環保站附近,她就介紹朋友一起做環保,加入慈濟志工行列。她也會利用歲末祝福、浴佛節等類似活動,邀請幕後會員及認識的親朋好友參與,多了解慈濟所做。她積極募心募愛,目前會員有一百位,她發願要繼續努力,朝五百位、一千位的目標邁進,還要菩薩大招生,邀請更多大德加入慈濟大家庭。

聽到這二天有關東非賑災的分享,她發現其中有多位都是年輕有為的志工,「我自己也有一些年輕朋友們,希望快點回去緬甸,好好的跟他們介紹慈濟,把這些人力資源和人才們引進來慈濟。」丁瑪特醫師期待見到上人,因為從去年的水災發生一直到今年,多國慈濟志工前往緬甸發放稻種跟綠豆種,同時輔導本土志工,她很高興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和取經。「感恩上人!」千言萬語化做感恩二字,師徒之情盡在不言中。

依洛瓦底,江水悠悠,風雲變色,黎民受災。藍天白雲,慈悲喜捨,潤漬蒼生,十二載春秋,不離不棄。地湧菩薩,存米撲滿,吃八分飽,匯聚愛心。萬頃綠豆,飽滿稻種,無量從一生,一生無量。有上人及全球慈濟人的祝福,祝福緬甸慈濟家庭人丁興旺,菩薩道上勇猛精進,福慧雙修。

圖左 :慈濟緬甸聯絡處負責人的李金蘭表示,只要農民有心來跟慈濟接上線,不管路有多遠或再怎麼辛苦,志工一定會進去,把整個農村帶動起來。[攝影者:黃淑貞]
圖右 :在緬甸經常協助義診活動,已募到一百位會員的家醫科退休的丁瑪特醫師發願要募五百位、一千位。[攝影者:黃淑貞]

圖左 :受訪時數度落淚哽咽的實業家黃露玲,發願要做上人的手腳,哪裡有需要就往那裡補位,去幫助苦難人。[攝影者:黃淑貞]
圖右 :丁瑪特醫師利用義診時,向前來看診的農民說明米撲滿和竹筒歲月的涵義,鼓勵他們帶回家積存善種。[攝影者:黃淑貞]

圖左 :緬甸志工黃露玲向公傳處志工顏福江說明緬甸義診活動時,因要觀察農民術後情形,會安排他們在寺院安單一晚。[攝影者:黃淑貞]
圖右 :身心寬暢時間,緬甸學員熱烈交流所聽所聞。[攝影者:黃淑貞]